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食藥監局聯合市消保委共同披露了一份網絡訂餐平臺監管通報,包括“餓了么”、大眾點評(外賣)、美團、零號線等熱門外賣APP平臺,均有未公示《餐飲服務許可證》或含餐飲項目的《食品經營許可證》的情況。市消保委調查100家網絡外賣餐廳發現,超過八成外賣餐廳的證照信息與實體不符。
點評:由于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實現訂餐到家的服務,網絡訂餐市場近年來高速發展。但與大多數互聯網行業類似,市場主體良莠不齊的問題相當嚴重。根據此次市消保委的通報,在調查的100個商戶中,真正亮照的只占39%;而在這39%當中,亮照和實際現場一致的只有19家,其中,知名外賣平臺“餓了么”的證照符合率竟為0%。更令人擔憂的是,網絡外賣餐廳的衛生狀況堪憂,消保委志愿者實地察看后發現,部分餐廳根本都還在裝修過程中。
事實上,這已不是網絡訂餐第一次被曝出食品安全問題。去年,央視就曾曝光相關問題;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亦約談餓了么、美團等6家駐杭網絡訂餐交易平臺,要求駐杭各網絡訂餐交易平臺嚴把餐飲信息發布關,嚴格審核供餐單位的證照,對無證無照、證照不全的餐飲單位立即進行下架處理。不過,從目前情況看,網絡訂餐市場亂象仍在,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
要遏制網絡訂餐亂象,一方面需要立法護航,監管先行。目前,從法律層面看,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雖然首次明確“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對入網食品經營者負責”,并要求交易平臺應對入網經營者實名登記、審查許可證,如果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第三方交易平臺應當與食品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但從監管部門的權責歸屬看,特別是對訂餐平臺的監管歸屬,仍處于相對混亂的狀態,這無疑使得相關規定的效果大打折扣。
與此同時,《食品安全法》作為食品安全領域的上位法,主要規定了框架性內容,要落地還需相應的配套細則和法規,才具有可操作性。例如,《食品安全法》雖然明確交易平臺應對入網經營者實名登記,但并未明確網絡外賣餐飲是否應具有實體店,這可能導致傳統的現場監管方式無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當前,網絡訂餐亂象產生的一大原因,正是網絡訂餐平臺本身管理混亂。但作為市場主體,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在凈化行業環境方面理應負起責任。特別是在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的當下,網絡訂餐行業必須將維護消費者權益放在首位。而對于相關企業來說,隨著消費者對飲食和服務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只有提供更優質、更便捷的服務,才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實現自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