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華
巴比妥昏迷療法在重型顱腦創傷中的臨床療效及預后研究分析*
高 華①
目的:總結巴比妥昏迷療法在重型顱腦創傷中的臨床療效及預后情況。方法:本次研究資料選自2013年2月-2014年8月期間在本院接受診治的82例重型顱腦創傷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41例患者。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而試驗組則接受巴比妥昏迷療法,對比及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以及預后情況。結果:兩組患者治療24、48 h后給予進行實時監測,其檢測結果表明兩組患者在顱腔內腦脊液的壓力、腦血流量等臨床指標方面均有所下降,且與對照組患者比較,試驗組患者臨床指標下降幅度更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上巴比妥昏迷療法在重型顱腦創傷中的臨床療效及預后效果較為顯著,除了能夠控制患者顱腔內腦脊液的壓力、最大限度提升其腦灌注之外,還能夠改善患者腦缺血或者腦缺氧癥狀,對于腦組織起著全方位保護作用,因此具有較高可行性,建議推廣。
巴比妥昏迷療法; 重型顱腦創傷中; 臨床療效; 預后情況
重型顱腦創傷本身屬于臨床上較為嚴重的一種危重型病癥,具有較高致殘率與病死率,在所有外傷性的死亡病例中,其占有比高達30%左右[1-2]。而隨著國內臨床神經病理學、分子生物學以及心理神經免疫學等學科的不斷改革與發展,對于重型顱腦創傷患者致傷機理方面的研究也上升到一定高度,逐漸過渡至細胞分子的水平方面[3]。臨床醫學界普遍認為,重型顱腦創傷出現之后,如果機體腦組織出現缺血性的損傷,就可能會導致其腦生化的基本代謝功能出現紊亂,并引起腦灌注壓、腦血流量、顱腔內腦脊液的壓力以及腦代謝等方面的變化,進而引起繼發性的腦損傷[4]。因此,為了提升重型顱腦創傷患者的生存效率,控制各種嚴重性并發癥的出現,必須予以患者及時救治,而早期救治方案與功能恢復措施已經成為臨床醫學界高度關注的一個課題[5]。筆者將82例重型顱腦創傷患者均分為兩組,對照組研究對象接受常規治療,而試驗組研究對象則接受巴比妥昏迷療法,旨在總結巴比妥昏迷療法在重型顱腦創傷中的臨床療效及預后情況,現將具體研究程序作詳細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4年8月期間在本院接受診治的82例重型顱腦創傷患者,男女比例46:36;年齡20~75歲,平均(38±2.76)歲;從受傷到住院平均時間(4±0.15)h。其中,43例因交通車禍致傷,13例因高空墜落致傷,10例因打擊致傷,6例因打砸致傷,5例因銳器致傷,3例因火器致傷,2例為擠壓傷。將82例重型顱腦創傷患者平均分為兩組,每組各41例,兩組研究對象的年齡、入院時間、致傷因素以及性別等相關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待其入院之后,予以各項生命體征實時監護,包括呼吸監護、血壓、脈搏、瞳孔以及心律等。同時,入院時給予所有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數評分,予以腦保護措施、抗炎治療以及脫水治療等。此外,結合患者病情與臨床癥狀制定出治療方案,予以持續性顱內壓監護。
試驗組接受巴比妥昏迷療法,其具體治療程序如下(1)給予試驗組研究對象硫噴妥鈉,給藥方式為靜脈滴注。在誘導劑量方面,將硫噴妥鈉15 mg/kg融入至生理鹽水40 mL內進行滴注,并將滴注時長控制在半小時以內。維持計量則控制為10 mg/kg,持續治療時間為3 d。(2)給予患者定期監測器血藥濃度,監測頻率控制在12 h/次,當機體的腦灌注壓≤70 mm Hg的時候,對硫噴妥鈉的給藥速度進行適當調整,并予以使用多巴胺,確保機體血壓處于正常狀態。同時,定期記錄機體顱腔內腦脊液的壓力值以及腦血流量值,當顱腔內腦脊液的壓力值≤15 mm Hg的時長達到48 h后,需立即停止治療。(3)給予硫噴妥鈉實際血藥濃度進行實時監測。本院所用監測儀器為美國貝克曼庫爾特有限公司所提供的毛細管電泳儀,其配置包括以下方面:①二極管陣列檢測器,其波長范圍在190~600 nm;②Windows數據處理系統;③石英毛細管柱。由河北某光纖廠提供,其有效長度可以達到30、40、50 cm。(4)試劑選擇,本次試驗所用試劑有:硫噴妥鈉標準品、卡馬西平、十二烷基硫酸鈉、胺乙基、哌嗪二乙醇磺酸、三羥甲基氨基甲烷、2-(環已胺)-1-乙磺酸、磷酸氫二鈉、四硼酸鈉、乙月青、磷酸二氫鈉、氫氧化鈉以及甲醇等。在配置標準液時,需要在去離子水當中融入硫噴妥鈉,制作成為0.1 g/L儲液;甲醇溶液當中則需融入卡馬西平,制作成為0.2 g/L的儲液,并將其放入冰箱內保存,將溫度設置為4 ℃。緩沖液選擇硼酸鈉25 mmol/L。(5)血清處理,取患者靜脈血2 mL,放入離心機內進行5 min離心處理,將轉速設置為2500 r/min。取出100 μL血清加入至卡馬西平20 μL后進行渦旋混勻,取適當清液予以上機分析。(6)以多參數監護儀對機體顱腔內腦脊液的壓力值進行檢測;以激光多普勒血流儀對機體腦血流量值進行檢測。
1.3 療效判定標準 給予所有患者格拉斯哥預后評分:5分代表恢復狀況良好,4分代表中等殘疾,3分代表嚴重殘疾,2分代表機體呈現出植物狀態,1分代表死亡[6]。
1.4 統計學處理 通過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以及處理本組研究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各項臨床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接受治療之前,兩組患者在顱腔內腦脊液的壓力值與腦血流量值方面的檢測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當治療程序完成24、48 h后,兩組患者在顱腔內腦脊液的壓力、腦血流量等臨床指標方面均有所下降,但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患者臨床指標下降幅度更大,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各項臨床指標變化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各項臨床指標變化情況比較(±s)
腦血流量值 AU組別 顱腔內腦脊液的壓力值 mm Hg治療前治療后24 h治療后48 h治療前治療后24 h治療后48 h試驗組(n=41)33.6±3.9 9.5±2.311.9±1.6192.4±13.753.5±9.058.9±8.7對照組(n=41)33.9±4.028.5±2.926.5±1.8192.6±14.1178.5±12.5175.5±11.5
2.2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 接受治療后,兩組患者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方面也存在著較大差異,試驗組優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格拉斯哥預后評分比較 例(%)
重型顱腦創傷本身屬于神經科臨床中的一種急危重癥,其誘發因素主要包括交通車禍、高空墜落、打擊、打砸、銳器、火器以及擠壓等[7-8]。重型顱腦創傷患者不但具有高死亡率,同時還具有高重殘率與病殘率,且大多患者受傷后均會存在著神經功能受限等問題,甚至部分病例會因此而失去自主勞動的能力,在生活方面也無法自理,呈現出植物生存狀態,不僅給患者身體與心理層面造成極大壓力,也會給患者家屬帶來巨大心理負擔和經濟負擔,因此探討重型顱腦創傷患者的治療方面已經成為臨床醫學界高度關注的課題[9]。
基于重型顱腦創傷患者而言,盡管其致病因素無法被改變,但是重型顱腦創傷之后所引起的生理改變、繼發性的損害等方面都可以進行臨床干預,有助于控制重型顱腦創傷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殘率,對于提升其預后效果也起著重要價值[10]。重型顱腦創傷患者以顱腔內腦脊液的壓力值升高作為其主要臨床癥狀,當機體出現這一情況后,若不予以及時糾正,就可能會出現腦疝、腦代謝異常以及腦灌注壓明顯降低等癥狀,進而誘發顱腦創傷性死亡[11]。由此可見,重型顱腦創傷患者治療環節的首要任務是控制顱腔內腦脊液的壓力值升高,通過提升機體腦灌流壓,從而提升患者臨床療效及預后效果。
重型顱腦創傷患者的傳統治療方案為清除血腫和解除占位效應,但是其臨床效果總是會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12]。在此背景之下,臨床上開始以巴比妥昏迷療法為主要方案給予重型顱腦創傷患者治療。基于巴比妥昏迷療法各項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有效利用各種巴比妥類藥品,讓重型顱腦創傷患者暫時處于無意識狀態中,于機體受傷之后的48 h內予以及時治療,在控制其腦組織基本氧代謝率的情況下,實現對腦血流量以及顱內壓的有效降低,從而防止出現繼發性的腦組織受損癥狀[13]。臨床實踐程序表明,巴比妥昏迷療法不但能夠減輕機體腦水腫癥狀,使之腦充血情況得到改善,同時還能夠有效控制機體腦組織的氧耗總量,以此方式降低機體顱內壓,使之腦組織的缺氧狀態、缺血狀態得到有效控制[14]。近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發展與深入,更多醫學界人士開始關注巴比妥昏迷療法在重型顱腦創傷患者中的臨床療效及預后效果,同時也取得了顯著臨床價值。
重型顱腦創傷患者的腦組織大多會存在著充血等情況,而巴比妥昏迷療法對于充血狀態能夠起到抑制的作用,通過有效控制腦血流量值,實現對機體腦組織的有效保護[14]。在本次研究對象中,兩組重型顱腦創傷患者在腦血流量方面都表現出較大值,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機體傷后其血腦屏障會被直接破壞,而其腦組織則呈現出充血狀態,該結論與大量文獻資料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而予以巴比妥昏迷療法則能有效改善這一現狀。巴比妥昏迷療法普遍使用的藥物是硫噴妥鈉,屬于靜脈內的麻醉藥品,存在著一定毒性,會對機體心血管造成直接影響,因此在治療環節必須嚴格控制血藥濃度。當機體處于昏迷狀態時,將血藥濃度控制在3~4 mg/mL,而在治療環節則需將其控制在3~5 mg/mL之間[14]。
通常情況下,給予患者硫噴妥鈉時,如果使用較大劑量,能夠控制腦代謝情況,降低氧耗的同時還能加大機體腦部對于缺氧的實際耐受力。通過靜脈注射之后,藥物能夠迅速通過機體血腦屏障,實現對腦脊液整體壓力的控制。除此之外,如果藥物使用劑量、血藥濃度不足,患者顱腔內腦脊液的壓力值以及腦血流量值都會呈現出較高水平狀態,表明硫噴妥鈉實際血藥濃度和顱腔內腦脊液的壓力值以及腦血流量值之間呈現出負相關的關系[15]。
本次研究研究活動重點觀察巴比妥昏迷療法在重型顱腦創傷中的臨床療效及預后情況,82例重型顱腦創傷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而試驗組則接受巴比妥昏迷療法。在患者接受治療之前,兩組研究對象在顱腔內腦脊液的壓力值與腦血流量值方面的檢測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當兩組患者治療完成24 h后,其顱腔內腦脊液的壓力值分別是(9.5±2.3)mm Hg、(28.5±2.9)mm Hg;腦血流量值分別是(53.5±9.0)AU、(178.5±12.5)AU;當治療程序完成48 h后,兩組患者顱腔內腦脊液的壓力值分別是(11.9±1.6)mm Hg、(26.5±1.8)mm Hg;腦血流量值分別是(58.9±8.7)AU、(175.5±11.5)AU,表明兩組研究對象在顱腔內腦脊液的壓力、腦血流量等臨床指標方面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表明,巴比妥昏迷療法在重型顱腦創傷中的臨床療效及預后效果十分顯著,能夠控制患者顱腔內腦脊液的壓力和提升其腦灌注,并且還能夠改善患者腦缺血或者是腦缺氧癥狀,因此具有較高可行性,建議推廣。
[1]周曉成.探討標準大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重型顱腦創傷側裂區損傷的臨床效果[J].中國傷殘醫學,2014,17(17):62-63.
[2]楊華堂,蘇鈺清,王喜旺,等.半球顱骨骨瓣減壓術亞低溫輔助治療重型顱腦創傷臨床療效與預后觀察[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3,13(10):902-904.
[3]徐瑋,鄭嶸,王蜀江,等.大骨瓣開顱顳肌下減壓術輔助亞低溫治療重型顱腦創傷療效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1,18(22):3115-3116.
[4]周仲明,秦濤,李建峰,等.不同手術方法對重型顱腦創傷致雙側瞳孔散大的療效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22):1792-1794.
[5]譚勇明,鄧樹榮,梁濤,等.局部亞低溫治療重癥腦血管病和重型顱腦創傷的療效分析[J].廣西醫學,2014,28(12):1898-1899.
[6]張剛利,陳勝利,吉宏明,等.亞低溫與醒腦靜注射液治療急性重型顱腦創傷的療效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5(5):404-406.
[7]魏林節,董紅讓,葉東平,等.依達拉奉聯合紅景天治療高原重型顱腦創傷術后患者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3):87-88.
[8]梁恩和,洪健,陳荷紅,等.血管內降溫與體表降溫治療重型顱腦創傷患者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1,27(1):37-39.
[9]付艷,魏林節,馮國君,等.高原地區重型顱腦創傷手術救治療效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4,30(5):18-19.
[10]鄧其峻,周立新,駱秀梅,等.急性重型顱腦創傷的亞低溫治療及預示療效的相關因素[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2,4(8):841-843.
[11]周偉.高滲鹽水治療重型顱腦創傷合并休克患者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17-18.
[12]高華,許燕飛.巴比妥昏迷療法對重型顱腦創傷患者腦血流及顱內壓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0):110-111.
[13]霍利,呂利英.快速氣管切開術在顱腦創傷急救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3,22(22):167.
[14]張洪,柳建.重型顱腦創傷患者動脈血氣指標的監測及其意義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1,9(3):42-43.
[15]卓建欽,黃志勇.CRRT治療對顱腦創傷及腦出血繼發嚴重高鈉血癥患者預后的差異性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34):19-20.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Barbiturate Coma Therapy in Severe Head Trauma/
GAO Hu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1):026-029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barbiturate coma therapy in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severe head trauma. Method: 82 patients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trauma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3 to August 2014 during the period of accepted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41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underwent routine therapy,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barbiturate coma therapy, at the same time,two group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were contrasted and analyzed. Result: Two groups 24 hours and 48 hours after treatment gived the real-time monitoring, 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wo groups in the cavity of cerebrospinal fluid pressure and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other clinical indicators were dropped.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atients clinical index fell mor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clinical barbiturate coma therapy on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severe head trauma effect is significant, in addition to being able to control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cranial cavity, maximize the cerebral perfusion, at the same time also can improve the patients’ symptoms of cerebral ischemia or hypoxia,plays a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for the brain, thus it has the high feasibility and is worth promoting.
Barbiturate coma; Severe head trauma;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Prognosis
10.3969/j.issn.1674-4985.2015.11.009
2014-12-11) (本文編輯:周亞杰)
2013年寶安區科技計劃-社會公益(醫療衛生類)立項項目(2013287)
①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石巖人民醫院 廣東 深圳 518108
高華
First-author’s address:Shenzhen Baoan District Shiyan People’s Hospital,Shenzhen 518108,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