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北京晨報》消息,副科級干部虛列戶頭騙取22.2萬元、西瓜地變身“種糧田”套取補貼670余萬元……近期,湖北對種糧補貼政策執行問題進行了專項核查,累計追責農業部門、財政部門以及基層的黨員干部等1000余人,涉及金額8000余萬元。處分人數之多、追責力度之大,在湖北尚屬首次,由此暴露出補貼發放中存在審核不嚴、監管不力等問題。
點評:有數據顯示,中紀委去年10月公布的去年中央巡視組第一輪巡視整改情況和反“四風”成績單顯示:當前涉農資金已成貪腐高發區,近一年來,全國查處各種涉農補貼問題6000余起,涉及資金20多億元。由是觀之,涉農補貼成了各級官員的“唐僧肉”,極易誘發各種腐敗現象。長此下去,將造成國家資金嚴重流失。
雖然在種糧補貼方面,有關部門追究了一千余人的責任,并追回了大量的款項,但是這個結果還是令人遺憾,不僅在于大量的國家資金被侵占和被浪費,而且讓人痛心的是,這么多的干部因此而栽了跟頭,被處理和追責。所以,在國家補貼問題上,扎牢籬笆才是最好的辦法。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還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就是權力沒有得到有效的監督和制約。設立一套嚴密的監督機制,是保證國家補貼不被侵吞的首要條件。目前,有些地方發放補貼,往往由鄉村干部說了算,上級部門不進行復核或者不認真復核,復核走過場,讓鄉村干部有空可鉆,他們只要能瞞住上級就可以輕易獲得補貼,或者與農戶聯合起來,造假也很容易得逞。因此,國家補貼要有一個長效機制,相關部門應公示惠民資金發放的依據、對象、標準、金額,嚴格事前審查制度;應構建惠民信息數據管理平臺,實行動態管理和分析;應加大審計監督檢查,保障資金安全發放并發揮效益。總之,只有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監管,才能讓惠民政策真正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