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葉,耿相魁(浙江海洋學院,浙江舟山316004)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的宏偉目標,連續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把農村、農民問題提上了最重要的議事日程,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又深化農村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加快建設現代化農業,推進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實現產業化與現代化,加快農業推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新的機遇條件下,要在市場化進程下緊緊圍繞農業推廣這一主線,推廣和全面推進農村改革,以進一步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1.1 農戶經營能力薄弱制約了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農民由于市場經濟意識落后,對市場的反應不夠準確、及時地做出科學的判斷,他們大多都是依靠經驗或者是互相仿效進行農業生產的,不知道生產經營的哪種項目會比較符合市場的需求,也不知道到底要生產多少,有嚴重的盲目性和地區趨同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容易導致農產品生產的市場風險的出現,導致農民、農業等各方利益的流失。目前,在我國農村的絕大多數地區,還沒有實現規模化的生產和經營,基本還是處于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狀態,再加上農民文化和科技素質低,不了解市場的規律,難以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這將使他們面臨更大的市場風險,難以進入激烈競爭的國際農產品大市場。
1.2 農產品市場信息落后影響生產效益的實現 準確的市場信息是農業進行科學的生產經營決策以獲取的前提,但是,目前我國關于農產品市場的信息發布和預測的渠道很少,這嚴重的影響了農產品銷售市場的正常經營。目前,我國專業是批發市場非常少,缺失專門從事農產品運輸和銷售的中介組織,導致市場供求信息落后,銷售渠道不順暢。廣大的農民不僅缺乏科學的農產品市場信息,也無法對未來的市場發展進行科學的預測,導致農民的生產經營決策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從眾性。這不僅導致農產品的滯銷,也影響了農業的增收。
1.3 農產品加工業的落后不利于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在我國長久以來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下,廣大農戶缺乏市場競爭意識。在農業生產當中,缺乏品質意識,只是簡單的關注產量,而忽視了對于農產品品質的追求。對于生產的農產品也缺乏必要的包裝和選擇。在銷售的時候,只片面重視中間生產,而忽視對于產品的深加工。在加上農產品缺少先進的加工技術、加工程度低、加工企業少,因此,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農產品銷售大部分還是初級產品,深加工產品少。初級產品的加工程度低、附加效益低,而且缺乏滿足眾多市場需求的農產品。因此,我國的農產品難以適應日益多樣化的市場需求。
2.1 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市場取向的改革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的糧食改革,可以使不同區域發揮出自己農業的比較優勢,可以使糧食主銷區多生產高價值的經濟作物,同時為糧食主產區騰出更多的市場空間,促使糧價的合理回升。糧改對于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同時,還可以大大的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未來在農業發展方面要重點做好下面的工作:一是要逐步的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糧棉市場,促進農業的市場化進程發展。二是要加快國有糧食收儲企業的改革,鼓勵多種所有制的糧棉企業參股、兼并、聯合,實行跨地區重組。三是要進一步加強政府對農業市場的宏觀調控,靈活的運用進出口以及國家儲備等手段,穩定市場以及價格。同時,還有加大對農業發展的補助力度,支持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和經營。
2.2 農業的市場化要加強信息化建設 目前,關于農業方面的信息傳播方式和渠道在日益的增加,但是,這些信息并沒有真正的在農民的生產經營決策中發揮作用。所以,需要通過互聯網、電視、報紙、微博、微信等現代通訊工具等各種渠道,及時、快速、準確地收集、分析、預測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并及時發布出去,使農民可以真正的了解這些信息。需要在農業推廣當中設立功能齊全的信息預報系統,及時的提供關于農業生產的各方面信息,包括科技、生產、金融等動態信息,為眾多的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使農業信息可以真正的為農民所用。
2.3 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設 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設,要在長期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探索土地經營權流轉制度改革方式。目前,我國的農村市場經濟發展迅速,土地使用權的流轉越來越頻繁,土地承包的利益關系以及矛盾變得復雜和多變,非常急切地需要加快農村土地制度立法的進程。盡快把農村土地承包管理納入到法制化的軌道,依靠法律手段調節各類利益主體的關系,規范其行為,保護其合法權益。
3.1 正確引導農民走可持續發展路線 現代社會的市場經濟農業生產技術的拓展與指導涉及到農業的教育、咨詢與服務等方面,這些應成為新農業推廣部門進行推廣的手段,從而促使農民自愿進行變革,在通過農民的自主變革進一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及提高。農業生產推廣也需要在發展農業的同時提高農業產量及質量、安全,從而使農民的收入提高并進一步改善農民的日常生活質量,以此到達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3.2 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目前政府所要做的就是精心部署各個季度的農業所需求的機械化生產,并進一步推動玉米及水稻的機械化水平,從而使得農業機械化邁入一個新時代。積極推廣優良品種的播種,科學的施肥方針,保證耕種精進及研究,著力解決各類農作物機械化所突出的難題,并逐步探索農業全程集結的生產模式。
3.3 調整農業結構,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在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市場出發,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加快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政府需要引導農民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進行產成品深加工,不斷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提升農產品的品質,逐步擴大農產品出口。政府要加強企業和農民的聯系,逐步的推廣“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等農產品銷售方式,形成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生產經營模式。同時,政府可以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逐漸的培育一批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企業,帶動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還要不斷深化農業科研以及推廣體制改革,推進“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以及推廣應用。
4.1 做好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 加強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健全生產、批發和零售三個環節的價格監測體系,重點采集生產者價格信息,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指導農民合理安排生產,增強面向生產經營者的信息服務能力。加強主要農產品成本收益調查,做好重要農時的農作物種植意向調查和夏季糧油、早稻、全年糧食產量預測預報。
4.2 培育農業市場的中介組織,建立對接機制 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建立市場中介組織是農業推廣和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農業市場化的必然要求。按照過去國內外農業推廣發展的經驗來看,解決小生產以及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最主要的還是要培育和發展市場中介組織,建立上接市場、下聯農戶的市場中介對接機制。通過中介組織,逐漸的把越來越農民經營行為納入到有組織、有規模的市場經濟活動中去,從而實現了分散經營與社會化大生產的有機結合,加快農業生產專業化、社會化、規模化、經營一體化進程的發展。
4.3 加強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 政府在進行農業推廣中,要逐步支持和加快國家級專業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發展,加快產地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不斷完善交易場地等基礎配套設施的發展,同時還要加快和引導電子結算方式的發展。另外,還要支持生產基地、專業合作社就地建設農產品儲存、加工、包裝等配套設施,構建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提高生產者的營銷能力。還要逐步推動和落實免除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的政策,不斷完善和落實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逐步降低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成本。
4.4 要加大農村地區農業科技投入的力度 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為農業科技創新和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提供充足的財力支持。農業要實現現代化,適應市場化建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農業科技,依靠科技來改善和優化品種與質量,不斷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以及產品的附加值。同時,還要不斷支持農業科技創新以及成果的推廣和使用,將真正先進、適用的農業科技傳遞給更多的農戶。此外,還要不斷完善農業教育培訓體系,不斷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要通過提高生活待遇、改善科研條件、增加農業技術科研推廣費用等相關的政策措施,穩定基層農村農業技術推廣隊伍。
研究市場化的農業推廣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的必要性。現代農業的推廣與市場經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涉及到農業推廣技術進步等相關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經濟和社會環境技術進步。這不單單是政府的責任,更多的是與廣大農民切身利益有關的社會責任。
[1]楊書成,楊振興,賈新宇.信息傳播技術與農業推廣[J].山西農業科學,2011(6):608 -610.
[2]朱立軍.關于我國農業推廣體系的幾點思考[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33 -35.
[3]付文杰,彭泉開.試論農業推廣溝通的特點和要領[J].宜春學院學報,2003(4):63-65.
[4]陳紅.我國農業推廣體系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8(11):4750-4752.
[5]高啟杰.多元化農業推廣組織發展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5):127 -130.
[6]戴立新.我國農業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8(6):212 -213.
[7]沈貴銀,顧煥章.農業推廣服務的公共物品屬性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2(12):30-34.
[8]高啟杰.理解農業推廣:基于歷史和發展的視角[J].農村經濟,2012(10):3 -6.
[9]時允昌,何津,王德海.世界農業推廣體制模式的類型、發展趨勢及啟示[J].江蘇農業科學,2012(9):14-18.
[10]張能坤.農業推廣服務模式及創新[J].農村經濟,2012(4):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