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昭元

名秘書的“三項全能”
在唐代,名秘書往往受到各方器重,爭相延聘。比如晚唐時的“天下名秘”李巨川,其先祖就是唐初李世民幕下“十八學士”之一李道玄,抑或遺傳因子作用,天生一塊做秘書的好材料。乾符年間進士登第后,即被河中節度使王重榮聘為“掌書記”。待王重榮不幸遇害,中央責備幕府參佐對其進行處分,李巨川也被放逐到漢中做小文員。孰知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久仰其大名,聽到他貶到自己管區,高興地對左右說:“天以李書記遺我也!”立即任命他掌管記室。景福元年,楊守亮受樞密使楊復恭煽動,起兵反叛,被鳳翔、隴右節度使李茂貞擊潰,李巨川隨楊守亮逃往秦中,同被華州刺史韓建俘獲。結果楊守亮被誅,李巨川卻被韓建命為掌書記。待李茂貞侵犯京師、唐昭宗亡奔華州后,韓建命李巨川傳檄天下,號召勤王。李大秘揮筆鋪陳,四方響應,終使皇帝得還京師,“即時巨川之名聞于天下”。這位進士直到最終為朱溫所害,一直在轉來轉去任秘書。為何名秘書如此受各方青睞?仍以李巨川為例,大抵有以下幾條。
第一,寫一筆好文章,尤其是替長官撰擬上呈中央的報告,即書奏表狀一類。做這種文章,不僅要善于匯總材料,提煉觀點,敘事清晰,分析縝密,而且還要有特色,或遣詞委婉,或文采斐然,從而容易引起皇帝重視。李巨川就是這種高手,史稱“灑翰陳敘,文理俱愜,昭宗深重之”,特地授他一個諫議大夫官銜。再如,唐德宗時,于公異以“文章精拔,為時所稱”,登進士第后,被兵馬使李晟聘為掌書記。建中四年涇原兵變,于大秘隨李晟勤王討叛。待一篇長安已告收復、廟堂面貌依舊的告捷書送到行在,皇帝感動得流淚不已,既而問:“不知誰為之?”有人說這是于公異寫的,皇帝“稱善久之”。亦可知這種文章寫得好不好,直接影響皇帝對首長的印象。
第二,具有處理公牘的能力和效率。黃巢起兵攻占長安,王重榮聯合各鎮討伐,一時“軍書奏請,堆案盈幾。李巨川文思敏速,翰動如飛,傳之藩鄰,無不聳動”。以至于輿論多認為王重榮所以能建樹收復京師的大功,“巨川之助也”。
第三,能洞識機宜,出謀獻策,從而成為長官的“智庫”。李大秘書早先在王重榮身邊工作時,大家都佩服他“神安思敏,言輒中理”。光化初年,朱溫進兵潼關,韓建派他同朱溫談判,屆時“從容言事,指陳利害”,聽得正欲篡唐的朱溫及其高參敬翔雙雙心慌:一個擔心韓建有此人輔佐,必成勁敵;一個害怕朱溫若留用其人,自己大跌身價。此又見得李巨川特別搶手的原因之一是擁有參謀帷幄的本錢。
“大老虎”身邊的小秘書
“三項全能”之外,憑借長官倚重而越過本職、法外發揮的秘書,亦不乏人。
一種情況是長官受秘書蒙蔽甚至操縱還莫知莫覺。唐玄宗時,姚崇任中書令,有位叫趙誨的中書省主書(相當于姚的辦公室主任),特別受他信任,許多事都委托其辦理,“其權勢傾動天下”。于是借勢貪贓,乃至接受外國人賄賂。事發后,皇帝親自審訊,判處死刑,系獄候斬。姚崇還舍不得,上書營救。本來皇帝對這位宰相領班相信得很,恨不得讓他搬進宮禁,朝夕相處。孰知姚崇不自愛,先是縱容兩個兒子姚彝、姚異“廣引賓客,受納饋遺”,弄得輿論紛紛。現在誤用壞人尚不自省,居然親自上奏為他求情。“[皇]上由是不悅”。沒過多久,朝廷實行大赦,勅令中專門把趙誨的大名吊出來,特令決杖一百,流配嶺南。這下子,姚崇的面子掛不住了,遂主動求辭。后來杜佑感嘆:姚崇確實很有才干,可是理政懶惰,讓一個小小主書擅權,以成斯弊,終“因趙誨贓犯所累罷相,可哀哉”!
另一種情況是心懷叵測的秘書誘導長官干壞事。比如“安史之亂”禍害天下大家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知道禍源之一是安祿山的秘書高尚。高秘書本名高不危,出身貧窮,母親以乞討為生。但他勤奮好學,富有文采,出人頭地的欲望強烈,曾對朋友掏心里話:“高不危寧當舉事而死,終不能咬草根以求活耳!”靠人推薦受聘為平盧節度使安祿山的掌書記后,竭力向領導輸誠,亦步亦趨,甚至跟進臥室。安祿山肥胖嗜睡,他能做到“執筆在旁,或通宵焉”,于是大受寵信。眼看火候已到,“遂與祿山解圖讖,勸其反”。安祿山打出叛旗后,“偽赦書制敇,多出其手”。俟安祿山登基稱帝,高秘書也實現了位極人臣(侍中)的野心。
再一種情況是長官秘書沆瀣一氣。唐代宗時,中央揪出過一個以政事堂領導成員之一元載為首的家族型貪贓受賄團伙。除“大老虎”元載本人、小老虎元氏諸子、母老虎元太太以外,元載的兩個大秘書卓英倩、李待榮也是重要角色,甚至能量更大。元載讓卓英倩作代理,用金帛結交內侍董秀,最高當局近來考慮什么問題,對某人某事有什么看法,隨時通過董秀—卓英倩為元載掌握,所以出言必合皇上心意,“上益信任之”。由是放手大撈,政以賄成,官用錢買,“外委主書卓英倩、李待榮,內劫婦言、縱諸子,關通貨賄。凡仕進干請,不結子弟,則謁主書”。就是想當官,走偏門,要么兒子門,要么秘書門。到后來秘書門的聲勢竟蓋過元太太和諸公子,史稱“中書主書卓英倩、李待榮輩用事,傾權朝列。天下官爵,大者出元載,小者自[卓英]倩、[李待]榮,四方齎貨賄求官者道路相屬,靡不稱遂而去”。卓大秘書的弟弟卓英璘是金州布衣,居然也仰仗哥哥勢力,在地方上干起了編外組織部,“州人緣以授官者亦百余”。
對于長官而言,使用秘書有點像使用雙刃劍,發揮好他們當助手、當參謀的正能量,對于所管工作、對于自己的仕途都十分有利。唐德宗時,令狐楚在太原河東節度使府當掌書記,府上先后換了李說、嚴綬、韓儋三任領導,都留住他不放,就因為最高當局愛看他起草的章奏。反之就像姚崇,半世名聲業績被秘書抹掉。所以當領導的一定要管好秘書,防止他們濫使負能量。
中央直接任命秘書
唐初諸藩在軍事征服和相互傾軋中,機要秘書之類都是自行網羅的人才,只知長官不知朝廷。最典型的事例如李世民的秦王府“十八學士”,即房玄齡、杜如晦、薛收、虞世南這般人,都是出典檄書露布、入參帷幄密謀的機要秘書。以房玄齡為例,早從李世民起兵起,就因溫彥博的推薦成為記室,“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無不為”。隨著李淵父子集團的發展壯大,十余年間,他不斷加官晉爵,但本職始終是“常典管記”的記室,“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贍,初無稿草”。李淵對他的評價是“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正因為有此洞察,所以在唐初統治集團內部斗爭表面化后,李淵點名要兒子將房玄齡、杜如晦兩人炒魷魚,驅逐出府。不久,李世民蓄意發難,要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密召房、杜進府,并付佩刀給尉遲:“如果發現兩人有不愿意來的意思,馬上取他們的首級!”這等霸道,充分說明了長官與機要秘書的關系,幾乎可以死黨相稱。
“秘書政治”過于興盛的歷史反彈是從唐代起開始變化。起先是除了諸王府保留記室以外,其余機關的類似編制基本取消,而且王府記室一般也不能自行招聘,改由中央指派任命,想來是唐初統治者善于總結歷史經驗的成果。此外凡節度、觀察一級機構,另設“掌書記”職務,專門負責表奏書檄一類文辭的撰擬,也由中央統一任命。俟開元以后,方鎮權重,秘書聘用的權限又逐漸下移,但比之以往仍有明顯區別。
首先,地方長官聘用專職秘書,必須向朝廷申請,人選由地方長官推薦,任命權在中央。其次,受聘秘書的人群主要是已經科舉登第、但尚未通過吏部關試的進士,白話講就是遲早要授官的后備干部。當時,許多有點文名的進士皆有被地方長官先聘為秘書的經歷,其好處是既解決了個人在正式任官前的衣食問題,同時也是一種行政歷練,對積累資歷和日后參加吏部考試都有幫助。如令狐楚26歲進士登第,30歲還沒授官,“急于祿養”,便接受河東節度使李說聘書去任掌書記。崔玄翰進士登第后,加封北平郡王的河東節度使馬燧為掌書記,“聞其名,致禮命之,又為[馬]燧府掌書記”。還有一些未能登第的科場失敗者,也能通過做秘書,將來由首長向朝廷保舉入仕。如杜甫的“工部員外郎”頭銜,就是通過給劍南節度使嚴武做秘書弄到的。不過非進士出身者一般不可能得到“掌書記”職務。這一點說明秘書的整體“學歷”比以往大為提高。從主觀方面講,不管進士登第或落第,都是忠君愛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受教育者,何況進士登第已經是報考官員的資格,實在沒有自毀前程的必要。所以唐史上像房玄齡、杜如晦這一類死心為主子策劃,乃至不惜與皇權對著干的“入幕之賓”,十分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