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榜 肖飛
摘要:沉積型礦山的礦體較為穩定,加之天山西麓的構造運動,導致本區銅礦賦存第三系的砂巖中,巖石為孔雀石化灰色砂巖及硅質砂巖,圍巖巖性為紅色粉砂巖及泥巖,由于含礦層位硅化較強,圍巖被風化剝蝕,含礦層位風化較慢,凸出地表。礦化帶的走向與地層走向相同,且比較穩定。
關鍵詞:礦床特征;控礦因素;成因分析;沉積型砂巖;新疆天山西麓
1、位置與交通
新疆阿圖什市阿克買特銅礦區位于阿圖什市格達良鄉的北側,距格達良鄉牧場約8公里,其西側有306省道,直距約8公里,有簡易路到達,南部為烏市通往喀什的314國道,交通較便利。地理坐標極值范圍為:東經76°42′00″~76°46′00″,北緯39°58′15″~40°01′00″。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76°44′00″,北緯39°59′37″。行政區劃隸屬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管轄。
2、區域地質概況
區域內大地構造位置屬塔里木古陸塊中的古生代前陸盆地,處在柯坪塔格鉛、鋅、銅(鐵、釩、鈦、磷)Ⅲ級成礦帶上,該礦帶位于塔里木板塊西北緣,北以庫爾勒深斷裂與南天山造山帶毗鄰,南和東部為環形斷裂所限,與塔里木覆蓋區接壤,長約300千米,寬約30-75公里,面積約15000平方千米。
(1)地層
區域上出露的地層較多,從老到新依次為下泥盆統沙拉依姆群(Dls)、上泥盆統坦蓋塔爾組(Dt3)、下石炭統巴什索貢組(Cb1)、中石炭統比京他烏組(Cb2)、上石炭統康克林群(Ckk3)、下二疊統比尤列提群(Pbi1)、未分白堊系(K)、未分下第三系(E)、第三系烏恰群(Nwq1)、第三系阿圖什組(Na21)、西域組(NQ122)及第四系沖洪積層(Qal-pl4)。現由老到新描述如下:
①下泥盆統沙拉依姆群(Dsl)。主要由磚紅色夾綠色砂巖、粉砂巖、泥巖組成。
②上泥盆統坦蓋塔爾組(Dt3)。主要巖性為灰黑色含生物碎屑灰巖,夾少量的鈣質砂巖、頁巖、礫巖和絹云母綠泥石片巖。厚層灰巖局部具白云巖化。
③下石炭統巴什索貢組(Cb1)。平行不整合覆蓋于坦蓋塔爾組(Dt3)之上。主要巖性為礫巖、砂巖、粉砂巖。上部通常出現灰巖、泥灰巖。
④中石炭統比京他烏組(Cb2)。主要巖性為深灰色細粒石英砂巖、粉砂巖、灰色鈣質礫巖,夾薄層頁巖及硅化灰巖透鏡體。
⑤上石炭統康克林群(Ckk3)。主要巖性為塊狀厚層灰巖、生物礁灰巖與薄層狀灰巖互層,中間夾一層厚約8米的不穩定的淺綠色、紫色泥質巖,白云巖夾砂巖。
⑥下二疊統比尤列提群(Pbi1)。主要由灰色、暗灰色粉砂質、泥質、鈣質千枚巖、鈣質粉砂巖、砂巖、灰巖及生物碎屑灰巖、砂礫巖組成。
⑦未分白堊系(K)。與下二疊統比尤列提群(Pbi1)呈斷層接觸,主要由粘土巖、粉砂巖及凝灰巖、泥灰巖夾層組成。
⑧未分下第三系(E)。主要由灰巖、砂巖、泥巖、石膏及礫巖組成。
⑨第三系烏恰群(Nwq1)。主要由褐紅色砂巖、礫巖、粉砂巖、泥巖組成。
⑩第三系阿圖什組(Na21)。主要由褐紅、灰色泥巖、砂巖及礫巖組成。
B11西域組(NQ122)。為灰色、淺褐色、淡黃色礫巖,夾少量粉砂巖、砂巖薄層或透鏡體,厚度變化較大。
B12第四系沖洪積層(Qal-pl4)。主要為沖洪積的礫石、砂、粉土、粘土等組成。
(2)構造
本區位于南天山地向斜褶皺帶與塔里木地臺的接合部,屬塔里木地臺北緣,至少經歷了華力西期和阿爾卑斯期構造運動。區域變形變質作用強烈,褶皺、斷裂構造發育。
(3)巖漿巖
區域內巖漿巖分布甚少,僅在巴什索貢一帶呈小的巖株零星出露。屬華力西晚期的基性巖和堿性花崗巖侵入體。
①基性巖體(N43):位于阿爾帕雷克村西北7千米處,呈三個不規則巖株,面積約2平方千米。接觸帶有較強的角巖化蝕變。
②花崗正長巖(γξ43):分布于巴什索貢東,被第四系覆蓋呈不規則五個部分,面積約9平方千米。在外接觸帶可見強烈的矽卡巖化和角巖化等蝕變。
③脈巖:區內脈巖不發育,主要為華力西晚期和喜瑪拉雅兩期。其巖性有花崗正長斑巖、閃長巖、閃長玢巖、輝長巖、輝綠玢巖等。一般呈巖墻、巖床侵入,長十至數千米,寬幾十厘米至百余米。
(4)區域礦產
本區位于塔里木地臺成礦區,柯坪斷塊鉛鋅成礦亞帶與天山褶皺系南天山鉛、鋅、銅、鎢、錫、鐵成礦亞帶地帶。
3、礦(化)體地質特征
通過本次局部踏勘工作,在礦區的中北側未分下第三系(E)的砂巖中發現有銅礦化露頭,由于下雨以及地形等原因,沒有把整個礦區全部進行踏勘,本次共計發現礦帶2處。通過地表出露的礦體(化)進行觀察,在礦區西南部的一礦帶,其產狀為30°∠38°左右,厚度約1.5米,礦區北側的另一礦帶,其產狀為15°∠35°左右,厚度約2.0米左右。由于地表殘坡物覆蓋,對礦體的具體形態、規模不詳,需要進一步的地質工作。
本次發現的礦帶,礦體賦存于灰色的硅質砂巖中,本層砂巖的厚度約7-8米,其上伏地層為紅色粉砂巖及泥巖,巖石易風化。其下覆地層亦為紅色的粉砂巖及泥巖,局部夾有簿層石膏。
通過對地表礦化露頭的觀察及周圍相鄰探礦權和以往地質資料的分析研究,銅礦化所在巖層為砂巖,其圍巖為砂巖及泥巖,本銅礦為沉積型砂巖銅礦。由于礦區賦礦層位較穩定,推測礦體應相對移定。
4、礦產潛力分析
本區銅礦賦存第三系的砂巖中,巖石為孔雀石化灰色砂巖及硅質砂巖,圍巖巖性為紅色粉砂巖及泥巖,由于含礦層位硅化較強,圍巖被風化剝蝕,含礦層位風化較慢,凸出地表。礦化帶的走向與地層走向相同,且比較穩定,走向近東西向。
在礦區的東南已發現比較大的銅礦-伽師銅礦,其含礦層位與本礦區的相同均位于第三系內的砂巖地層中。通過地質條件及成礦條件分析,本區有很大希望找到一個中到大型的銅礦。
參考文獻:
[1]年武強;羅衛東;石玉君;馮昌榮;新疆伽師砂巖型銅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J];甘肅地質;2007年Z1期
[2]白洪海;石玉君;西南天山砂巖型銅礦地質特征及成因分析[J];新疆有色金屬;2008年04期
作者簡介:陳振榜(1992-),男,本科,地質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地質勘探及找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