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鐵 (邯鄲市農業科學院,河北邯鄲056001)
國家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大力支持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希望通過這一渠道,在促進農戶聯合、發展現代農業、引導和保護農民權益、提高農民素質、推進規模化經營、抵御風險、傳遞實用技術和信息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雖然合作社成立了不少,但是真正發展起來的合作社很少,大部分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停滯不前、有名無實[1-6]。
1.1 偏離發展的主要方向 大多數農業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初是為了發展特色農業,比如:農機合作社、養殖合作社、種植合作社、蘋果合作社、蘑菇合作社、大棚蔬菜合作社等等。但是發展一段時間后,把握不住方向,急于介入其他行業,尤其是融資行業,一般會有階段性的收益,但是入社農民的資金存在極大的風險,負責人或項目人卷款而逃的事件時有發生,其對農村社會的后續危害極為嚴重。
1.2 亂用國家補貼資金 國家對于農業專業合作社進行財政直接補助,為的是支持合作社發展,提高合作社的服務水平和競爭力,使成員通過合作社獲得更多收入,充分享受合作利益。這一做法基本上為國際通行,但當前表現出的問題有二:一是國家的惠農政策運行過程中因監管不嚴,被人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名鉆空子,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補貼資金,一旦離開了補貼資金,就很難運轉下去。個別地方甚至產生了“下面有人操作,上面有人幫忙,上下兩方面都得錢,只有國家吃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集體造假現象,嚴重損害了國家的利益,影響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二是合作社管理不足,致使財政資金沒有用到專業合作社發展上,不能使所有社員受益。由于入股社員出資比例懸殊,實際控制者往往是某個“大戶”,部分合作社淪為涉農公司或村集體申請財政補助的工具,不僅難以達到互助合作的目的,更難實現二次分配或利益返還。
1.3 合作方式偏重于大戶利益 有些合作社發起的主體是農資門市或種業公司,他們成立合作社的目的是為了多銷售種子、農藥、化肥、地膜等農資。這些合作社發展農民入社,本意是通過讓利于農,薄利多銷,但是由于農資行業競爭激烈,價格上優惠不大,甚至有時社員購買農資的價格比非社員還要高。這樣的合作社體現不出來農業合作社的真正意義,難以維持長久發展,有人發出了到底是“豐農”還是“坑農”的感嘆。農業專業合作社主要目的應該是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實現互助合作,很大程度上經營的是民心,需要真誠的合作方式。
1.4 缺乏管理和技術 雖然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發展合作社是現代農業的方向,但在很多地方,農民不知道農業合作社是干什么的,與自己有什么關系,加入了能得到什么好處。有的合作社負責人由于管理有限技術欠缺,連簡單的技術培訓都干不了,更別說產供銷一條龍服務了。但他們有個優勢,就是參加者組織者都是農民,了解農村的實際情況,確實想帶領鄉鄰共同富裕,干一番事業。只要他們得到政策指引,技術指導,就能扎根農村、凝聚農民,有可能最終實現農民互助合作,體現出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意義。
在調查中發現,發展較好的農業合作社都有一個共性特點,那就是合作社負責人能力較強,思維開闊,發展理念明確,事業心較強。例如河南滎陽的新田地合作社理事長長期從事食品行業,以優質麥繁育為切入點,與河南農業大學合作,由大學提供優質小麥種和技術服務,與大公司簽訂小麥回收合同,由公司負責銷路。農民入社不愁種,不愁技術,不愁管理,不愁銷路,入股分紅。合作社堅持“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實行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回收產品、統一加工銷售。入社的農民都得到了實惠,目前該合作社發展迅速。再比如湖南省岳陽市的新墻優質葡萄專業合作社,成員覆蓋周邊的多個鄉村,入社農民200多戶,合作社農戶比其他農戶年均收入多出2萬多元。
各種各樣的合作社都成立起來了,怎樣給這些合作社注入新的活力,使這些農業專業合作社把千家萬戶的分散生產經營變為千家萬戶相互聯結共同行動的合作生產、聯合經營,實現小規模經營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大幅度降低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是需要考慮的問題。現在國家對合作社的補貼主要是資金補貼,還應該對合作社進行相關培訓,開闊他們的視野,鼓勵他們干好合作社的信心,幫助他們提高競爭力[4-8]。
當前我國農業的主要問題是:農業標準化低,經營規模小,市場化程度還很低,農產品流通體系不健全,導致農產品賣難問題長期得不到根本性解決。這些問題的解決有待合作社的大力發展;這些問題的存在,為合作社的發展提供了機遇[7-10]。
3.1 結合實際情況,明確發展方向 當前很多地方是以種植糧棉等大田農作物為主,大量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村勞動力短缺,土地零散難以形成規模,種田效益低、成本高,農民又不愿意失去土地保障。應該在不改變土地承包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和受益主體的前提下,將農戶組織起來統一種植,提高機械化效率,這樣的發展方向才有利于農業發展,有利于農民發展。有的農業合作社是圍繞特色農業成立的,比如以種植蔬菜、果樹等為主,應該通過合作社牽頭建立無公害蔬菜果品種植基地,采用現代農業科技技術標準進行生產,進一步通過合作社注冊商標,取得質量認證、聯系超市,穩定銷路,解決賣難等問題。總之農業合作社要緊緊把握發展農業的中心任務,在農業生產、流通等方面提高質量和效益。
3.2 加大金融扶持力度,解決資金缺乏 一是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運行模式、經營業務、資產負債、管理水平,開發適合農民專業合作社需要的、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重點解決合作社具有抵押資質,缺乏抵押物的問題。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探索一些符合當地農村經濟特點的擔保抵押方式,如以農機等資產作為抵押物等。二是增加較大規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貸款額度,尤其是經營資質較好、經營狀況良好、社會受益面廣的合作社,優先給予大額貸款。三是簡化農民專業合作社及社員貸款手續,延長貸款周期,同時在利率上給予進一步優惠。
3.3 補貼政策向真正的合作社傾斜,推動合作社快速發展 一是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進一步向合作社傾斜。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購置國家補貼的農用機械,尤其是大型農機,在數量和補貼額度上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合作社機械裝備水平,充分發揮合作社在促進規模化經營、機械化作業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二是新品種、新技術優先向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廣。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
3.4 加強管理和技術人才的引進,提高合作社業務水平 一是積極引進外部人才資源,鼓勵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和農技推廣人員到農民專業合作社任職、兼職和擔任技術顧問;二是鼓勵地方農業科技人員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技術培訓和推廣;三是鼓勵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到農民專業合作社上崗就業;四是鼓勵選調、選聘到鄉鎮、村任職及“三支一扶”的大學生,積極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育與發展工作。
3.5 指導合作社內部管理機制,提高平等互利水平 合作社內部合作方式和對外合作方式要有機結合,形成一個良好的合作社治理結構,其中主要還是內部合作方式。因為這決定著合作社是否能凝聚人心、持續發展。因此合作社首先要社員平等,有利共享、有險共擔。對內堅持合作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對外則實行公司化經營。其次管理要逐步專業化、民主化,主要是民主化,實行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和決策制度,提高社員的參與率和知情權,理事會和監事會領導從社員中選,體現社員主體地位和民主管理原則。
3.6 逐步開展規模化經營,獲取規模化效益 只有以上幾個方面搞好了,才能具備進一步規模化條件,比如在傳統專業化合作基礎上引入靈活的資本聯合形式,采用股份制管理,興辦企業,拓展經營領域等。還可以通過聯合和合并,進行規模化整合,擴大經營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10-15]。
[1]唐華倉.農民專業合作社運作中的經驗與問題[J].農業經濟問題,2008(1):103 -106.
[2]周斯凡.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產生與發展的成本收益分析及其政策建議[J].農業考古,2008(6):320-323.
[3]黃勝忠,林堅,徐旭初.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機制及其績效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3):65 -73.
[4]張梅,郭翔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效率特征分析[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5 -18.
[5]尹成杰.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促進現代農業經營體制創新[J].上海集體經濟,2010(5):19-22.
[6]張秀強,徐建國.關于規范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的思考[J].理論學刊,2010(7):60-62.
[7]張翠鳳.國外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經驗及啟示[J].理論探討,2010(1):96 -99.
[8]曾明星,楊宗錦.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益分配模型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1(3):68-70.
[9]關銳捷,禤燕慶,吳仲斌.提高現代農業組織化程度時不我待[J].農村經營管理,2011(2):18-21.
[10]張民省.對我國建立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思考[J].經濟問題,2009(6):96-98.
[11]馬佳,馬瑩.上海郊區農地規模經營模式優化的探討[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0(3):119-123.
[12]崔研,尹凡,韓新寶.發達國家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的實踐經驗及啟示[J].安徽農業科學,2010(7):3767 -3769.
[13]胡家浩.新形勢下完善農村合作經營體制研究[J].商業研究,2010(1):134-137.
[14]王琪,張東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特點、社會價值與發展趨勢——基于自組織理論視野的分析[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4-19.
[15]張曉山.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趨勢探析[J].管理世界,2009(5):8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