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
澳洲北領地,被世界驢友組織UNWTO列為人生必去的旅行地之一,與南極、亞馬遜森林、落基山脈等并稱為“地球上最后的處女地”。
今年9月中旬,我們從墨爾本經過大洋路到達阿德萊德之后,再坐20多個小時的大巴,終于到達了北領地的主要城鎮(zhèn)愛麗絲泉。踏上北領地,第一印象是原始的景觀、沒有被破壞的原生態(tài)景觀,艾爾斯巖、帝王谷和卡塔丘塔幾乎看不到絲毫人為因素對環(huán)境的影響,路邊的野草遍地、枯死的樹木隨處可見,一切都是那么原生態(tài)。
北領地是一塊直屬澳大利亞聯(lián)邦政府的領地,面積達140萬平方公里,人口23萬,位于澳洲大陸中北部,首府達爾文。北領地又稱“紅土地”,那里不僅有紅色大巖石——艾爾斯巖,還有紅色的土地,紅色的辛普森沙漠,艷麗的紅色是這里的主色調。北領地的空氣也很透徹,天空很美,從朝霞、晚霞,到白天的云彩和夜晚的星空,從未見過如此美麗的圖案與色彩,對于攝影愛好者來說,北領地簡直是不可多得的拍攝地。
北領地的旅行線路有很多,第一條是經典線路,花3天時間游覽3個最重要的地方:艾爾斯巖、帝王谷和卡塔丘塔。這3個地方應該是北領地的精髓,最能體現(xiàn)紅土地的概念;第二條線路是在卡卡杜國家公園游覽,卡卡杜國家公園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國家公園,已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這里有著名的諾爾朗吉巖、茂密的雨林和幾千年歷史的壁畫藝術,也是觀鳥的勝地,很適合自駕露營;第三條線路是辛普森沙漠國家公園,鮮艷的紅色沙漠一望無際,是攝影愛好者的首選旅行地,因為距離愛麗絲泉很近,可以選擇一日游;第四條線路是利奇菲爾德國家公園,這里可以觀賞佛羅倫薩瀑布等,很適合一日游。
我在愛麗絲泉參加了當地一個露營的半自助旅游團,司機、向導、廚師就是澳大利亞的小伙子馬克,他開著一輛中巴車,帶著一個小拖車,載著我們的睡袋和野餐用品。
第一站是帝王谷(也稱國王谷),在瓦塔卡國家公園里面,是一個地表裂開并深入地下270米的巨大峽谷,也是北領地一處重要的自然保護區(qū)。瓦塔卡國家公園內有大量的巖洞和峽谷,生長著茂密的棕櫚、蕨類植物和蘇鐵類植物林,它們有效地保護著這些植物免受周遭沙漠環(huán)境的侵蝕,成為600多種植物和許多當地動物的天然庇護所。滄海桑田、天地巨變,無法想象曾經的海洋竟然成了懸崖峭壁,氣勢如此恢宏,我想這就是為何叫作帝王谷的原因吧!
落日的余暉照耀在巨大的巖壁上,猶如碩大的紅色幕墻,完全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這就是帝王谷的卡米切爾峭壁,是看日落最美的地方,也是帝王谷的標志性景點。
穿越帝王谷,我們還能欣賞到更多壯觀的荒野景色,那飽經風霜、有“失落之城”之稱的巨大侵蝕圓丘,有著永久水潭和富饒植被的隱秘峽谷——伊甸園花園……穿越帝王谷的徒步線路適合身體素質較好、具有相當徒步經驗的游客,整個行程需要大約3~4小時。對于那些體力稍差的游客來說,選擇帝王灣徒步更短、更容易。
傍晚時分,導游馬克將車開到路邊停了下來,讓我們全部去撿樹枝和木柴,說是晚上要搞篝火晚會,天黑之后我們才到了營地,比起以前在澳洲其他地方的旅行,這次的營地才是真正的荒野,除了一個火塘和一處臨時的廁所,沒有一點輔助設施,所以別說洗澡了,連做飯都是自己帶的水。
吃過飯,時間不早了,馬克拿出了大家今晚的睡覺家當——每人一個大帆布包,里面有一個睡袋,原來我們要真正露營一把了。好在天氣不冷不熱,我們抖落了帆布包上的沙土,和衣鉆進了睡袋,十幾個人圍著篝火睡覺了。半夜醒來一次,我驚呆了,漫天的繁星,連銀河系星云中的一顆顆小星星都是清晰可見。據說北領地的星空是澳洲最美的,因為這里空氣透明度高,能見度最好。而次日一大早,我睜開眼便看見朝霞滿天,云彩都是通紅的,于是趕緊拿出相機拍下了這荒野中的日出。
這一天我們要前往位于艾爾斯巖西面32公里處的卡塔丘塔(Kata Tjuta)。卡塔丘塔由32座紅色的大巖石組成,估計歷史超過5億年。Kata Tjuta一詞在當地原著民的語言中是“多頭”、“很多腦袋”的意思。它在原住民中具有極為神圣的意義,據說行成人禮的少年都會進入奧爾加斯石陣去訓練,而女性不可隨意進入。
如果體力比較好又有時間的話,可以徒步相當困難的風之谷步道,品味卡塔丘塔的古老和壯麗,這條徒步線路長約7.4千米,需要3~4個小時。風之谷峽谷呈“U”形,兩邊陡峭的石壁直插天空,能聽到風刮過的聲音,我想這就是“風之谷”名稱的由來吧。在休息的片刻,我抬頭仰視巖石壁,廣角鏡頭都無法拍下整個石壁,巨大的巖石上方化成一處處的巖洞,讓人驚嘆不已。紅色的巖石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鮮紅,與紅色土地形成了猶如霞光掩映的景觀。
當天晚上,我們還是露天宿營,我期待能再次出現(xiàn)星空,誰知道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暴雨將我們淋了回來,最后我們只能睡在吃飯的小棚子里面。由于地方狹小,大家不得不睡在桌子上,連做飯的灶臺上都睡了2個人。雖然晚上雨下得很大,不過馬克將車上的一塊大雨布拿下來,遮住了開放式的小棚子,才讓我們睡了一場好覺。
第三天的行程就是徒步艾爾斯巖的外圍。艾爾斯巖,這塊巨大的單體巖石,周長約為8.5千米,繞一圈需要4個多小時。當地原住民阿南格族人一直認為“烏魯魯”(原住民對艾爾斯巖的稱呼)是世界的中心,是他們的精神家園。
這條徒步線路叫作Mala Walk,據說這里是當地的神靈Mala所在之地,很多巖洞都留下了Mala的足跡。1985年艾爾斯巖的所有權正式歸當地原住民所有,原住民將該巖石和國家公園租借給政府,租期為99年,游客可進入參觀。1987年,艾爾斯巖及其周圍的公園被認定為世界遺產保護區(qū)。
同時,根據原住民的傳說,這里還成為了“全球最神秘的受詛咒之地”。傳說凡是在攀爬過這個巖石并帶走這里石子的人,回家后就會受到神靈的詛咒,將有倒霉的事情發(fā)生,不是遭遇交通意外,就是遭遇家人死亡、失業(yè)等,于是,每年都有很多游客將偷偷帶走的石子又寄回到烏魯魯,并稱之為“道歉的石頭”。澳大利亞政府為了尊重原住民的文化和保護這個神奇的景觀,立法規(guī)定禁止游客攀爬和帶走這里的石子。
徒步幾個小時之后,終于繞著巖石轉了一圈,我知道美妙的行程即將結束。這次的行程走了不少的彎路,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直接飛往烏魯魯機場,雖然只有悉尼、墨爾本、佩斯、凱恩斯等幾個不多的地方才有飛機過去。在返回愛麗絲泉的路上,越來越涼快,大家在車上昏昏欲睡,不過每次醒來,看到窗外的白云都會有很多的驚喜,一團團白云有著各種形狀,讓我們百看不厭,只是不好意思讓馬克停車拍照,只有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突然,馬克一個急剎車,將我們全部人驚醒了,大家還以為出了什么事故,車停下來之后,馬克一陣狂奔,等他回來,身上多了一個小動物。
剛開始還以為是一個枯樹枝,仔細一看渾身都是刺,像一個小恐龍,顯然,它也不怕人,在馬克身上跑來跑去的,馬克還做一個要吃掉它的樣子,小家伙瞪著兩顆黑色小眼珠看著馬克,我趕緊拿出相機拍了下來,等我們拍完照,小家伙就從馬克身上跑掉了。后來才知道這是魔蜥,也稱之為澳洲棘蜥。據說它身上的顏色會根據環(huán)境而變化,防止自己被攻擊。小家伙屬于對人類無害的動物,以吃螞蟻為生,常常在蟻穴前坐等幾個小時,一次可以吃掉1800只螞蟻。這是我在澳洲見過除考拉之外,最可愛的小動物了。
雖然在北領地的旅行只有3天,而且比起澳洲其他城市,這里條件艱苦、路程遙遠,不過我非常喜歡這個地方,不只因為它艷麗的色彩,還因為它的自然和純潔無暇,不愧為地球上“最后的處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