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漢托
資產寒冬來臨,作為投資者來說,最深刻的感覺不僅是產品收益率下降,更重要的是無標可投。早早點開P2P平臺網站,卻發現等待投資者的是項目滿額的尷尬。
經過近幾年來的迅猛發展,中國P2P行業累計歷史成交額已經突破了萬億元大關,并形成了目前3000多家平臺的龐大市場規模。隨著央行等十部委聯合頒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后,P2P行業開始走上了規范化發展之路,越來越注重資產端的風險控制,進而更為有效地保護投資人的本息安全。最近出現的“無米下鍋”現象,其實正是P2P行業更負責任的體現,因為平臺不敢再像以前那樣,隨意將高風險的借款人推薦給投資人了。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種現象令人欣慰。
但是,“無米下鍋”現象對于P2P平臺和投資人而言,其實并非好事。按照央行規定,P2P是金融信息中介平臺,主要通過提供信息中介服務賺取傭金。如果平臺無法找到借款人,就意味著無法促成借貸雙方達成交易,進而無法獲取傭金,使得經營難以為繼。同時,借款人由于資金無法及時借出,雖然不用承擔更大的風險,但也面臨著長期貨幣貶值的風險。此外,P2P幫助小微企業和個人的普惠金融使命也無法完成。
那么,當前P2P平臺如何才能走出這一尷尬處境呢?筆者認為,P2P平臺至少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發力:
首先,P2P平臺應當主動說服借貸雙方,將利率決定在更為合理的水平。雖然P2P行業的普遍利率不斷下降,但是,由于部分P2P平臺的利率仍然居高不下,導致一些優質借款人對P2P產品興趣不高;同時,一些資質較差的借款人則面臨付不起利息的狀態,從而埋下了壞賬的風險。因此,作為借貸雙方利息收益博弈的中間人,P2P平臺有義務撮合雙方重新確定資金價格,使投資人得以在安全得到保證的前提下,獲取高于其他理財工具的回報。
其次,P2P平臺要更加重視培養優質借款人,盡量與借款人形成戰略聯盟,確保那些信用良好的借款人能夠及時足額地獲得資金。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個優質的借款人,除了通過賬面審核外,最關鍵的還得依靠借款人過往的信用情況和道德品性以及企業真實的持續經營狀況,但這些風險的準確評估,都需要花費較長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講,借款人的開發成本甚至比投資人更高。因此,明智的P2P平臺經營者,必然會從日常經營中,逐漸建立起優質借款人數據庫,確保不至于出現資產荒,更不會出現逾期壞賬等現象。
最后,一些P2P平臺在一直無法找到借款人的情況下,不妨同一些缺乏借款人資源的平臺實行強強聯合,通過一系列規范可行的合約以及相關保險機制,以平臺聯盟的形式,促成更多的交易達成,進而實現共贏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