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鑫
9月23日,“一帶一路”與青島港航物流發展對接暨2015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物流大會在青島召開,就如何做好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釋放出新的發展空間,對增加區域合作的潛力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一帶一路”城市國際物流現狀
中國鐵道經濟規劃研究院研究員車探來分析邊境鐵路口岸的運營現狀,目前我國共有綏芬河、滿洲里、丹東、琿春、圖們、集安、二連、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山腰、憑祥11個邊境鐵路口岸,直接連接口岸的鐵路有4367公里,2014年11個口岸(琿春除外)共完成進出口運量4812萬噸,比上年下降了17.3%,是2006年以來過貨量最低的一年。通過數據對比可以看出,近幾年絕大部分的口岸過貨量同比都下降了很多,同時北方主要港口后方鐵路貨流密度也出現了負增長。
由此可見,“一帶一路”鐵路通道的發展現如今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首先,外鐵路數量不足,分布較偏。目前,在我國2萬多公里的邊境線上,只有11個鐵路口岸,僅與相鄰14個國家中的5個國家有鐵路聯通,通道明顯不能適應“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其次,技術裝備水平低,聯運手續復雜,運輸效率不高。在11個口岸前方鐵路均為內燃,后方除滿洲里、綏芬河為復線、阿拉山口為電氣化外,其余也都是單線內燃鐵路。而國際鐵路聯運涉及多個國家,兩種運輸體系,運輸單證多、手續復雜,通關涉及多國海關和檢驗檢疫關口,重復檢查,多次換票的情況依然很普遍。雖然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但發展前景卻依然很廣闊,“一帶一路”鐵路連接著亞太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圈,涵蓋近40個國家和地區30多億人口,區域內經濟發展與合作將不斷升級和擴大,亞歐間的海陸運輸的結構會發生變化,因此陸路運輸的前景依然是廣闊的。
港口走出去
如今的中國作為第一貿易大國,90%以上物資通過海運完成,主要港口特別是集裝箱干線港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會議上,來自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的賈大山指出“一帶一路”所帶來的機遇。首先,企業國際競爭力提高,面臨國內與國際產業機構調整。其次,“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強調相關各國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涉及65個國家和地區,總人口44億,經濟總量約21億美元,分別占全球的62.5%和28.6%。第三,新戰略的實施以及對外投資政策優化加快了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和方向。
同時,賈大山副院長還提出了我國港口業“走出去”的基本路徑。首先要做的便是學習積累,引進外資,中國香港為投資地,收集信息,積累經驗,網絡人才。其次,探索起步,參股碼頭,學習國際碼頭經營、管理經驗,最后實現穩步上升。結合“一帶一路”戰略和政策的調整,逐步走向運營、控股,央企以資金人才優勢為基礎,以投資經營集裝箱碼頭為主,投資經營散貨碼頭為輔的格局,成為我國港口企業“走出去”的引領者。
青島在“一帶一路”的戰略地位
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青島有了成為發展“一帶一路”戰略的優勢港口。同時,雄厚的經濟基礎以及眾多的像海爾、海信這樣的國際知名企業的存在,使得青島本身就存在著大量的貿易出口需求。
“一帶”與“一路”是兩個概念,為什么國家提出的不是“一帶”戰略或是“一路”戰略,而是“一帶一路”戰略呢?青島遠洋船員職業學院教授、航運系主任王鵬給出了答案,首先,“一帶”指的就是古絲綢之路經濟帶,而“一路”則指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青島的戰略定位一是打造“一帶一路”雙向開放橋頭堡。深化與烏魯木齊、霍爾果斯等西部口岸合作,搭建“青新歐”跨國貨運鐵路直達通道;二是東北亞區域合作的節點城市。加快面向日韓的門戶機場建設,打造與韓國貿易交往快速通道,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向東部沿海延伸,促進海上絲綢之路向中西部地區拓展,加快海陸雙向銜接。三是構建海洋產業示范區。以助推海洋強國戰略為目標,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加快建設東亞海洋合作交流中心,設立東亞海洋經濟合作示范區、東亞海洋人才教育中心,立足東亞、輻射亞太,在海洋科技、環境保護、災害應對、海洋經貿等領域,與東亞、東南亞國家開展多層次務實合作。
總之,青島作為“一帶一路”中一個重要的港口樞紐,積極發揮城市功能完善、綜合承載能力突出的優勢,整合各種力量,在國際海洋合作、深遠海開發、航道安全、綜合信息等方面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提供堅實的服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