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
時下,我國住房市場已跨越數量短缺階段,市場需求開始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在此趨勢下,改善型、季節性、第二住房、高舒適度住宅、適老住宅、青年公寓等差異化、特色鮮明需求,將成為市場供給的重點。從土地政策上看,堅持分類調控、分地施策,在解決熱點城市供給不足與三四線城市供應過量問題的同時,也已開始注重經濟轉型中的新興產業需求。因此,有關專家認為,房地產市場的轉型,將會促使政府加大改革力度、激發市場活力,結合地方發展實際,加快出臺總部研發、倉儲物流、休閑養老、城市更新、文化旅游、設施農業等領域用地政策,加快支持房地產角色轉換。通過轉型、升級,讓房地產業由經濟發展發動機變為穩定器。
房企轉型是行業大勢所趨
從近期相關統計數據看,房地產市場總體比較平穩,甚至較去年有所回暖,無論從區域還是房企來看均持續分化。根據國海證券最近數據顯示,8月重點城市一手房成交量環比與同比分別下降5.4%、增加30.9%,全年累計同比增加30.5%;去庫存化方面,重點城市周期平均為29周,一線城市平均為23.8周;二手房方面,8月重點城市二手房成交量環比與同比分別下降14.3%、增加128.8%,全年累計同比增加91.3%;8月百城住宅平均價格為10787元/平方米,環比升0.95%,同比升0.15%。專家指出,房地產企業生存拐點正在到來,長期看,必定會有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退出這個行業,而繼續呆在這個行業的多數企業也將轉型,這是行業大勢所趨。
作為GDP占比中的大塊頭,未來經濟發展依然少不了房地產貢獻。但這種貢獻會從增長轉為穩定,即以住房投資和住房消費為主,更多地給宏觀經濟提供一個穩定基礎。在樓市繁榮期,部分房企高負債,就意味著高杠桿,這是有利于快速擴張的。但在市場平穩期或低迷期,仍出現高負債,這種現象,多屬于經營壓力和風險的顯現。因此,業內人士分析,未來房地產市場高效、穩定可持續發展,就是對宏觀經濟的最大貢獻。所以說,房企數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性拐點正在到來,據了解,截至目前,宣布轉型的上市房企已超過50家。
房地產開發的同質化嚴重、房企業績的分化等因素也將迫使部分房企尋求轉型,從當前來看,房企轉型已成為一種常態。當然也有一些例外,譬如龍湖地產在轉型方面就沒有邁出實質性的步伐,仍然堅持區域聚焦策略,深耕環渤海、長三角、華南等經濟發達區域,具體在操作層面主要是布局具有較大發展潛力和投資價值的區域,如在北京日前正式亮相的東壩項目就是如此。此外,融創地產的情況和策略也與龍湖地產非常相似。
眼下,2015年已經過去三個季度,房企轉型展現出眾生百態,從“互聯網+”,到“+保險”、“+金融”、“+醫療”,再到布局大消費、大金融,房企正將觸角伸向各行各業,甚至拋棄房地產主業。據媒體報道,江蘇一家原本每年利潤只有一兩百萬元的物業管理公司,近兩年做起了代客養花生意,利潤迅速擴大四五倍。通過這一不起眼的業務,該公司掌握了海量的客戶數據,下一步準備利用這些數據,聯絡三甲醫院發展社區醫療服務。它們還希望借助強大的苗圃培育能力進入更多小區,并在形成一定規模后,打造一個面向社區的電商平臺。這樣的故事或許對房企轉型帶來一定的啟發。
房企轉型跨界五花八門
今年以來,在轉型方式上,可以說房企是各顯神通,瘦身、分拆、跨界五花八門。如恒大地產擴張礦泉水、糧油等領域。萬達堅持去地產化,先后將目光投向馬德里競技足球俱樂部、同程旅游等企業。綠地集團參股了上海市農商行、東方證券等。萬科則發力物業管理。今年上半年,碧桂園、中海等房企先后宣布,計劃分拆旗下業務獨立上市,碧桂園籌劃分拆酒店業務,中海地產則宣布將物業管理業務分拆上市。
8月17日晚間,浙江廣廈發布公告:公司決定在未來三年內逐步退出房地產行業,進入有發展潛力和增長空間的新領域,實施產業轉型。同一日晚間,另一家浙江房企萊茵達置業正式公告,將公司名稱由“萊茵達置業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萊茵達體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萊茵體育”,這也是其正式剝離房地產業務,向體育行業轉型的信號。實際上,自去年起,房地產企業轉型的消息就不斷傳出。以萬達、萬科等為代表的大型房企先后試水互聯網,并涉足投資金融、智能家居等行業。而華業地產、宜華地產、華麗家族等中小型房企則干脆來“斷臂式”轉型。
今年6月,萬科、SOHO中國宣布與UBER在多個城市開展合作,遠洋地產與京東金融敲定深度合作。此前,奧園與方興、華遠與360、正榮集團與小米、景瑞與YOU+公寓,都已經簽下了不同模式的合作。萬達集團則與互聯網巨頭百度和騰訊聯手成立萬達電子商務公司,計劃在大型購物中心和商場之外,再建一個從線上到線下的零售平臺。此外,萬達還攜手快錢公司打造了中國首個商業地產眾籌項目——“穩賺1號”。
萬科則推出了第一款針對業主的手機APP——“住這兒”,通過接入各個社區商鋪和服務項目搜集業主的生活開支數據,調整服務內容和社區商業業態等。而擁抱“互聯網+”最全面的當屬恒大集團。6月18日,恒大健康互聯網社區醫院首個項目開業,“互聯網+醫療”戰略正式啟動。此戰略構建基于“互聯網+”的健康管理實體、云體、醫院聯合體和健康生態綜合體“四體聯動”健康管理體系,打造新型O2O社區服務模型。
今年7月底,恒大也宣布和騰訊合作,雙方將在社區O2O方面圍繞三方面內容展開:發展“物聯網智慧化”社區,連接社區監控、門禁、停車、家庭及個人智能設備等;發展“互聯網家居”服務,真正滿足用戶裝修、軟裝、家電等全方位家裝一站式解決的需求,實現“拎包入住”;發展“互聯網金融”服務,為社區用戶提供理財、保險等社區金融服務。
擁抱互聯網成為房企轉型新方向
其實,從2011年開始已經是中國房地產業黃金時代與白銀時代的分界線。2011年之前的約十年,行業利潤率很高,絕大部分時間段,開發商不管大中小,過得都是“胡吃海喝”的蜜日子。而從2011年開始,行業利潤率持續下滑,微利項目甚至虧損項目越來越多。三四線城市中小房企的苦苦掙扎自不必說,即便是在一線城市風光搶地的那些大房企,誰也不敢拍胸脯保證高價地一定能帶來高利潤。房地產行業在告別高增長的黃金時代后,轉型或者徹底揮別房地產業已經成房企共同的選擇。與此同時,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改造和升級一切傳統產業的呼聲不絕于耳,如何擁抱互聯網正成為房地產企業探索轉型的新方向。
2015年,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說是一個糾結的年份:一方面,政策暖風頻吹,資金面利好不斷;另一方面,市場萎靡之勢并無改觀,對傳統商業模式的質疑之聲絡繹不絕,房企破產危局、名企紛紛轉型的消息不斷傳來。尤其進入8月份,越來越多的房企公布了2015年的中期業績。截至8月13日,有25家房地產公司發布了2015年半年度報告,其中業績盈利并提升的有9家,業績下滑或者虧損的有16家。在業績增長的房企中,蘇寧環球和海德股份是僅有的兩家業績增幅超過100%的公司。
但就是這兩個業績增幅最高的公司,卻先后公布了自己的轉型計劃:蘇寧環球稱:公司自2015年確立大文體、大健康、大金融“三大板塊”戰略方向以來,便一直積極尋求與相關領域優勢企業合作機會,籌劃推動戰略轉型;8月5日,海德股份公布重大資產出售預案,公司擬將持有的平湖耀江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24%股權,出售給平湖耀江的控股股東耀江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一旦交易完成,公司將基本退出房地產市場,主營業務將只保留貿易業務。
這兩個案例并不是個案,房地產行業在告別高增長的黃金時代后,轉型或者徹底揮別房地產業已經成為不少房企共同的選擇。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說2014年提出“互聯網+”的概念,是房地產“互聯網+”的雛形,那么2015年,尤其是下半年,將真正打開房地產行業全面與互聯網融合的局面,才是房地產業真正實現“互聯網+”的元年。
針對今年以來房地產業如此多的轉型,有業內人士認為,一是地價水漲船高,人工成本、融資成本的上升吞噬了較大比例利潤率,房企自此告別了高利潤時代;二是因核心盈利能力下滑、財務風險加劇,在利潤不斷下調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非專業房地產公司被迫轉型或離開房地產領域;三是房地產的發展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從供求關系看,除了北京、深圳為首的一線城市,由于聚集效應強勁、房地產市場新增需求量旺盛之外,全國的大部分城市過去供不應求的市場,被現在供應充足、競爭激烈的新環境取代;四是人口紅利效應已經不在,而土地成本居高,土地增值速度減慢,也給行業發展帶來巨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