


倚風含笑湯兆基藝術館,在梅川路如期開館——館內“牡丹”盛開——可見,這位年逾古稀的藝術家,仍然倚風含笑,才思泉涌,用畫筆描繪著美好人生。
湯先生的牡丹,凝國色、溢天香,筆下運轉變通,不質不形。《花開時節動京城》一圖,用色、構圖十分活潑,有對比,花卉和鳥都充滿靈動之感;筆法酣暢的《嬌紅》色彩秾麗大膽;更不同凡響的是《錦繡圖》《花潮圖》等,畫面更加有立體感和透視的縱深度,表現沾著晨露的眾花在風中搖曳生姿,含笑起舞;《妍姿朝景里》紫色牡丹,仿佛沐浴朝暉,光感十足;漆畫《麗春》不是油畫勝似油畫;《殷紅如火》筆法簡潔,類似速寫,卻給人留下印象深刻的美感。這些畫其實源于畫家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曾有過較長的學習西洋畫的經歷,對梵高、畢莎羅、莫奈、馬奈、雷諾阿等印象派畫家做過系統的研究,故爾在創作中借鑒了名家用點和線來表現光感的技法,再加之融匯了扎實的素描功底和造型刻畫能力,才使得畫面呈現不一般的氣派,生機盎然而氣勢磅礴。
2003年,年屆60的湯兆基為避免均衡使力始做“減法”,聚焦牡丹繪畫。針對中國牡丹研究處于零散稀疏的狀況,提出了“牡丹文化學”。在靜安區政協和其居住所在地石二街道的支持下,石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設立了湯兆基工作室,專供他進行藝術創作,中心附近建了牡丹園,種植牡丹。許多喜歡種植、繪畫、拍攝或以詩文謳歌刻畫牡丹的人士聚集到了他的周圍。他有選擇地汲取一切美的元素,使得自身的牡丹藝術作品達到新的境界,畫詩印書更多有機地融為一體。
《倚風含笑湯兆基藝術館作品集》,各式牡丹卓然生姿,運用白描、淡彩、分染、罩染、烘染、沒骨分染、沒骨勾染、沒骨襯染、小、大寫意以及牡丹圖構圖技法得到淋漓盡致發揮。其它的《花蔓宜揚春》《絲瓜引蔓墻籬出》《露濃壓架葡萄熟》也平中見奇,古意盎然有生趣。而《雄紅》《天香染露》等單幅小品則別具一格,優雅細膩,可令人在畫前佇立良久,觀之品之,回味再三。
(李榕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