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鑫陶
如果以1994年為界,形容過去20多年來的中國經濟和城市發展,最好的概括詞應該是“速度”。把這個詞用在地處青島東部的嶗山區身上,也再恰當不過。
為什么是1994年?因為正是這一年的青島市市區行政區劃調整,規劃設立了如今的嶗山區。
為什么選擇“速度”?在物理學里,速度是一個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如果可以用大小來表述嶗山經濟體量的變化,方向則代表著過去20多年來,該區在未來選擇上的著眼和把握。
速度帶來的變化,讓“嶗山”華麗轉身。
1994年,嶗山區的稅收只有兩億元;2009年突破100億元;2014年稅收總收入213.9億元,突破200億元。從兩億到200億,20年的時間增長了100倍。同樣,它的生產總值也增長了23倍,在2014年達到了470億元。人口則從25.8萬增至近40萬。怪不得,人們形容嶗山的發展,喜歡概括為“嶗山速度”。
經濟發展的變化有目共睹,人們生活的變化也是顯而易見的。金嶺新村小區位于嶗山區政府旁,1994年嶗山區政府從李村鎮搬到中韓鎮之后,金嶺新村的改造也拉開了序幕,這是嶗山區第一個進行舊村改造的社區。
在這之前,人們住在低矮的小平房里,靠煤取暖,村莊破舊,交通不便。時過境遷,這里已是嶗山區寸土寸金的中心地段。每年,人們還可以從社區里領取不少的分紅。以前,這是想都不敢想的。
如果說速度造就了變化,那么高度則決定了視野。
嶗山的高度,不僅在于它1132.7米的巨峰海拔,更在于他們對未來發展的長遠眼光和真知灼見。
人們更多看到的是,嶗山區創建了山東唯一的“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國家海智基地”和青島市首家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區,及其作為全國唯一以財富管理為特色的青島市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核心區的背后光環。
但很多人沒有看到的是,20多年前,他們就展開了對高技術產業的追逐。他們犧牲了那個年代地方政府最看重的GDP數字,而致力于向“藍(色)高(端)新(興)”產業轉型。并早在1999年,就明確了要將嶗山區打造成為一個“金融城”。
正是這樣的前瞻性,塑造了今天的嶗山。目前,位于產業鏈高端的新信息、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新海洋等產業已在嶗山區相繼崛起,金家嶺金融聚集區開始提速,藍色硅谷產業創業帶也在擴容增效。
也許每一個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區域都有一個硅谷夢。“我在想,沿著濱海公路一線規劃建設一個像美國硅谷一樣的青島硅谷有沒有可能?大學、研發機構、創業型企業沿這兒布局,打造青島市高新技術產業核心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和科研高地。”過去,的確有區領導這么設想過。
“沒有夢想,何必遠方”。但所有的夢想不是一下子就能實現的,它需要一個使之日臻完善的過程,而嶗山區也正走在了一條依靠創新驅動的正確發展道路上。
數據顯示,2014年在青島740家高新企業中,嶗山區的高新技術企業為138家,發明專利授權量663件,兩者均居青島之首,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更是居山東首位。
退回到20多年前,青島人跟當年的上海人一樣,“寧要西部一張床,不要東部一套房。”就像那個時候,人們不會想到位于浦東新區黃浦江畔的陸家嘴,會從一片阡陌農田成長為上海最具魅力的地方和我國最具影響力的金融中心之一一樣。人們也不會想到,經歷滄桑巨變的嶗山,也會從一片漁村成長為青島的魅力之地,而且也致力于成為有影響力的金融聚集區。
“南有陸家嘴,北有金家嶺”,有人說它們的成長路徑和輻射力竟然如此相似。陸家嘴不甘于只做上海的陸家嘴,所以它成為了我國最具影響力的金融中心之一,而嶗山也一定不甘于只做青島的嶗山。
對于未來的遐想,人們不妨再大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