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勝,瞿世艷,施福全
(1.揚州市邗江區農作物技術推廣中心,江蘇揚州 225009;2.揚州市邗江區槐泗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江蘇揚州 225115)
?
邗江秸稈還田機插秧技術推廣應用現狀與對策
葛 勝1,瞿世艷2,施福全2
(1.揚州市邗江區農作物技術推廣中心,江蘇揚州 225009;2.揚州市邗江區槐泗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江蘇揚州 225115)
介紹了揚州市邗江區秸稈還田機插秧技術推廣應用的現狀及推廣稈還田機插稻技術的做法,分析了影響邗江秸稈還田機插秧技術推廣的因素,提出了促進該地區秸稈還田機插秧技術推廣應用的對策。
邗江;秸稈還田;機插秧;現狀;對策
秸稈還田機插稻是指前茬小麥收獲后將麥秸稈切碎分散、機械旋耕還田后實行水稻機插秧,并根據還草田水稻生長發育特點,進行高產高效栽培管理的一種水稻耕作栽培技術[1]。2004年開始,江蘇省里下河地區農科所、江蘇省作栽站、揚州大學農學院聯合組織在江蘇進行全量麥草旋耕還田機插秧技術試驗示范[2],“全量麥秸機械還田輕簡稻作技術的集成與示范項目”被列入揚州市重大農業科技攻關項目。2007年江蘇省里下河地區農科所制定了《全量麥秸稈旋耕還田機插稻技術規程》(江蘇省地方標準DB32/T 1156-2007),全量麥秸稈旋耕還田機插稻技術在全省得到迅速推廣。2012年江蘇省全量麥秸稈旋耕還田機插稻面積達110.31萬hm2,占水稻面積的48.9%,比2011年增加15.53萬hm2,增幅達16.39%。邗江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機插秧技術,水稻產量穩步提升,取得了明顯的成效。2012年邗江麥秸全量還田機插揚粳4227高產栽培產量達12 000 kg /hm2[3]。
1.1 基本概況
1.1.1機械情況。該地區2014年主要農作物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0%,其中水稻、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2013年底全區擁有大中型拖拉機532臺套、秸稈還田機械543臺套、插秧機679臺。2014年機耕面積達100%、機械收獲占97%、秸稈機械化還田率達80%、水稻機插秧占水稻面積58.1%,其中秸稈還田機插秧占水稻面積的45%以上。
1.1.2育插秧情況。水稻機插秧育秧在該地區主要是由農機大戶、機插秧合作社、種田能手和農技人員為周邊農戶提供育插秧服務,農戶個人育插秧較少。據2014年調查,該地區水稻機插秧育秧秧池面積73.3 hm2,栽插大田面積0.767萬hm2;其中集中育秧秧池面積32.3 hm2(≥0.67 hm2);育供秧示范點32個。如公道鎮農機大戶徐大中育秧面積達4.3 hm2,栽插大田達400 hm2,滿足了周邊農戶的生產需要。
1.1.3技術研究與服務。邗江地處揚州近郊,技術優勢是轄區內有全國聞名的揚州大學農學院、江蘇省里下河地區農科所,兩個科研院所在國內秸稈還田機插秧高產栽培技術研究上均處于前沿領先的地位,為邗江秸稈還田機插秧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撐。邗江區農作物技術推廣中心從2004~2006年與江蘇省里下河地區農科所承擔了揚州市重大農業攻關項目“麥秸稈全量旋耕還田輕簡稻作栽培技術集成與推廣”,獨立承擔了江蘇省農業三項工程“稻麥秸稈還田綜合利用技術集成與推廣應用” [sx(2009)60] 、“ 機插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推廣與應用”[sx(2011)052]、“麥秸全量還田輕簡稻作技術集成與推廣”[ SXGC (2012)266]、“超級稻機插豐產精量栽培技術示范推廣” [ SXGC (2013)251]及水稻高產創建項目,為秸稈還田機插秧技術研究與推廣奠定了基礎。鄉鎮農技推廣網絡基本健全,為秸稈還田機插秧技術推廣提供了可能。
1.1.4專業化服務組織。針對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的特點,以土地流轉、專業化服務為平臺,大力推進不同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通過不斷創新工作機制,以市場為導向,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至2014年前,各種農民合作組織總數達276個,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入社成員8.6萬戶,占農民戶數的91%。其中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有農機專業合作社12個、植保專業合作社18個。
1.1.5政府扶持。為了促進秸稈還田機插秧技術在邗江的推廣應用, 2005年邗江就開始進行了秸稈還田旋耕還田機插秧栽培試驗。從2006年開始,江蘇省對農戶購買插秧機、秸稈還田機械、大中型拖拉機、收割機等機具進行補貼,邗江區政府也對購機農戶給予了一定的補貼。從2008年夏季開始,揚州市政府每年拿出70多萬元對邗江實行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進行補貼,邗江區政府每年拿出150多萬元對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進行補貼;從2010年夏季開始,江蘇省政府每年拿出100多萬元對邗江實行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進行補貼,2014年江蘇省政府秸稈還田作業補貼達228萬元。邗江有條件的鄉鎮也撥出專門經費用于秸稈還田機插秧推廣工作(購機或作業補貼)。江蘇省農委在水稻高產創建中也明確要求商品化育供秧資金占項目資金的40%。由于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高度重視,秸稈還田機插秧技術在邗江得到迅猛發展,從2004年1.67 hm2到2014年達0.59萬hm2。
1.2 推廣成效
1.2.1推廣規模迅速擴大。在各級政府的重視下,隨著秸稈還田機插稻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普及、育秧專業戶的不斷涌現,秸稈還田機插秧技術已逐步地得到廣大農民的認可和接受,2014年推廣應用面積達5 940 hm2,占水稻面積的45.1%,已成為邗江面積最大的稻作方式。
1.2.2推廣效益顯著。據2013年統計調查,秸稈還田機插稻平均實收單產9 379.5 kg/hm2,比手插稻增產1 621.5 kg/hm2;稻谷按收購價3.0元/kg計算,產值28 138.5元/hm2,比手插稻增收4 864.5元/hm2;秸稈還田機插稻平均成本(含人工)11 250元/hm2,比手插稻少1 500元/hm2;實際效益16 888.5元/hm2,比手插稻增收6 364.5元/hm2,增60.5%。全區推廣面積0.43萬hm2,農民增產增收達2 736.7萬元。
1.3 存在問題
1.3.1農技推廣體系不健全。邗江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行政區劃調整后,鎮(街道)、村規模擴大,從事公益性服務的機構和人員卻在減少,有限的公益性服務人員要把技術送到千家萬戶難度加大、成本增加,存在著技術傳遞“最后一公里”問題。目前區、鎮(街道)、村農技推廣體系是處于“頭健、身弱、無腳”的狀態,現在大多數鎮農技站已合并為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人員工資偏低,在職農技干部工作量大,有的還有多個兼職,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技推廣工作;一般村級只有1個分管農業的負責人,沒有專職的農技員,每到田間管理關鍵時區級印發《田管意見》,不能及時傳到農民手中,往往出現區級鎮級急、村級緩的現象,農民亂施肥、遲打藥、亂管水的現象時有發生,不但加重了農民的生產成本,又影響了水稻產量和種植效益。
1.3.2專業隊伍難以穩定。隨著二、三產業的發展,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主要務工、經商,導致農村務農人員主要以婦女、老人居多,科學種田水平不高、素質下降。而水稻育插秧、田間管理勞動強度大、技術要求高,大部分農戶無法承擔。農業社會化服務是一項季節性服務,不是長期性的工作,屬于短暫性的突擊,服務人員配備有一定的難度,一般強壯勞動力都在其他崗位,適合做農機作業及水稻育插專業化服務工作的人不多,導致農機作業、育插秧專業服務隊中人員年齡普遍偏高,文化程度不高。由于育秧人員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技術難度大,加上有明顯的小農經濟意識,對提高育秧質量意識不強,滿足于需要插秧的農戶沒有就秧苗質量提出較高的要求,在育秧過程中工作馬馬虎虎、圖省事,秧苗質量不高。
1.3.3機械維修力量不足。目前,一部分機手對機械性能不懂,缺乏基本農機知識和水稻育插秧常識,會用不會修等現象時有發生。由于維修技術和售后服務跟不上,造成了部分機械因故障在農忙時不能正常地運作,給適時耕整、插秧帶來了不少麻煩。
1.3.4評價機制難以統一。部分農機手有圖省事、節本的小農經濟思想,為增加收入,降低用油量和育秧成本,在耕整地、水稻育插秧時旋耕埋草時高速作業、育秧時加大播種量、株距偏大等現象比較普遍,導致耕整地、水稻育插秧的質量和效果得不到保證,影響了水稻栽插的基本苗數和秧苗的返青活棵,對水稻后期產量的形成有一定制約,機插稻輕簡而產量不高不穩的現象時有發生。如何約束機手和育秧大戶的行為,追究其相關責任,促使規范操作,迫切需要成立一個服務仲裁和評估機構,并制定一個標準的評價準則。
1.3.5管理制度不夠完善。雖然相關部門制定了一整套的秸稈還田機插稻生產技術標準,但還有部分專業隊只管向農戶提供埋草或育插秧服務,不考慮整體的插秧質量和效果。由于機械作業效果評價的標準很難確定,也沒有完整的獎懲機制,給少數機手鉆了空子。如機械埋草時人作業速度快和作業深度不夠,育插秧時插種質量、栽插質量差等情況,秧苗栽插后分蘗發生遲、穗數不足,產量得不到保證,導致部分農戶對秸稈還田機插秧能否高產持懷疑態度,影響了秸稈還田機插稻技術的推廣普及。
為了適應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的需要,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提高農產品質量,保證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應用到位,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建立新形勢下的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從2012年起,邗江進行了農業專業化服務的一些探索。
2.1 完善組織體系
2.1.1成立組織。由鄉鎮農服中心、水利農機站牽頭,村組干部、插秧機手、收割機手、耕作機手、種糧大戶、育秧大戶等加盟,通過成立社員代表大會,制定章程,明確合作社性質、服務宗旨、服務項目、服務內容、社員權利與義務、組織機構、財務管理等,實行“自愿參加、自我服務、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原則。
2.1.2建立固定育秧基地。選擇交通方便、排灌設施配套及集中連片的田塊作育秧基地。育秧基地由區鎮農技人員指導,各育秧點專人管理,群眾反映效果較好,秧苗素質較高。2014年全區建立0.67 hm2以上的集中育秧基地18.8 hm2。
2.1.3發展壯大。合作社積極發展農戶加入,擴大服務范圍,實行機械埋草、育供插一體化。其中公道鎮大眾機插秧合作社育供插達6 000多畝,滿足了當地農民的需要。
2.2 健全運行機制合作社設立理事會、監事會,對社員代表大會負責,依照章程履行職責,建立一套科學的運行機制,確保合作社高效運轉。一是明確職責分工,育秧工作部負責秧苗培育、統一調運,機插工作部負責栽插、插秧機的維修保養,大田管理工作部負責栽后技術指導,財務工作部負責合作社財務管理、利潤分配等;二是市場化運作。年初合作社與農戶簽訂機械作業、育插秧服務合同,建立生產服務關系,同時合作社分別與農技員、機手、社員簽訂育秧、機械埋草機插作業、大田管理責任書,明確責任心;三是完善配套制度,實行有配套技術規程、良好服務手段、具體服務標準、規范服務合同、完善服務檔案,進一步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4]。
2.3 多種模式并存在一是鎮級機插秧專業化服務合作社模式,由鄉鎮農服中心、水利農機站牽頭,村組干部、插秧機手、收割機手、耕作機手、種糧大戶、育秧大戶等加盟的合作社,服務規模大、服務水平高;二是機插大戶或種糧大戶自己組建合作社;三是自育秧合作社代插秧。
2.4 加強培訓指導加強技術培訓、指導,可有效推動秸稈還田機插秧技術的整村推進工作。邗江在組建育插秧專業合作社和作業機手挑選過程中,制定嚴格的作業機手準入政策,并對作業機手實行收割機、埋茬耕整機、插秧機的保養與維修、安全作業、機插秧高產栽培技術等崗前培訓,全區共培訓機手500余人次。通過實行崗前、崗中、崗后培訓,不僅提高了機手的專業技能,還提高了他們的服務水平,得到了廣大農戶的一致好評;其次加強宣傳發動,印發到戶資料,讓農戶了解秸稈還田機插秧高產栽培技術,督促機手按照要求進行機械作業,確保水稻栽插質量。
農業是弱勢產業,糧食生產又具有戰略性,因而秸稈還田機插秧技術的推廣應用具有明顯的公益性。要促進秸稈還田機插秧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發展后勁,應從政策扶持、隊伍建設、培訓指導、發展機制等方面入手: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實現“生態循環”、“綠色生產”是各級政府提出的明確要求,建議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強發展完善農技推廣體系的支持力度,列出專項資金予以支持。一是繼續扶持創建農業專業化服務組織,如實施購機補貼、組建農機服務組織、擴大服務范圍。二是設置秸稈還田和機插秧的專項補貼。補助用于各種基層組織的秸稈還田作業和機插秧,按面積補助作業費用,既保證作業人員的利益,又體現了政府惠農政策。三是對組建專業服務組織在稅收、信貸、服務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以加快其發展。
3.2 加強農技隊伍建設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也是組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適應當前現代農業服務的需要。農技隊伍是建設現代農業服務體系一支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邗江區、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后,雖然農技人員編制雖做調整,但仍不夠科學合理,應根據各鎮的人口與面積,重新科學核定編制;其次應著力提高農技人員的素質,多層次、多方位地對各級農技人員開展技術培訓,及時更新知識,提高服務效能。
3.3 加大培訓指導和宣傳力度秸稈還田機插秧技術的推廣應用,不僅需要農技推廣人員不懈努力去研究、示范和普及,還需要農機手、育插秧服務組織提高服務意識和服務手段,以及廣大農民提高科學種田水平。要通過加強對科技示范戶和職業農民的培養,不斷提高科技應用水平和示范輻射影響作用,進一步促進秸稈還田機插秧技術的推廣普及。同時要加大指導和宣傳力度,做給農民看、引導農民干,只有讓農民真正體會到既培肥了地力、農作物又增產增收的喜悅,秸稈禁燒工作就不再需要花大力氣去“堵”了。
3.4 創新服務模式和發展機制要繼續創新、探索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內涵和發展機制,既是適應農業、農村的發展,滿足農民的需要,同時也是增強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生命力、增加成員收入、穩定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一條行之有效途徑。
3.5 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現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曾經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但現在某種程度上已制約了農業的生產和發展。表現在:一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多是“3860”或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民,接受新技術、新方式比較困難;二是規模化種植程度低,種植面積小而分散,農民種田收入占家庭經濟收入的比例很小,農民種糧的重視程度不夠,阻礙了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因此,在像邗江這樣在揚州市郊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應加大推進土地流轉工作,動員農戶將耕地向少數人(種田大戶)手中集中,擴大規模種植、連片種植。這樣,才能有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推廣普及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條件,才能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和農業生產水平,促進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
[1] 譚長樂,趙步洪,戴正元,等.全量麥草旋耕還田機插稻生產技術規范[J].江蘇農業科學, 2007(1):22-24.
[2] 譚長樂,張洪熙,趙步洪,等.全量麥草旋耕還田輕簡稻作技術示范[J].江蘇農業科學, 2006(5):12-13.
[3] 葛 勝,楊武廣,季陸鷹,等.全量麥秸還田揚粳4227高產栽培技術[J].北方水稻,2007(1):22-25.
[4] 聶春生,閔思桂.水稻機插專業化服務模式與機制探索[J].北方水稻,2014(4):74-77,80.
葛勝(1965- ),男,江蘇興化人,高級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與研究工作。
2014-12-01
S 216.3
A
0517-6611(2015)02-3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