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建 鋒
(洛陽師范學院馬列理論教研部, 河南 洛陽 471023)
?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生活化維度
王 建 鋒
(洛陽師范學院馬列理論教研部,河南洛陽471023)
摘要:生活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時代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生活化改革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建構生活化的課堂教學內容和生活化課外實踐活動方式,要結合大學生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的實際狀況,解決他們實際生活中存在的思想困惑,使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大學生的生活實踐相融通,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生活化的價值訴求。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生活化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2.03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作為高校育人活動的重要方式和理論載體,本身就來源于人的生活。在當代社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生活化努力,既是社會發展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時代要求,也是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和必要路徑。
一、生活化的價值訴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時代要求
教育作為人生存、生活的重要方式,其本身就來源于人的現實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作為人特有的存在和生活方式,教育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產生。教育活動形成、開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生存、生活的現實需要;換言之,人現實活動的實際需要產生了教育,教育是人為了滿足自身需要、現實的實踐活動。教育受人生活水平、活動能力的限制和制約。“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1]152這就是說,人生存、生活的實際狀況,需要有與之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生活化作為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既表現為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的生活化,也表現為教育活動目的的生活化。生活化是教育活動形成、開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因為,教育作為人類活動的重要方面,本質上就是人的自我改變,它通過人的自我改變,使人的生存、生活適應變化了的環境。教育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產生,并影響著人的實踐活動。從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過程來看,人類正是以勞動、實踐的方式來維持自身的生存、生活,并以維持自身生存的方式來解釋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環境的改變和人自我改變的過程本質上是一致的。誠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說的那樣,“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1]134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活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合理回歸,不僅能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育人的倫理文化功能;而且,也能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價值訴求。由此觀之,教育作為人特有的生存、生活方式,本身就產生于人的實踐活動,其目的在于通過人對環境的改變和適應,來促使人的生存和發展。
作為人類教育活動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在人生存、生活的活動過程中產生,而且對人的生存、生活及其他方面的教育活動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和作用。教育作為人特有的實踐活動方式,它的產生、發展,既要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整體需要,也要滿足現實個體自我發展的實踐活動需要。正是通過“自我改變”的教育活動,才使人從自然狀態進入社會狀態,并成為一個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現實的、且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現實個體。作為教育活動對現實人的素質、品格、道德等方面的社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展對受教育者的道德要求。從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形成的歷史過程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不僅來源于人的社會生活,而且,也較為真實地反映了一定時期人們社會生活的實然狀況,并以一定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而存在。“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1]152這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由人的現實需要而產生的,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即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活動具有明顯的時代性特征。質言之,任何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都較為客觀地反映著一定時期人們生活的內容和存在的方式。教育滿足現實個人的發展需要,就是說教育作為滿足人生存、生活的重要手段,是為人的生存、生活服務的,生活即教育的目的。在當代社會,就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對個體存在的意義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活動,就是要實現當代大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從社會發展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活動的要求來看,作為高等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活動,就是要使學生形成與社會生活要求相一致的思想觀念和道德人格,并以此保證人類社會生活世界秩序的和諧[2]。
作為高校育人活動的重要方式和理論載體,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人適應社會生活并創造社會生活,進而促使人的生存和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在當代社會,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生活化,目的在于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加關注人的生活世界,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真正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生活世界作為人生存、生活的真實世界,是人現實生活與理想生活的統一。生活世界以人的感性存在為基礎,并通過人“自我改變”的社會實踐活動來了解、認識自己的本質;并較為合理、有序地安排自己的現實生活活動。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生活化維度而言,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活動必須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狀況為中心,遵循現實性與理想性相統一、相協調的原則。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的生活體驗,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真正成為引導學生實際生活的精神和物質活動的重要載體。作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重要維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相對于現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抽象性狀況而言的。它是一種以生活世界理論為基礎的教育理念或教育哲學思想。它強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要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中心,遵循現實性與理想性相統一的原則,它既是一種關注人的生活世界、關心人的生活體驗的教育活動,也是一種引導人生活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路徑[3]。 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要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效果的生動性、實效性,就必須把抽象的教育理論轉化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日常生活語言,使學生用日常生活的語言認識抽象的理論,并在生活化的社會體驗中,領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所蘊含的深邃生活智慧。
二、生活化的教學活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效果提升的關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改革的生活化,并不意味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的簡單化、庸俗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生活化努力,目的在于培育更加適應社會生活,且能夠進行社會生活的合格勞動者;是受教育者實然生活與應然生活雙重向度的統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生活化改革的實然向度,主要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式要立足于受教育對象的實際,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就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活化改革的實然層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必須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消除教學內容安排的單純意識形態化、改變教育方法的強制化、灌輸化的單一傾向及教學價值評估的科學主義化。在當代社會,以受教育對象的生活化作為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本質上是為了避免受教育對象主體精神的喪失與遮蔽。在教學活動中,當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遠離學生的生活世界時,它就有可能成為空洞的說教、封閉的理論體系,其實施過程中所宣揚的意識形態,在某種意義上,極有可能成為對人的內在精神品性的拋棄,或者只能單純地成為脫離學生實際生活根基的功利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活動[3]。在當代社會,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生活化努力,在實然的層面上,就是要實現課堂教育內容、教學方式的生活化,使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當代大學生的實際生活狀況相關聯;使“生活化”真正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核心。
在當代社會,凸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生活化,并不是單純地以生活的“現時性”來取代生活的“現實性”。人生活的現實性是現實生活與理想生活的統一。以“現時性”的主體生活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內容和方式,在根本的價值取向上,則是為了提升人生存、生活的應然性。這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改革的生活化努力,在最終的價值取向上是為了人更好地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實然的層面上雖具有“現時性”特征,但在應然的層面上,則是為了追尋人生存、生活的價值和意義。這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雖然是一種由人的現實生活改變所引發的實踐活動,但它本身并不具備歸宿性和目的性的特征,人們自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導的內容,在最終的價值取向上,不是為了思想教育本身,而是為了人更好的生活和會更好生活的人[3]。 由此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活動的事實是社會性的,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現時性”生活化的活動,目的是為了詢問人作為存在者的價值和意義。有價值的、有意義的生活世界才是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目的所在。作為特殊的存在,人生活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人生活本身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展開和呈現,而不是僅僅為了保存人自然的生命。換言之,人的“生活與生命是不同的概念,放棄生命的行為仍然是一個人生活的行為,而放棄生活則意味著無論什么樣的生活都不值得一過。”[4]13這就是說,現實的人及其現實的生活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生活化改革的價值所在。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合理回歸,在實然的層面上就是要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式與現實生活脫離的現實狀況,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活化改革的主要原因所在,但是,這種具有工具性的實然回歸,不能遮蔽人生存、生活的目的性特征。人現實生活的表現樣態是多重的,在人日常的生活活動中,現實生活既表現為人的物質生活存在狀態,也表現為人精神生活的存在狀態。作為現實的存在者,人的物質生活為人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而人的精神生活則集中表現出人作為一個存在者的價值和意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生活化努力,不僅要體現關注人生存的歷史現狀,更要關注一個人作為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的精神狀況。這是因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道德是人存在的方式,人因為有道德,以道德的方式去‘為人’、‘做事’,才是人的行為,才使自己成為真正的人。”[5]15在當代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式只有與人的社會生活相結合,才能切實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實效性。從實踐哲學的視角來看,生活是理論產生的源泉。“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程度。”[1]11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活化改革的過程中,只有讓學生帶著課堂教育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和心理困惑到實踐中去體悟理論本身的崇高性、嚴肅性,才有可能深化學生對抽象理論的理解與認識,進而達到思想上的認同與情感上的共鳴,并在生活展開的實際過程中,自覺地把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的道德目標具體內化為自身外在的社會行動,使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吸引學生、并引導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而使受教育者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和道德素質。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生活化改革的實踐過程中,“光是思想力求成為實現是不夠的,現實本身應力求趨向思想。”[1]11這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活化改革的教學活動中,只有實現受教育者現實生活與理想生活的互動和深層媾和,才有可能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活化改革的價值目標。
三、生活化的社會體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活化實現的有效路徑
在當代社會,要實現生活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任務,就必須立足于當代大學生生活化的社會體驗。從大學生生活化的社會體驗出發,進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才有可能實現思政政治教育理論課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育人目標。隨著人的發展和人類社會活動的深化,理論與人生活實際相結合的要求也越發明顯和迫切,忽視理論與社會發展實際相結合的狀況,空洞地、單純地就理論講理論,很難達到理論吸引學生的實際效果。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已成為當代社會高等教育發展、改革的重要方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教育改革也是如此。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克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條化、抽象化的傾向,就必須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活化改革,使學生真正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活動者、參與者;并使學生在參與、體驗的教學活動過程中,領悟生活化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所產生的理論實效性與現實合理性。生活化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凸顯生活化教學改革的價值理念,將思想政治理論的教育內容同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發展相聯系,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時效性[6]。換言之,在當代社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活化改革就是要把生活的范式引入課堂,賦予深邃、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以生活化的時代內涵,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領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至善、至美,進而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生活化目標。
在當代社會,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生活化。首先,要建構生活化的課堂教育模式,使大學生生活方式自覺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體系。生活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設置的總體要求,其目的在于培育會生活、懂生活的合格公民。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課堂活動中,教育者要根據當代大學生的特點,盡量用生活化的語言將文本中抽象的概念、范疇、理論生動地表述出來,使文本的抽象性與生活化語言的淳樸性結合起來,使學生感性直觀的思維方式向理性復雜的思維方式升華,進而把鮮活的生活語言和直觀的生活事實,演變成深邃的理論智慧。其次,借用現代的教學媒介,通過大量的事實呈現,學生在生活化體驗的過程中,領悟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他們生活的價值和意義。技術作為人特有的活動方式,本身就產生于人的生活。技術媒介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活動的輔助方式,合理、恰當地運用,不僅能增強教學效果的生動性、直觀性,而且,也能激發學生對技術媒介與人生活化社會活動關系的理解與認識。最后,延伸課堂教學效果,加強理論性、生活性、實踐性教育活動的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的道德目標,不僅僅是通過課堂的理論傳授來實現,更多的則是體現在人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社會生活中體驗、領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深邃,從而對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社會生活產生積極影響。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活化改革,并不是簡單地以生活化的方式來教育學生、引導學生,而是以生活化的教學、教育方式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和道德品質。生活作為人生存的意義和價值所在,是“生”和“活”的統一體,“生”體現了人作為一個存在著的自然意義,而“活”則體現著人作為一個存在者的社會意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活化的教學改革,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不僅要“生”,更重要的是要“活著”,且有尊嚴地、幸福地、自由地活著。“生活目的是與生活一起顯現出來的東西,它不是遙遠的目標,而是與生活本身的意圖最接近的方向性,但它又是人永遠無法完成的追求,或者是人總在現實中的某種追求。生活目的不是某種結局而是生活本身那種具有無限容納力的意義。”[4]14在當代社會,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活化的改革,在現實層面上,就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更能體現人作為生活存在者的地位和價值,在意義層面上,則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關注人生活的道德情懷。作為實然與應然的和諧與統一,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生活化改革,只有立足于人的現實生活世界,并不斷超越人的現實生活世界,才能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引導人生活價值的豐富與生活意義的至善、至美。從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活動對人生存的影響來看,人作為教育的目的,在根本的意義上,“人的一生都變成了一場為了尋求善的連續不斷的戰斗。‘思善’、‘言善’、‘行善’這個三位一體的思想就是這場戰斗的領導者。”[7]89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作為提升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和重塑其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只有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才有可能發揮其育人的倫理文化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活化改革的不斷努力和深化,必將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引領當代大學生現實生活和理想生活的價值目標。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杜向民.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生活化[J].思想教育研究, 2010(6).
[3]張國啟.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發展向度[J].思想理論教育,2009(7).
[4]趙汀陽.論可能生活[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
[5]劉玉生, 杜振漢.德性人生—一個人生活倫理引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
[6]李銳.生活化教學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路徑探析[J].學習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4).
[7](德)恩斯特·卡西爾.人倫[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2009.
責任編校:汪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730(2015)02-0151-04
作者簡介:王建鋒,男,河南洛陽人,洛陽師范學院馬列理論教研部講師,哲學博士。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規劃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研究”(2014-MGH-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