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愛+++王慶濤
“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它代表一種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經濟形態不斷的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隨著“互聯網+”的概念在國內各個領域的推進,互聯網+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也為各個領域注入了新的生命與契機。本文主要研究“互聯網+”新形勢下對科普這一社會活動帶來的種種外部環境的變化及影響,開拓科普活動策劃開展的新思路,希望對國內各項科普活動的開展能起到積極的影響。
一、科普活動現狀
科普的目的就是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國務院早在2006就發布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對公民科學素質的內涵作了一個很好的界定——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科普活動作為提高公民素質的重要方式,對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對于增強公民獲取和運用科技知識的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實現全面發展,對于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國內的科普活動還存在很多問題,如非專業技術人員科普效果不好、觀念守舊等問題。面對社會發展的諸多變化,要結合新形勢新環境,開展適應環境變化的科普創新,要做到科普也能與時俱進,讓廣大民眾在科普教育中能獲得真正的收獲,營造科技惠民的良好環境,讓普通民眾也能分享到國家科技快速進步的果實。
二、“互聯網+”帶來科普新契機
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隨著“互聯網+”的概念在國內各個領域的推進,互聯網+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也為各個領域注入了新的生命與契機。
三、“互聯網+”背景下的科普主題轉變
“互聯網+”新形式下,科普的主題也應該與時俱進,可以引入很多最新最好的科研成果,比如3D打印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等。可以采用的科普主題很多,可以簡單分類為:①自然科學類主題+;②社會科學類主題+;③生活科普類主題+;④專業科普類主題+;⑤前沿科技科普類主題。其中:①自然科學類主題,可選學術研究探討、學術數據庫介紹及使用、期刊學術研究、信息檢索基礎知識、知識產權基礎知識、專利檢索及保護等主題;②社會科學類主題,可選地方特色人文科普研究,地方特色人文風俗科普,方言語系語言科普,各地建筑風貌展覽等主題;③生活科普類主題,可選百度搜索引擎使用、淘寶購物技巧、生活竅門科普、生活知識科普等;④專業科普類主題,可選學術研究資料的獲取途徑科普、專利檢索及使用科普、商標基礎知識科普、標準的獲取及價值科普等主題;⑤前沿科技科普類主題,可選最新電子產品及新技術科普等,如:谷歌眼鏡、iphone設計制造探秘、虛擬現實技術、3D打印快速制造、新能源汽車、無人飛行器等。
四、“互聯網+”背景下的科普傳播方式轉變
“互聯網+”新形式下,隨著微信、MOCC、微課等新興傳播媒體及方式的涌現,科普的傳播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如采用傳微信、傳網絡、傳MOOC、傳媒體,“四傳”傳播新方式,全方位立體式開展科普活動,讓活動宣傳更廣、受眾更多、傳播更遠、效果更好。可以利用微信、網絡科普平臺,負責科普活動的信息推送,各種科普活動的進度安排,及后期科普宣傳內容(MOOC慕課、視頻、音頻、圖片、新聞報道等多種媒體方式)的載體,積極利用各種媒體工具,實時跟蹤科普活動進展,及時推送科普活動宣傳,做好科普成果展示,搭建科普交流平臺,積極推廣科普活動,并為后續的科普活動提供宣傳及技術支持。
五、“互聯網+”背景下的科普對象轉變
“互聯網+”新形式下,隨著網絡等媒體的快速發展,科普的受眾對象也在發展變化,從事不同行業的普通民眾,都有不同的科普需求,他們很多人雖有強烈的科普學習愿望,但往往受限于時間地點等因素,不能現場參加科普活動,可以藉由我們的“四傳”新方式進行推廣,另外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展現場科普活動,如:進校園、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進部隊,“六進”科普宣傳方式,宣傳過程中可以通過調查問卷,調查回訪等多種方式實時調整科普內容及形式,用以滿足不同受眾的科普需求。
六、基于“互聯網+”背景,提出PSR評價模型
壓力-狀態-響應(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評價模型最早由加拿大統計學家TonyFriend和David Rapport提出,用于分析環境壓力、環境狀態、環境響應之間的相互作用。從1970年開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其環境報告中采用PSR評價模型來研究環境問題。1990年OECD根據1989年7國集團首腦會議的要求,啟動了一個專門開展環境指標的研究計劃,首先將PSR評價模型應用于環境指標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效果,此后PSR評價模型被廣泛引入到其他研究領域。國內已有一些學者,將PSR模型引入到企業管理領域,如喬莉發表的“基于PSR模型框架的企業危機管理研究”,用于研究企業危機管理。本文則將PSR模型引入到科普活動績效評價領域,希望能利用PSR模型對科普績效評價各種指標因素的影響,有較為清晰的梳理,對科普活動的有效開展及效果評價產生積極意義。
采用壓力-狀態-響應PSR模型(環境質量評價學科中生態系統健康評價子學科中一種評價模型)對科普活動整個項目過程進行評價,選取:壓力指標(項目完成度、預期進度、服務滿意度、受眾參與度、調查有效度等),狀態指標(活動場數、展品數、培訓次數、受眾人數、項目成果數等),相應指標(項目完成情況,項目投入經費利用率、應急情況解決率等),建立一套科普活動評價指標體系。
“互聯網+”浪潮為科普活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在各領域都在與“互聯網+”爭取交集的時候,科普活動也應該根據“互聯網+”的新思路,對傳統科普活動進行創新,以求借助互聯網新力量,以期實現科普活動的更有效開展及良好的社會效果。“六進四傳”(六進:進校園、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進部隊;四傳:傳微信、傳網絡、傳MOOC、傳媒體)的科普傳播及推廣新方式,能讓科普活動的宣傳更廣、受眾更多、傳播更遠、效果更好。提出采用壓力-狀態-響應PSR 模型對科普活動整個項目過程進行評價,選取:壓力指標、狀態指標、響應指標,以求能科學地評估評價科普活動,希望能建立一套科普活動評價指標體系,對國內科普活動的展開起到積極參考借鑒作用。
(作者單位:廣東白云學院管理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