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柯孝琴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
一個盒子,一個故事
——鐵皮玩具包裝設計
■ 文/柯孝琴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
鐵皮玩具經過歲月的打磨使它有了藝術的氣息,本人非常喜歡這些鐵皮玩具,更是看到了它對于80后懷舊意識的征服。所以想為鐵皮玩具設計一個符合現代審美和需求的包裝,希望能通過包裝來襯托鐵皮玩具的魅力,也以此向設計鐵皮玩具的前輩們致敬。

圖2
中國近代玩具工業發源于上海,距今已有80多年歷史。上海的民間玩具早就廣為流傳,就地取材、制作簡單、價格低廉,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頗受兒童喜愛。1911年,上海成立了范永盛玩具工廠,開始生產用鐵皮制作的口哨、小船、不倒翁。到了1930年代,康元玩具廠推出了帶發條的鐵皮跳雞、跳鴨、跳蛙。會跳的鐵皮玩具設計精巧,一蹦就是七八十年,很多“80后”小時候的第一件會動的玩具,就是會跳的小雞、小鴨或者小青蛙。 隨著塑料玩具的興起,鐵皮玩具漸漸退出市場。滄桑版的鐵皮玩具,成了很多人的收藏品。當年七八塊錢的發條玩具,“懷舊價”要幾百元。很多玩具廠商也重新開辟生產線,“復刻”針對30歲以上成年人的鐵皮玩具,賣的也是懷舊(圖2)。

圖3

圖4
國產鐵皮玩具最吸引人的地方首先就在于它們都是計劃經濟下的產物。不像今天的設計需要迎合市場和客戶的品位,它們具有最樸實的想像力和鮮明的時代烙印。同時,社會的變革和時代的前進也使人們漸漸有了懷舊的情懷與基調。鐵皮玩具滿足的正是人們對于接觸器械和回顧歷史的要求,創造的是從物件上體現時光變遷的載體,以及返樸歸真的踏實感。此外,作為鐵皮玩具生產大國的中國,最多時曾擁有50余家工藝和技術相當高的鐵皮玩具廠,生產了大量品種各異的鐵皮玩具。后來由于塑料玩具的興起,這些工廠相繼倒閉,制作工藝也隨之失傳。不可再生性和稀有性便也是鐵皮玩具收藏品印發懷舊情感的根本所在。
市面上鐵皮玩具產品也很少能夠買到,屬于小眾產品,大多沒有包裝或者是過去遺留下來的舊包裝,而這些舊包裝無論材質還是平面設計都已滿足不了現在人的審美,無法做到在包裝上提升產品價值,使得鐵皮玩具作為一件商品無法吸引現代消費者的購買興趣(圖3、圖4)。
消費者對感性要求的享受,是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現代的人們一直處于快生活中,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生活,心理壓力增大,精神生活相對缺少,因而對情感的需要越來越強烈,在消費領域中則直接表現為消費者的感性消費趨向。這種趨向表現在商品上,要求借助商品實現其寄托情感,展示個性,交流溝通等感性消費的需要,而真正的好包裝便需要把這些情感寄托于其中。所以現代包裝不僅要符合人們一般的審美要求,還要讓消費者有心靈和情感的體驗。懷舊玩具真正的價值更是表現在精神領域的精神價值,這種價值直觀地包括情感價值、收藏價值和藝術價值三個方面,而且全都以玩具的懷舊作為出發點,并且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作為包裝便要凸顯這些價值。通過分析了包裝對象的特點,在風格設計上,我打算保持懷舊玩具中明度很高的顏色,用色塊明確的插畫形式來表現童趣的感覺,使之即符合玩具的屬性,也能夠把消費者拉回童年回憶。在形式設計上,想讓這件包裝不同于一般市面上的包裝,普通包裝易被丟棄,而具有展示功能的包裝能夠保留更長時間,包裝也是一件設計作品,要讓它與襯托對象有機的融為一體。通過營造情境、烘托產品,讓其本身具有展示功能及保存價值。

圖5

圖6
一、外盒設計
盒子外部根據盒中的產品分別運用了藍、紅、綠、橙四個顏色,并以深色剪影圖案來表現內部產品,外部的簡潔輕快是為了給內部的豐富做個對比。其次考慮到想要人們在開盒的過程就感受到驚喜,我把外殼的內部設計成藍天白云的天空,用明快的顏色給人以舒適的視覺感受(圖5、圖6)。
二、內部設計
運用插畫在包裝的內部營造出了各個鐵皮動物的居住感,池塘中跳躍與荷葉間的青蛙;湖面上悠閑劃水的鴨子;谷堆邊等待天明準備鳴叫的公雞;穿梭于樹林之中奔跑的小鹿……給每個盒子內賦予小故事一般的環境,以此襯托產品,來為鐵皮玩具的收藏者帶來童年的懷舊感,并且在結構方面設計成展示型結構,讓包裝成為鐵皮玩具擺放的底座和背景,給產品的陳列營造了個獨立且完整的視覺空間。內部的這塊插畫也是可以拆卸的背景板,可以直接開蓋擺放,也可以拆除背景板后于外面的天空蓋子組合,給消費者增加多一種擺放的可能性(圖7)。
這款鐵皮玩具包裝通過一個盒子一個故事的方式來襯托產品以及增加消費者的懷舊情感,也是我探究如何讓包裝與產品相結合的一個嘗試。(圖8)成品獲得了一些成果,自己也思考了些還需改進的地方,特此感謝章莉莉老師的指導和幫助。
此包裝作品成果——
榮獲 第十一屆華東大獎創意設計大賽最高獎 華東大獎。
榮獲 2013中國之星設計藝術大獎暨國家包裝設計獎?希望之星 最佳設計獎。參加 第十三屆APD亞洲包裝設計展示交流會的展示,并收錄于當屆包裝設計師作品集之中。

圖7

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