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 李奇 楊明鳳
摘要:較中學而言,大學生活給學生們帶來新奇感的同時,也產生了發展目標不明確、自我約束力不足、心理亞健康等問題。我們對大一新生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教育學原理,從目標教育、適應性教育等方面入手,為大一年級新生的教育提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大一新生;教育;對策
對于許多大一新生來說,他們第一次走出家門,脫離了父母每天的照顧、管教和約束,走進新集體,在一定的規則中,開始了安排自己的生活節奏和生活內容,開始了照顧自己的飲食起居和衣食住行,開始了“獨立”的生活,更開始了思維和行為上的自主性。
大一階段,作為大學生活的開端,在學生的教育生涯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大學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與中學有諸多不同,這些都導致了學生在大一期間產生一系列問題。大學新生教育旨在幫助新生適應大學生活,幫助其更好地成長和成才,新生能否順利完成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對其日后的人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1]。
1.大一新生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客觀約束力下降
高中期間大部分學生是在應試教育下成長,從家庭到學校都給學生成長構建了一道無形的約束網。進入大學后,大部分學生都住校,家長對學生的約束力客觀上會減弱。學習方面,大學教育不同于高中階段,沒有固定的班主任全天看護,教育形式的不同,給學生提供了更多放松自我的機會。這些因素都在客觀上使大一新生面臨著系我放縱的可能。手機、電腦的廣泛使用,給大一新生成長過程中帶來許多影響。許多自制力不足的學生,課上玩手機、課下玩電腦,大部分的經理和時間都被網絡虛幻世界所占用。
1.2發展目標不明確
大一新生對于大學生活一無所知,面對眼花繚亂的選擇,有些人就失去了自己的判斷,選擇了跟隨大多數人的道路。殊不知路是自己走出來的結果,盲目跟隨別人,盲目聽信于別人,不對自己進行理智全面的分析,沒有適合自己的目標和規劃,最后很有可能走的是彎路。進入大學后,離開父母親人和成績的壓力,有的學生不假思索的加入了種類繁多的社團;有的學生整日宅在寢室,終日與游戲為伴;有的學生早早陷入愛河,整日談情說愛。迷失了自我,模糊了發展目標。
1.3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高中階段,在學習、經濟等方面,學生們基本上都處在同一水平線。進入大學后,周圍的同學來自全國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迥異的區域文化構成了大學這個綜合體。由于家庭條件的不同,每個學生的經濟水平都不盡相同,家庭條件差的學生容易在這個階段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高中階段,有的學生作為學習方面的優等生,享受著“天之驕子”的待遇;進入大學后,更多更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學子聚在一起,原來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在強勁的競爭中可能會失去這種學業上的優勢,給自身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困擾。進入大學后,很多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集體生活,從個人特性到生活習慣,諸多不同使一部分學生感到較強的不適應性,容易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
2.大一新生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2.1學生自身的原因
當今的大一新生都是出生于“95”后,且大多是獨生子女。無論家庭條件是否優越,家長都給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提供最優的條件,給與了他們太多的關愛和輔助。當他們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和關愛自己的親人,走進大學校園時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就暴露出來了,出現一些明顯的大一新生不良人格特點。如學習生活沒有目的性,價值觀混亂,情緒偏激等問題。特別是高考成績不理想,調劑到非第一志愿學校的學生,容易在內心深處對學習和生活產生萬念俱灰的想法;對于那些順利考上理想大學的學生而言,覺得進入大學就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懶散的作為導致了各方面的不思進取。
2.2家庭環境的影響
家庭教育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由于來自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他們的思想觀念價值標準生活方式等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一些家長過分溺愛子女在入學之際舉家出動為孩子辦理各種入學手續。有的家長過分滿足孩子的要求,使許多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定式,很難與其他人交往,不懂得寬容與理解。在這些已成既定模式的家庭因素影響下,孩子的內心依賴性過強,抗打擊能力和解決困難的能力不足,一旦沒有達到自己所期待的目標或沒有滿足自身需求,就會產生強烈不滿或者是自暴自棄或者是消極抵抗[2]。
2.3學校環境的影響
進入大學后,自然環境和個人生活環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孤身一人到很遠的地方求學必然會產生陌生感和孤獨感。許多學生不適應集體住宿生活,對食宿有著不同的要求和標準。大學生來自大江南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若是相互不能包容照應不及時調整,必然會產生人際關系方面的煩惱,給學生的思想帶來壓力,心理產生障礙,高校作為大學生教育的主要實施方,有的教師對大一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新生入學教育體系不健全缺乏,對新生思想的動態掌握,對學生容易極端過于理想化的心理特征不夠重視,沒有對其進行及時和必要的心理危機干預。
3.大一新生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對大一新生的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結合新生在新入學階段具備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做好引導。注重大一新生的適應性教育、目標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促使其能夠在大一期間為大學的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3.1做好大一新生適應性教育
大學是全新的開始,是每個人生命中的重要轉折,每當這種轉折發生的時候,人們都需要一段時間作為適應期,有些人的適應能力強,適應時間短,可有人適應新生活所需要的時間非常長,在這個期間也很容易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大學生所面對的適應性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習方面、人際交往方面的適應。適應性教育也不能局限于上面兩個方面,最主要的還是要增強學生自身的適應能力,這不僅可以使他們更好適應大學的生活,對于以后的發展也具有長遠的意義。應提倡學生走進社會中去,進行更多的磨練,增強自身抗挫折的能力增強適應能力。在學習方面,大學老師更大程度上是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更多知識只能靠同學們課下自學。首先必須進行思想上的轉變,可以通過開設相應課程或是講座的方法,向同學們介紹大學應該有的學習方法,讓同學們有意識地去改變自己而不是被迫改變,這樣的變化對于學生來說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達成。除此之外,開展與學習相關的課外活動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通過一些活動比如數學應用知識大賽、英語配音大賽等形式,增加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營造人人愛學習的良好氛圍,真正做到寓教于樂,讓學生認識到學習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學習可以展現自己、結交更多的朋友。人際交往方面,多舉辦有趣的、需要合作完成的游戲和活動,并鼓勵大家自愿報名,幫助學生拓展人際關系。同學們因為活動而認識更多的人,交到更多的朋友。
3.2做好大一新生的目標教育
引導大一新生正確認識自己 新生首先應該重新審視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前那個或是優秀,或是沒那么優秀的自己都已經過去。不要盲目地與別人作比較,或者做跟別人一樣的事情,擺正心態,只做更好的自己就夠了。上了大學之后,成績不再是衡量一個人的單一標準,個人的發展也走向多元化,生活中面臨更多的選擇,只選擇適合自己的,拒絕盲從,拒絕好高騖遠[3]。鼓勵大一新生樹立新的目標,大學作為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和從學校到社會的過度階段,大學階段的目標是必不可少的。鼓勵學生樹立目標時,首先應該讓他們對未來各種方向發展的可能有一定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礎上才能談是不是適合自己。可以通過開設相應的職業發展規劃的課程來促進同學們對未來發展的了解,同時,也應當鼓勵同學們走出校園,利用假期時間去體驗自己的目標和自己想象中的未來是不是一個樣子,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接下來,引導學生為將來的職業發展做準備,了解他的目標中有什么樣的必備條件,需要哪些方面的能力,哪些是需要在大學階段做到的,有目的地鍛煉和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幫助大一新生打好基礎,初入大學,學生們都像一張白紙,沒有以前被貼上的各種標簽,此時的同學們容易接受新事物,可塑性非常強,而且都或多或少的保留著高中時候聽話的習慣,這時就需要我們傳授給他們更多更有用的東西,抓住這個機遇。正確的引導,能使同學們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梢匝堃恍﹥炐愕膶W長學姐進行宣講,剛剛自己走過這個階段的他們,想必一定有著許多的經驗和感受想要與大家交流,這讓新生們更好的理解大學是什么,大學該做什么。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或活動,幫助大一新生打好基礎。
3.3做好大一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大一新生成長過程中各種信息、思想的沖擊使他們對人生價值、社會責任有了各自獨特的定義,思想多元化、功利化的傾向明顯。同時,幸福的成長環境使他們很難體會到什么是責任和堅韌,什么是理想和努力,什么是包容和犧牲。在新生剛入大學階段,在新生追求理想生活的起步階段,加強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顯得尤為重要。一是要把握好網絡時代思政教育的機遇和挑戰,把握、引導學生思想動態。如今,網絡已成為大一新生獲取信息、交流溝通的最主要途徑。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當代大學生是在理想世界、現實世界和虛擬網絡世界的綜合作用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新生入學階段應當發揮網絡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作用,了解新生思想動態,傳播正確大學觀念、價值觀念[4]。二是要創新形式,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開展多種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需求,而“90后”大學生經常被人們認為是缺乏理想信念的一代,他們的理想信念往往具有不明確、不科學、不堅定等特點。只有在大學最初階段幫助新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才能調動起新生大學期間持續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如開學初在全體學生中開展生命教育、成人教育以及責任感教育,轉變學生觀念,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開展“輔導員談話”活動,幫助生活、學習、經濟困難的學生樹立信心,健康成長,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參考文獻:
[1]馮開甫.大學新生教育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2]王圓圓.淺析大一新生的轉折期教育[J].青年文學家,2009(21)
[3]劉群,吳云志,李偉民.當代大學新生教育概論[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
[4]韓立新,張斌.論網絡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1):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