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錄秋,楊文淼,周媛平,王 芳 (湖南省作物研究所,湖南長沙410125)
小雜糧是小宗糧豆作物的俗稱,指生育期偏短、種植面積較小、地域性較強的各類糧豆[1]。小雜糧營養價值高,富含多種礦質元素和維生素,能調節人體生理機能,是藥食兩用食物,既是傳統食糧,又是現代保健珍品。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結構的改善,小雜糧的消費量逐年增加。在加入WTO后,我國小雜糧更是顯現出強大競爭力和發展前景[2],小雜糧的出口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尤其是綠豆、蕎麥、小紅豆、薏苡等小雜糧的出口價量齊升。小雜糧因其生育期短、適應范圍廣、耐旱耐瘠等特點,既可以作為填閑補種作物,又適宜于生產條件差的高寒地區、丘陵山地、林間隙地、新墾荒地和一些旱薄地種植,避免了與大宗作物爭地的矛盾;也可以與大宗作物如小麥、玉米等實行間作、套種和混種,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復種指數,增加了糧食產量。小雜糧不僅是不可缺少的搭配作物,而且在高寒少水地區還是首選作物,是當地的重要糧食作物,又是重要的經濟作物,除了當地農民自己食用外,同時也銷往國內外市場。
湖南是農業大省,地處亞熱帶地域,農業生產歷史悠久,自然條件獨特。北有浩瀚廣闊的洞庭湖及其平原,東有羅霄山脈,南有南嶺山脈,西有武陵山、雪峰山脈,中部丘陵與盆地相間,湘、資、沅、澧4大水系貫穿其中。因湖南獨特的地形地貌和亞熱帶濕潤氣候,境內呈現出生態多樣性,物種極為豐富[3]。湖南小雜糧作物主要有綠豆、蕎麥、蠶豆、豌豆、花豆、薏苡、?子、雜豆(紅豆、羊角豆、飯豆、小扁豆)等。
1.1 綠豆 因氣候因素,湖南夏季炎熱暑濕重,而綠豆具有清熱解毒去濕的功效,是防暑佳品,很受湖南人歡迎。綠豆因其適應性廣、抗逆性強、耐旱、耐瘠、耐蔭蔽、生育期短、播種適期長,并有固氮養地能力,在湖南分布很廣,農民常在田邊地頭、房前屋后、山沖谷坳種植綠豆。既充分利用土地,又增加了收成。在20世紀50年代,湖南的綠豆種植面積達到2.5萬hm2,到了60~70年代,綠豆只有農民在自留地里零星種植;80年代初期,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綠豆生產得到快速發展,至90年代中期,綠豆種植面積穩定在2.0萬hm2,隨后綠豆種植面積緩慢增長,至2003年湖南綠豆播種面積為2.6 萬 hm2,總產達 4.4 萬 t[4]。湖南綠豆生產特點:種植分散,單產水平差異大,品種類型多而雜,大部分自繁自種。
1.2 蕎麥 湖南蕎麥主要分布在湘西北地區,以苦蕎為主,有少量甜蕎。湖南西北部武陵山區,境內峽谷深溝,嶺高坡陡,山丘廣布,丘陵山地多,平原低地少。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太陽照射時間短,熱資源不足,水資源不均。由于自然條件差,人均耕地面積少,且多為梯土形式,肥力低。蕎麥耐瘠、耐寒、耐旱,生育期短,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熱量資源和適應干旱貧瘠的土壤環境,適合湘西北丘陵山區種植。湘西北農民素有種植蕎麥的傳統,在瘠薄山地廣種薄收,大多是農民自產自銷,蕎麥一直處于主糧補充的地位,從未引起重視。20世紀50~60年代,湖南省蕎麥在湘西自治州、懷化、張家界、邵陽和益陽等有一定種植面積。但由于雙季稻面積不斷擴展,這些地區蕎麥種植日漸減少,有的縣市甚至絕跡。在20世紀70年代前,湘西自治州春蕎的種植面積穩定在0.3萬hm2以上,80年代才逐漸減少。秋蕎是武陵山區的主要秋種作物,1972年曾達4.8萬hm2。現湖南省蕎麥播種面積在0.3萬hm2左右,主要分布在湘西自治州、懷化、益陽的安化縣、張家界等地。
1.3 蠶豆、豌豆 蠶豆、豌豆是具有糧、飼、肥、菜等多種用途的作物[5]。湖南蠶豌豆常年種植面積約5.8萬hm2,每公頃產量在1 125 kg左右,年總產在5 000萬kg左右,最高年份為6.8萬hm2(1982年),總產8 300萬kg(1982年)。湖南蠶豌豆主要分布在湘北的常德、益陽、岳陽和湘西自治州。湖南省蠶豌豆種植面積與單產一直沒有突破,蠶豌豆科研與生產均未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生產中一直沿用的地方品種,缺乏提純復壯和更新換代,栽培管理粗放。這些地方品種表現植株高而莢果少,粒色混雜而不均勻,生育期長,產量低等。近年來,湖南省開始通過蠶豌豆的引種試種,對現有的地方品種更新換代,取得了較好的增產效果。
1.4 花豆 桂東花豆,又名腎豆,是湖南食用豆中的名品。花豆系一年生攀援草本豆科植物,因其表皮呈規則形狀如腎臟,全身布滿紅色經絡花紋而得名,被當地人稱為“神豆”,相傳為朝廷貢品,長期食用具有滋陰壯陽、強身健體等功效,為湖南桂東特產。花豆營養豐富,其蛋白質含量為21.2%,脂肪為1.1%,碳水化合物為43.8%,還富含17種氨基酸,為豆中珍品。現種植面積已達到2.8×103hm2,一般每公頃可產干花豆3 000 kg,桂東花豆的年產值也已突破1 200萬元。
1.5 薏苡 薏苡種仁又名薏米、藥王米、薏仁、苡米、苡仁等。薏苡的營養價值高,被譽之為“世界禾本科之王”。薏米蛋白質含量為17% ~18.7%,是稻米的2倍多。薏米脂肪含量為11.7%,是稻米的5倍。薏米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1含量較高,每100 g含有33 μg。薏米具有健胃、強筋骨、祛風濕、消水腫、清肺熱等功能,適于治療脾胃虛弱、及風濕疼、小便不利等癥。湖南是薏苡的原產地,現在還能見到許多野生薏苡資源多生于濕潤的屋旁、池塘、河溝、山谷、溪澗或易受澇的農田等地方。但當今薏苡的主產區不是湖南,湖南薏苡多由涉農企業或專業合作社組織生產,在邵陽、湘潭種植面積較大。
1.6 ?子 ?子又叫龍爪稷、雞爪粟、非洲黍、鴨距粟,是一種耐旱谷類作物。?子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稈直立,須根較密,葉鞘具背脊,葉片扁平,穗狀花序,呈指狀排列于莖頂端,常作弓狀彎曲。?子含有豐富的天然有機硒、鍶、鐵、鋅、鋰、鍺、并含有19種氨基酸以及維生素,籽粒含蛋白質7.1%,且膽堿和亞油酸含量比較高,有“黑珍珠”的美譽。?子對腹瀉等疾病有獨特的療效,嬰幼兒腸胃功能不太完善尤其需要補食?子,有助完善腸胃功能。湖南?子主要分布在婁底的新化和邵陽的武岡,種植面積不確定。
1.7 雜豆 紅小豆、飯豆、扁豆、豇豆、羊角豆等雜豆在湖南廣泛分布,年種植面積在1.2萬hm2以上。具湖南特色的雜豆種類有雙峰褐豆、邵東黑豆、岳陽褐豆、東安藥豆。隨著人們保健意識增強,雜豆因其特有蛋白質含量和藥用價值深受人們青睞。近年來,借助中西部大開發的良機,充分利用湖南省獨特的農業資源,挖掘食用雜豆的營養保健內涵,緊扣市場需求,大力發展食用雜豆生產,以獨特的無污染、有機產品參與市場競爭,贏得了廣闊的市場,食用雜豆產業將成為湖南省最具競爭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特色產業。
湖南小雜糧產業一直以來受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研發欠缺,致使湖南小雜糧雖有自然資源優勢卻無生產優勢、產品優勢、產業優勢,也沒能在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中抓住機遇,獲得長足發展,其配角補充的地位沒有得到有效改變。目前湖南小雜糧發展中存在以下主要制約因素。
2.1 政策制約 湖南小雜糧種類多,種植規模小而分散,栽培管理粗放,產值低,難以引起政府和各級主管部門的重視,許多農業政策、惠民扶農政策很少考慮到小雜糧生產,國家和地方財政投入也相應少。小雜糧生產成了“雞肋”,無人顧及。農民種植小雜糧以填閑補缺為目的,積極性不高,投入少,小雜糧當成可有可無的作物,耕作粗放,效益低下。企業因缺乏政策性幫扶,涉足小雜糧生產加工的意愿不強,使得小雜糧的產業鏈條短,發展動力不足。
2.2 觀念制約 湖南省政府和各級主管部門歷來對小雜糧重視不夠,認為“小雜糧做不出大文章”,小雜糧的配角地位便一直延續下來。農民存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思想,市場意識不強,缺乏引導,小雜糧進入市場消費的比例不高。農戶習慣將小雜糧種植在邊角空地,作為填閑補缺的角色,處于從屬地位,管理粗放,可有可無。鑒于小雜糧規模小、利潤低,農產品加工企業也是不屑一顧。政府和各級主管部門的觀念左右著政策的方向,種植農戶的觀念影響小雜糧的生產,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觀念則決定市場。其中政府和各級主管部門的觀念起主導作用,政府和各級主管部門的觀念左右著政策的方向,政策方向又影響到種植農戶的積極性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生產。觀念制約導致湖南省一些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養在深閨人未識”,優質不優價。
2.3 技術制約 湖南小雜糧生產一直處于從屬地位,種植分散,生產用種以農家品種為主,混雜十分嚴重,產量低,效益差。小雜糧科研與主要作物差距大,小雜糧上題立項難,科研經費少,科研人才留不住,許多基礎工作都無法開展。湖南省雖然擁有大批優良的小雜糧品種資源,但缺乏自己選育的品種,栽培技術研究滯后,小雜糧的生產、消費、加工等信息不暢。加工技術落后,大多數只能停留在初級加工上,形成生產分散、規模小、工藝落后、產品質量差的特點,深精加工幾近為零。利用途徑單一,小雜糧的利用一般是以糧食方式作為主要利用途徑,小雜糧多為農民自己食用或用作飼料,其他利用較少,也就不能帶動生產發展。
3.1 氣候條件優越,無霜期長 湖南位于長江以南,地理緯度較低,處于亞熱帶東亞季風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較多,無霜期長,光熱資源豐富的特點。湖南境內年平均氣溫16~18℃左右,10℃以上的活動積溫有5 000~5 800℃,無霜期有270~310 d;年日照時數有1 300~1 800 h,年太陽總輻射量 37.262~46.054億J/m2[3]。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小雜糧的生產,多種小雜糧適合于春至秋多次播種。
3.2 小雜糧種類多,資源豐富 湖南境內東南西三面環山,中部地區丘陵與河谷盆地相間,省內有湘、資、沅、澧4大水系,地形復雜,小氣候多種多樣,形成多種生態環境和不同的耕作制度。受地形地貌的影響和灌溉條件的限制,造就湖南省有豐富的旱地資源,當地農民長期以來有種植各種小雜糧的傳統。在長期自然選擇和人工有意的培育下,湖南小雜糧具有類型多、適應性強、品質好等特點。
湖南小雜糧主要有綠豆、蕎麥、薏苡、蠶豆、豌豆、紅小豆、花豆、飯豆、扁豆、豇豆、四季豆等,全省小雜糧年種植面積在15.0萬hm2左右,其中以綠豆、蠶豆、豌豆、蕎麥播種面積較大[6]。以綠豆、蠶豆、豌豆、蕎麥等為主的多元多熟、間作套種和復種指數高的小雜糧生產是湖南省種植業的一大特點。
3.3 耕地面積充足 湖南省現有耕地面積380萬hm2(其中旱地超過120萬hm2),僅占土地總面積的18%,土地資源中尚有520萬hm2未利用,占全省丘陵、山地面積的44.1%,宜墾荒地47萬hm2,占未利用土地的8.98%,適宜發展小雜糧類先鋒作物的生產[7]。小雜糧具有生育期短,適應性廣、抗逆性強、耐旱耐瘠、耐蔭蔽、播種適期長等特點,既可作為填閑補種作物,又適宜于生產條件差的丘陵山地、新墾荒地和一些旱薄地種植,也可以與大宗作物如紅薯、玉米等實行間作、套種、混種,提高土地利用率,優化糧食產量結構。
3.4 消費潛力大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人們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對健康標準有了更高的需求,消費結構已經由溫飽型食物結構向小康型膳食結構轉化,人們對農產品的營養功能、保健功能和安全性等個性化特殊需求逐步增加。小雜糧由于品種多樣、營養豐富、品質優良、保健性強,正適應了廣大消費者的這種需求。小雜糧中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等營養成分是人體攝入的最合理比例[8]。小雜糧既能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又能適應營養保健、綠色天然的消費需求[9]。同時,許多雜糧還富含藥用成分,具有“藥食兩用”的特點。湖南省小雜糧種植面積和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現已成為湖南邊遠地區農民增產增收的主要產業,也是武陵山區和羅霄山區貧困地方扶貧開發的重點扶貧產業。
4.1 改變認識,轉變觀念,用政策引導小雜糧產業的發展 由于受到固定思維的影響,各級相關部門沒有認識到小雜糧的經濟地位和市場潛力,總認為“小雜糧做不出大文章”,小雜糧當作可有可無的小作物,小雜糧的生產停留農民的自發種植,消費處于自給自足。小雜糧因其功能性成份的發現,越來越被人們認識,市場潛力大。因此,要轉變思想觀念,扶持小雜糧產業,使之成為湖南省邊遠地區農民脫貧增收新產業之一。在政策上對小雜糧予以傾斜,支持其改善生產、流通、加工、市場等條件。同時,依靠科技,培育新品種,研發新工藝,開發新產品,推動產業技術升級,將湖南省小雜糧產業做成“大文章”。
4.2 依靠科技,加大投入,研發出有自主知識產權成果應用于小雜糧生產 湖南省小雜糧科研投入少,科研隊伍不穩,缺乏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生產中品種多為農家自留種,沒有湖南省選育的適應當地環境的品種,栽培技術不規范,農民對小雜糧生產的效益期望值低。對此,應加大投入,研發出有自主知識產權成果應用于小雜糧生產,通過品種的改良、栽培技術的規范,有效提高小雜糧效益,讓農民增收,小雜糧產業才能做大。
4.3 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通過引導、服務和監督為小雜糧的生產經營營造良好的環境 小雜糧的經營、生產,涉及到了生產、流通、加工、技術等多個環節,需要政府監督與協調,采用以點帶面,先試范再推廣,搞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在政策上予以傾斜;同時增加企業數量,擴大企業規模,實現深加工、高效益,為小雜糧的生產經營營造良好的環境。總之,各級政府要把雜糧產業作為重點加以開發和扶持,為農民開辟一條致富奔小康的新路。
4.4 培育小雜糧產業化經營主體 因缺乏正確引導,信息閉塞,湖南小雜糧生產處于無序狀態。改變雜糧種植分散、規模弱小的狀況,就要走產業化經營道路,培育小雜糧產業化經營主體,也就是培育和壯大小雜糧加工、購銷企業,實行“企業+合作社(協會)+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延長小雜糧的產業鏈,提高小雜糧的附加值,在市場上樹立起湖南省小雜糧的品牌。
[1]林汝法,柴巖,廖琴,等.中國小雜糧[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2]朱江龍.大力發展旱雜糧生產[J].浙江現代農業,2004(5):8 -10,7.
[3]湖南省氣象局資料室.湖南農業氣候[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4]李克勤.發展湖南旱雜糧生產,推進企業化的產業開發[J].湖南農業科學,2002(2):41 -43.
[5]張躍鐘,徐生.南京特色雜糧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9):110 -111.
[6]朱廣波.漣源市旱雜糧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策叨[J].作物研究,2006,20(1):95 -96,99.
[7]湖南省統計局.湖南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8]丁賢劫,王成樣.浙江省糧食安全問題的戰略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04(3):109-112.
[9]馮佰利,代惠平,柴巖,等.小雜糧保護性耕作技術探討[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7(1):20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