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學明 劉小芳 吳堯 吳承金 沈艷芬 李維群



摘要:分離了一株馬鈴薯干腐病病原菌,經ITS序列分析證實其為尖刀鐮孢菌(Fusarium oxysporum),通過培養后噴霧接種感病品種AC0338,接種3 d后采用5種藥劑進行防治。結果表明,5種藥劑處理對馬鈴薯塊莖干腐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40%多菌靈懸浮劑500倍液處理防效最好,防治效果為72.49%,能有效地控制馬鈴薯干腐病菌的擴展和蔓延。
關鍵詞:馬鈴薯;干腐病;尖刀鐮孢菌(Fusarium oxysporum);殺菌劑;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S43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22-5607-03
Abstract:A strain of Fusarium oxysporum isolated from potato dry rot was identified by inter translated spacer sequencing. 5 kinds of fungicid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dry rot were tested after the strain of dry rot pathogen was isolated in potato tuber and inoculated on potato cultivar of AC0338 for three day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he fungicides had certain effects. Control effect of 40% of carbendazim suspending agent of 500 times fungicide being of 72.49%, which was higher than others. It suggested that carbendazim could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potato dry rot spreading.
Key words:potato; dry rot; Fusarium oxysporum; fungicide; control effect
干腐病是馬鈴薯儲藏期間普遍發生的主要病害,可造成產量損失20%~50%,主要由鐮刀真菌(Fusarium spp)引起(占80%以上)[1-5]。全球引起馬鈴薯干腐病的鐮刀菌有10多種。葉琪明等[6]從浙江省馬鈴薯產區分離和鑒定出9個種及變種;何蘇琴等[7]從甘肅定西地區分離出3個種,彭學文等[5]研究表明河北省馬鈴薯干腐病致病菌有2個種;魏巍[8]研究發現河北和內蒙古馬鈴薯干腐病由4種鐮刀菌引起,分別為接骨木鐮刀菌(F. sambucinum)、銳頂鐮刀菌(F. acuminatum)、尖孢鐮刀菌(F. oxysporum)和芬芳鐮刀菌(F. redolens),接骨木鐮刀菌是兩省共有的優勢病原菌;閔凡祥等[9]從黑龍江省馬鈴薯干腐病中分離出致病菌6個種及變種。各地區干腐病病原菌有差異,優勢菌種也不盡相同,感染后的薯塊后期灰褐色或深褐色、僵縮、干腐、變輕、變硬。剖開病薯可見空心,空腔內長滿菌絲,薯內則變為深褐色或灰褐色,整個塊莖最終僵縮或干腐,影響商品性和食用價值。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12萬hm2左右,年產量在180萬t左右。因地處南方馬鈴薯產區,馬鈴薯貯藏過程中,高濕環境導致干腐病長時間大范圍發生,損失嚴重。因此,尋求有效的防治方法,減少種薯貯藏期間干腐病的危害尤為重要。本研究從馬鈴薯干腐病病薯上分離出了一株病原菌,對其進行了鑒定,并篩選出了對該菌株防效較好的藥物,為控制干腐病的發生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及藥劑
馬鈴薯品種為馬鈴薯品系AC0338,病薯,易感干腐病。
藥劑有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鎮江建蘇農藥化工有限公司)、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四川省川東農藥化工有限公司)、3%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延邊春雷生物藥業有限公司)、40%多菌靈懸浮劑(江蘇劍牌農化股份有限公司)、2%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延邊春雷生物藥業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病菌分離與培養 取病薯洗凈表面,晾干,去掉病部腐蝕變質的部分,取1 cm×1 cm×0.5 cm病塊,在體積分數為75%乙醇中來回擺動3~4次消毒,洗凈乙醇,放入鋪有濾紙的培養皿中,28 ℃恒溫保濕培養,待長出白色菌絲時挑取菌絲接種于燕麥片瓊脂培養基中28 ℃暗光培養,待菌絲長滿培養皿后進行轉接備用。
1.2.2 病原菌ITS擴增及序列分析、鑒定 采用CTAB法提取病原菌DNA,通用引物ITS4、ITS5擴增,凝膠成像系統拍照,擴增產物送到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雙向測序,測序后利用DNAstar lasergene7.1和BioEdit7.0軟件進行拼接和人工校正,GenBank在線Blast。
1.2.3 藥劑篩選 ①懸浮孢子液配制:用滅菌水配制懸浮孢子液后稀釋至一定的濃度(100倍的顯微鏡觀察每個視野30~40個孢子)。②接種:用250 mL容量手壓噴霧器將準備好的孢子懸浮液噴至薯塊表面,邊噴邊翻動使得整個薯塊表面全部濕潤。③藥劑篩選:接種后3 d噴施藥劑。藥劑有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3%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40%多菌靈懸浮劑、2%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分別稀釋1 600、500、150、500、500倍,以噴清水為CK,每個處理薯塊30塊,各重復間用小木箱相隔,小木箱內用報紙隔開,3次重復,室溫下置于鋼架上進行觀察統計。
1.2.4 調查方法 薯塊表面按有無病斑及病班大小和損失程度進行分級。分級標準:0級,無??;1級,個別病斑,損失1%左右;2級,少數病斑,損失5%左右;3級,薯塊壞死腐爛占10%~30%,損失20%左右;4級,薯塊壞死腐爛占30%~70%,損失50%左右;5級,薯塊壞死腐爛占70%~100%,損失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馬鈴薯干腐病病原菌鑒定
經燕麥片培養基培養3 d后,置于100倍的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有幼齡孢子和成熟孢子出現,比例為10∶2,孢子鐮刀狀,12 d后菌落呈黃色,幼齡孢子和成熟孢子的比例為10∶1,初步判斷為鐮刀菌。通過ITS序列測序,擴增序列長568 bp,Blast比對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發現其與尖刀鐮孢菌(Fusarium oxysporum)相似度高達99%,僅在第381位和第393位有2個堿基不同,因此斷定其為尖刀鐮孢菌。
2.2 防治馬鈴薯干腐病藥劑篩選
對接種干腐病菌的薯塊噴施5種藥劑進行防治,薯塊損失率及藥劑防效見表1。由表1可知,70%多菌靈懸浮劑500倍液的防效最好,防效達72.49%,其損失率僅為8.93%;3%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150倍液和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600倍液相當,防效分別為51.43%、51.40%,損失率分別為16.47%、16.49%;2%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效為44.77%,損失率為18.73%;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效果最差,防效為41.08%,損失率為19.98%。經方差分析,各處理的損失率及防效差異均不顯著。
3 小結與討論
通過對菌株分離和ITS序列鑒定,證實該菌株為尖刀鐮孢菌。通過藥劑篩選,發現5種藥劑對儲藏期間干腐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差異不顯著,本試驗以40%多菌靈懸浮液稀釋500倍液的防效最好。為有效防治干腐病的危害,有必要進一步進行藥劑篩選試驗,以期篩選出防效更好的藥劑。
引起馬鈴薯干腐病病原菌的種類較多,本研究獲得的菌株尖刀鐮孢菌同時可引起馬鈴薯枯萎病的發生,而馬鈴薯枯萎病屬土傳和種傳病害,全生育期均可發生,因此加大了防治難度[10]。尖刀鐮孢菌是否為恩施地區馬鈴薯干腐病優勢菌種,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在生產中,馬鈴薯干腐病很可能是由多個鐮孢菌復合感染引起,任何一種單一的防治方法都很難奏效。因此,應采用以抗性品種為主的綜合防治策略,收獲運輸時要盡量避免塊莖受傷,減少傷口,降低病害的侵染幾率;入窖前對倉貯設施進行通風和消毒,剔除病、傷和蟲咬的薯塊,在通風陰涼處晾曬3 d左右,并用40%多菌靈懸浮液500倍液進行處理;貯藏期間應勤檢查,發現有異味或爛薯時及時剔除,深埋處理,切不可隨意亂丟,避免形成新的傳染源。
參考文獻:
[1] 劉在東,徐鳳花,于德才,等.黑龍江省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8(4):124-126.
[2] 魏周全,張廷義,杜 璽.馬鈴薯塊莖干腐病發生危害及防治[J].植物保護,2006,32(2):103-105.
[3] 張廷義,魏周全.馬鈴薯貯藏期塊莖干腐病藥劑防治試驗[J].中國馬鈴薯,2006,20(6):348-349.
[4] 張 杰,張廷義.定西市馬鈴薯貯藏期主要病害及成因分析[J].中國馬鈴薯,2008,22(1):55-56.
[5] 彭學文,朱杰華.河北省馬鈴薯真菌病害種類及分布[J].中國馬鈴薯,2008,22(1):31-33.
[6] 葉琪明,王拱辰.浙江馬鈴薯干腐病病原研究初報[J].植物病理學報,1994,25(2):148.
[7] 何蘇琴,金秀琳,魏周全,等.甘肅省定西地區馬鈴薯塊莖干腐病病原真菌的分離鑒定[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4,19(5):550-552.
[8] 魏 巍.河北和內蒙古馬鈴薯干腐病菌種類鑒定及優勢病原菌的分子檢測[D].河北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3.
[9] 閔凡祥,王曉丹,胡林雙,等.黑龍江省馬鈴薯干腐病菌種類鑒定及致病性[J].植物保護,2010,36(4):112-115.
[10] 薛玉鳳.馬鈴薯枯萎病病原菌學初步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12.
(責任編輯 丁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