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胡凌虹
戲曲還能以“性感”吸引現代觀眾嗎——“西湖論壇”側記
文/本刊記者胡凌虹
“西湖論壇”是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倡議下,經中國文聯黨組批準,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浙江省文聯共同創辦。“西湖論壇”致力于打造一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青年戲劇評論家組織,搭建青年戲劇評論家的話語平臺,探索文藝評論新模式,為培養青年文藝評論家拓展新空間。“西湖論壇”每年舉行一屆,將重點圍繞戲劇領域年度重要作品和現象、熱點話題等,聚集青年戲劇評論家進行深入研討。今年,“西湖論壇”邀請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劇作家羅懷臻擔任首屆學術主持。首屆論壇以“我們的戲劇:中國戲曲如何走向未來”為主題。
最近,戲劇理論家傅謹發表文章提出:由于創新眼花繚亂,創新隨心所欲,創新熱熱鬧鬧,創新是狗熊掰棒子,最終一無所有。所以不提倡創新,而是提倡模仿與復制大師。最終得出結論:戲曲乃至文化,需要保守,不需要創新。
對此觀點,認同和質疑者均有。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研究員張之薇在論壇上提出質疑。她以京劇為例,指出:無論是京劇形成前夜的孕育,還是成熟巔峰,京劇的觀眾喜愛的都是舞臺上的變,而絕非模仿。“實際上,在京劇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舊’并不一定意味著就是傳統,‘新’也并不一定就是意味著打破傳統的。一代有一代之‘舊’,一代有一代之‘新’,新陳代謝規律不能避免。但‘新’與‘舊’從來就不是衡量伶人優劣的標準,相反倒是,模仿和創新始終是讓伶人們高下自現的試金石。”在張之薇看來,“應不應該創新”與“如何創新”是兩個問題。而后面這個問題也很復雜。目前,戲曲界并不乏創新作品,但少有讓人交口稱贊的,大都被人詬病。對此,張之薇也提出了心中的疑惑:為什么以前民國或者清末名伶們的創新沒有人罵,可是今天的創作者創新,好像稍微動一點就罵聲一片?
1927年,尚小云大膽推出了具有異國風采的新編劇目《摩登伽女》。尚小云所主演的摩登伽女,裝束完全是異域少女的打扮:燙頭發,束綠羽,穿色彩艷麗的旗袍,還足蹬洋式的高跟鞋。最后一場,尚小云特地邀請鋼琴家上臺彈起了鋼琴,請著名琴師楊寶忠西裝登場,伴奏小提琴,他自己則在臺上跳起了英格蘭舞蹈。尚小云表演形式的創新程度絲毫不遜于當代,且大受觀眾歡迎,張之薇認為其原因在于,“過去這些名伶,傳統已經融入他們的血液里了,怎么變都不會缺失本體性的東西,怎么變都能夠讓觀眾從他們的表演中欣賞到戲曲應該能夠被大家欣賞的美。但是今天的創作者在意的是明星效應,好像恰恰把觀眾想看的東西給丟失了。”
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李紅艷也有類似觀點,“縱觀這些年的戲曲創作,會發現嗜新癥已經成為不少戲劇創作人員的病態心理。于是我們就看到了太多以創新之名行破壞之實的戲曲創新,看到了太多把戲曲搞得面目全非的創新。寫意、虛擬、程式化的戲曲本質丟失了,劇種沒有劇種味道了,人物也沒有行當歸法了,表演也不講程式章法了。創新變成了一種無知者無畏的胡言亂語。”李紅艷認為戲曲的創新確實走向了不得不反思的地步。
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任龐井君在“西湖論壇”成立大會上說道:“傳統是我們來的地方,卻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這句話在論壇中被青年評論者多次引用。大家認為,不能忘記“來的地方”,同時也不能止步于傳統,“推陳出新”“返本開新”“固本求新”“傳統戲曲的現代回歸”才是戲曲良性發展之道。
在全球化語境中,“走出去”成為了一個熱門詞匯。那么中國戲曲該如何面對全球化挑戰,是否需要走向世界呢?
來自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的賀寶林認為,當前戲曲不是想不想走向世界,而是到了必須走向世界的時候了,只有在與人類一切優秀文明的交流碰撞中,戲曲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戲曲作為中國最具綜合性的民族藝術,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審美品格,應成為中國文化輸出的主要選擇,應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主要憑借。戲曲走向世界不能只靠華麗的服裝、奇異的臉譜、固定的程式,更不能為了迎合外國觀眾而削足適履、降格以求。必須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傳統,在更高的形態上完成現代轉換,必須站在全人類的高度輸出中國文化中最有價值的思想和內容,成為人類和諧發展的重要思想源泉。”
對此,浙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秘書長、“西湖論壇”秘書長沈勇則表達了不同的看法,“我認為中國戲曲并不一定要走向世界,而是要讓世界關注中國戲曲。我們在傳播的過程當中,不管是利用自媒體也好、3D電影也好,《叮咯嚨咚嗆》這類讓明星學戲曲的電視節目也好,都是對戲曲的宣傳,最后的目的是要把觀眾拉到劇場來,因為劇場才是戲曲真正的地方。”
來自福建京劇院的智聯忠也表示,并不反對走向世界,但一定要培養好、籠絡好當地的觀眾。“因為戲曲方言地域性很強,國外觀眾對戲曲劇目的喜歡與當地觀眾的喜歡,程度上是不一樣的。”
來自《文藝報》的徐健以自己的親身體驗感受,表達了對戲曲“走出去”的憂慮。“2009年我在德國參加法蘭克福書展,書展上有一個很大的中國展區,但很少人進去參觀。在這個展區外面,熙熙攘攘的地方,有中國的國粹藝術在表演,我們的演員伴隨著音樂在那里演出,但很少有人真正關心他們在演什么。我感覺很悲涼。晚上一臺中國戲曲祝賀演出也是這樣,基本上是贈票,來的也都是當地華人和嘉賓,外國人基本沒有。”
對此,天津師范大學教師張辰鴻也是感同身受,他舉了一個例子:“幾年前某著名國家級院團到英國去演出,國內的報道寫得好夸張,什么萬人空巷,什么一票難求。那時我還在當地讀書,實際情況是劇院在城市外圍,票也是通過使館給華人社區派發,再找些老外充充場面,也沒有什么專業的戲劇界人士觀摩,更不用說普通觀眾了。以前很多人覺得到金色大廳等地演出如何了不起,但現在大家都知道只要花錢都能去,當然也有演員作為文化交流去演出,但那畢竟是少數。這些年來我們很多人總是特別在意世界是不是承認我們,去拼命地討好,反而不去認真思索一下,我們通過文化之間的交流要向別人傳遞什么,毫無文化自信心可言,長此以往,這將是非常危險的。”
“對于戲曲未來的走向沒有形成很好的共識,很大程度上,這跟戲曲得以實現生長、傳續和良性生態的機制——從民間獲得滋養又傳唱于民間——出現斷裂有關。戲曲脫困,必須考察、梳理現代社會變遷中,環境生態、創演實踐、接受語境等要素,打通脈絡,重建戲曲與民間的互動關系。”《中國藝術報》資深記者鄭榮健在“西湖論壇”上說道。
民間是戲曲發展的源頭。如今,在各級政府的推動下,在專業戲曲工作者責任感的驅動下,越來越多的戲曲院團走到民間、服務廣大群眾。不過,論壇上,青年評論者們也認為,要多層面、辯證地看“回到民間”。
沈勇指出:“如果我們把專業院團跟民間文藝表演團體做一種劃分,那民間文藝表演團體是不能代表戲曲的。戲曲只有到都市里發展的時候,才能有未來。戲曲要在民間汲取營養,但是它不能只在民間,否則就失去了所謂的專業院團的專業性,專業院團必須是一種引領,是一種標桿。”
對于“回到民間”這個提法,重慶市文化藝術研究院戲劇研究室主任黃波的理解是:“不是回到鄉鎮、回到農村。所謂的民間,是現代商業社會下讓戲曲藝術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本身。我們日常的衣食住行,我們吃喝拉撒日常所處的時空環境就是民間,即我們每個市民所身處的地方,而它的呈現形式就是社區空間,這對于我們孕育戲曲的生存發展可能會更重要。”
羅懷臻也提出,我們是否需要重新研究一下傳統戲曲和當代城市的關系。“整個中國社會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娛樂方式都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那么,以農耕時代的審美趣味、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為依據的戲曲藝術是不是因為我們重視了它,它就一定能夠如我們所愿,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現代社會中來?它是不是也同樣需要實施由農耕文明向現代文明的時代轉型和審美轉化?事實上,傳統戲曲的生存危機主要是在城市劇場演出的危機,我們在鼓勵‘送戲下鄉’的同時,也應該鼓勵‘站穩城市’。”
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教授顏全毅在論壇上提到,之前給學生講過一堂課,叫《性感與中國戲曲》。他說:“戲曲為什么曾經那么受人歡迎?它起到的是教科書中完全起不到的作用,它呈現的是一個性感的空間。在中國傳統社會,獲得性感的可能性特別少,女人出不了門,男人見不到女人,但是人的精神空間永遠需要觸摸到很現實的、很鮮活的東西。在這么漫長的封建社會、農耕社會,誰解決了這個問題?是中國戲曲。戲曲為你提供了美女,提供了帥哥。”顏全毅認為,讓戲曲再接近年輕人,有兩種方式:第一,賦予它血肉,讓被歷史風干了的血肉慢慢崛起,去培養形象、聲音等都很性感的演員;第二是創作,想盡一切辦法通過創作,讓被風干的性感重現在文字之中,讓大家知道,傳統的戲曲方式,表達方式也可以如此現代、如此鮮活。
來自中國劇協理論研究室的王新榮認為,“如果現在還在一味強調
在家從父、出嫁從夫,還在一味強調君臣父子關系,如果現在還僅僅把一出戲的價值導向停留在一種二元對立的是非層面,非此即彼,忠奸之間沒有過渡地帶,缺乏足夠層次、復雜多元的內心斗爭和沖突,這種陳舊的思想、過時的價值評判模式,它的思想內核或許已經多多少少地遠離了當下觀眾的時代訴求或者說審美期待。”
“王寶釧苦守寒窯18年,等來一個已經娶了別的女人的男人,現在的小姑娘是不會接受這種觀念的。你得解決這個觀念上的問題。所以,這戲要演就要改,不是王寶釧不等18年,而是18年后等來這樣的結果,她不再選擇滿足薛平貴的道德需要,而是關上窯門,從此過自己的生活。這才是符合現代人觀念的戲曲。”羅懷臻指出。
以前人們的文化生活中,戲曲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如今的年輕人,他們的審美儲備里,有影視劇,有交響樂,有網絡劇,但可能唯獨沒有戲曲。因此,傳統戲曲要進入現代人的生活,就不能一味蒙著頭、自顧自地傳承和創新。正如羅懷臻所言:“我們要放開創新,但關鍵是解決戲曲與現代社會人的關系。傳統戲曲的繼承,是要繼承它符合現代文明理念的部分,挖掘其中仍然有活力的,有再生能力的文化基因,而不是毫無選擇的感情寄生。只有這樣,傳統戲曲才能在新的時代煥發出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