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岐
“上盛下衰”是中醫學術語,指的是中老年人肝腎兩虧,陰虛陽浮而出現的血壓升高、心悸失眠、畏寒怕冷、四肢發涼、陽痿少精、胸悶腹脹、食滯便秘等癥狀。通常,還有患有“上盛下衰”的患者有這樣一些表征:從表面上看,患者往往滿面紅光,并無病容。但實際上,由于下肢虛虧,兩腳發軟,行動不便,走路時間一長,足后跟痛,膝關節發硬,腰酸背疼,渾身乏力。
“上盛下衰”也可常見于亂吃補藥者,如采用人參,西洋參等補氣血,而引血上行,日久上半身氣滯血淤,下半身精虧陽虛。根據醫學臨床分析,“上盛下衰”者為數不少。這與現代人生活節湊加快,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大,久坐案前,飲食不均衡,很少運動,肝腎陽耗過多有關。加上有些人亂吃補藥,補不對路,藥不歸位等,極易導致“上盛下衰”。
隨著社會的發展,衣食住行的進一步方便,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出門都是采用現代交通工具,許多樓層也是采用電梯,上班辦公也是坐的時間多。回到家中也一般坐在沙發上,整體上人們的運動量下降了,從而使人體出現這種“上盛下衰”——一種所謂的時代病。
針對此時代病,其實我們的老祖宗早有應對及預防的有效方法,即長期堅持不懈練習太極拳。眾所周知,太極拳的養生功效是已經被科學研究所證實的。尤其針對“上盛下衰”的時代病癥,具有極強的治療及保健效果。大家知道,太極拳極重視下肢的鍛煉。此拳又稱為“功夫架”,是因為該拳行功提倡降低架式。拳論云:“打拳先培根”,“根節不明,節節皆空。”要求弓步、馬步分清,兩腳平行,不丁不八,上身中正,大腿放平,小腿垂直,基本上行成三條直線(不可跪膝),其目的就是要使下肢得到充分的鍛煉。按人身結構來看,共206塊骨頭,其中52塊骨頭,32個關節,26塊股肉都在下肢。常言到:“人老腿先老”。因此,練習太極拳從根節上下功夫,做到兩腳平行,弓馬步分清,做到人體力量結構清楚,步伐清楚。傳統太極拳當中,蹲馬步的架式很多,騎馬蹲襠式,能調節植物神經系統,增加腦垂體分泌性激素,擴充血管,加大會陰部位的血量,增加性器官的敏感度。同時,加大下肢運動量,還可有效預防骨質疏松,還有利于防止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總之,常期練習太極拳加大下肢鍛煉,增強下盤承重的能力,對有效預防及治療“上盛下衰”的時代病,具有明顯的效果。故有云:“神仙留下健身方,開檔下跨最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