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彤
淺析節事旅游與當代北京旅游空間優化
趙建彤
節事旅游具有持續性、開放性、延展性等獨特優勢。在每年接待游客數以億計的北京,節事旅游可以在北京旅游及相關城市空間發展中發揮有益作用。本文以節事活動與其空間載體在不同層級的互動關系為線索,探討北京發展節事旅游對于相關城市空間的3方面價值,并對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初步思考。
節事;旅游;北京;城市空間

趙建彤(清華大學)
ZHAO Jianto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Received Date: September 26, 2015
節事①被視作一項“通過歡慶以積極的方式觸動生活的全球化產業”[1]。參與節慶活動和特殊事件已成為當前越來越多游客實現對目的地深入認知和體驗的途徑,節事旅游在綜合性大都市的旅游開發及營銷中愈加受到重視。
當代,旅游業正在成為推動北京城市發展的支柱產業和重要引擎,北京年接待游客總數已突破兩億人次②,但是北京大規模旅游活動中顯現出的城市空間問題卻日益突出。優勢旅游資源(尤其是歷史文化資源)布局集中、游客出行時段集中③,使得在旅游高峰時段,北京城市空間的多個方面均承受著巨大壓力。盡管同樣依托于城市空間中的具體場所,但節事旅游的組織不同于傳統大規模觀
光活動對于固定旅游資源的依賴,更加便于整體策劃和靈活調整。在很多結構性問題短期內無法解決的背景下,節事旅游能夠從一個側面使旅游活動的社會、經濟、時間等屬性與城市空間的多樣性相契合,可以在北京旅游及相關城市空間發展中發揮不同層級的有益作用。

圖1 / Figure 1北京節事旅游熱點與常態旅游熱點布局(以2013年北京舉辦的節事為例)作者根據北京旅游網旅游日歷、中國會展信息網相關信息統計繪制.
對于城市空間中既有旅游資源吸引力布局的優化調整,是發展節事旅游的突出顯性價值。近年來,北京的節事活動不斷發展,已形成了“民俗特色”(如“地壇廟會”“廠甸廟會”等)、“鄉村采摘”(如“大興西瓜節”“世界草莓大會”等)、“觀葉賞花”(如“香山紅葉節”“玉淵潭櫻花節”等)、“藝術時尚”(如“北京國際設計周”“北京迷笛音樂節”等)和“體育賽事”(如“中國網球公開賽”“北京國際馬拉松賽”等)等多個類型[2-3]。節事舉辦地遍布各個區縣,不僅涉及許多傳統熱點景區,而且涵蓋部分平時關注度不高的景區以及其他類型場所,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城市空間的旅游吸引力(圖1)。
然而,北京現有持續性節事中,主題重疊、缺少品牌、時段集中等問題依舊突出。以2013年為例,在北京全年舉辦的170余項大型節事活動中,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廟會、賞花和采摘等主題上,節事內容和組織形式重復率較高。同時,北京還缺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節事品牌,節事對于外國游客的吸引力不高,在旅游高峰時段能起到的分流作用也很有限。這與巴黎、紐約、倫敦、東京等世界城市的差距明顯④。同時,北京節事舉辦時間分布與全年接待游客數量的走勢并不同步,節事旅游與觀光旅游的彼此協調與相互促進尚需改進(圖2)。
盡管很多節事的產生并非直接針對游客或旅游業,但事實上卻不同程度地提升了部分城市空間對異地人群的吸引力,引發人們的空間移動和異地游憩活動。這與當代旅游活動的很多發展特征是對應的。例如,人們出行半徑的擴大、對游憩中參與性要求的提高、旅游行為的常態化、旅游與日常游憩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等。節事及其相關旅游活動客觀上在整個市域范圍內均衡并優化了北京的旅游資源布局,是北京旅游業及相關城市空間發展中可以更好加以利用的一個方面。
不難理解,以主題為先導的節事旅游具有一定的擴展和包容能力,其空間載體相應地具有開放性特征。在特定節事主題的統領下,北京的部分城市空間相互關聯、協同呈現,使得節事參與人群對城市的認知更為綜合和立體,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始于2009年、近年來漸趨成熟的“北京國際設計周”。該活動不局限于博物館、展覽館等傳統展示場所,而是積極借力于798藝術區、草場地藝術區、三里屯商業街等時尚街區的人氣,并努力結合北京城的優勢,走入了以大柵欄、鮮魚口為代表的眾多歷史街區,以及部分高校校園、住區,乃至商場、酒店等商業建筑。相比于傳統的音樂節、電影節、“博物館日”等形式,“北京國際設計周”擺脫了對于既有建筑和空間功能類型的束縛,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梳理并整合了部分城市空間,呈現出一幅生動的城市創意地圖,也形成了北京旅游黃金季中一次獨特的城市文化觀光之旅(圖3、圖4)。

圖2 / Figure 22013年北京主要節事活動時間分布與全市接待游客人次走勢分析作者根據北京旅游網旅游日歷、中國會展信息網相關信息統計繪制.

圖3 / Figure 32014年“北京國際設計周”主要活動舉辦地作者根據2014年“北京國際設計周”網站信息繪制.
目前,北京具有一定認知度和持續性的節事多數仍是將主要活動置于單一的景區或場所。這在很大程度取決于不同節事的主題和組織形式,但客觀上勢必會導致城市空間旅游吸引力的進一步失衡,不僅不利于弱勢景區的發展,而且使得優勢景區在高峰時段的空間品質也難以維系。每年擁擠不堪、環境屢遭破壞的“香山紅葉節”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相比之下,紅螺寺、百花山、司馬臺等很多其他“賞紅”資源則鮮有游客問津。節事旅游的有效組織可以促進北京城市空間共性與特色的發掘,整合既有的或激活潛在的旅游資源,并推動相關部門合作,以創新節事旅游產品、提高旅游愉悅品質,為城市發展新常態下的空間更新和可持續旅游建設拓寬思路。
在旅游管理相關研究中,節事旅游按照規模、影響范圍、舉辦時間等因素可被劃分為4個層級:地方性節事(local FSE)、局域性節事(regional FSE)、標志性節事(hallmark FSE)和大事件(mega-events)[4]。其中,標志性節事和大事件不僅對城市空間影響范圍廣泛,其旅游吸引力更可以在時間維度上形成周期性或持續性的延展。這無疑是未來搭建北京節事旅游總體構架的核心(圖5)。
在當代北京,一部分大型周期性節事逐年進步,如前文提到的“香山紅葉節”“北京國際設計周”,又如“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馬拉松賽”“中國網球公開賽”等,很多已具有一定時間積淀,并形成較為可觀的規模和影響力。盡管還存在國際知名度不足、高峰時段品質受限、“觀看多、參與少”等問題,但從每年組織工作進步和參與人數遞增來看,這些活動有潛力而且正在向城市標志性節事邁進。

圖4 / Figure 42014年“北京國際設計周”空間意象作者自繪.
另一方面,非常態大事件及其延伸旅游活動在北京節事旅游中尚有待創新和突破。從事件本身及其后續影響力來看,2008年北京奧運會無疑是對于當代北京城市空間及旅游活動產生深遠觸動的一項大事件。在過去數年間,2008年奧運會的申辦、組織、場館建設與賽后利用以及空氣質量、交通擁堵等相關城市問題都受到了全世界的熱切關注。賽后,北京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數和旅游收入屢創新高,奧林匹克公園成為北京城又一旅游熱點。然而應當看到,“奧運會舉辦城市”并不等同于“奧運城市”。奧運城市的塑造應立足于奧運文化的整體保護和傳承。在目前的旅游活動中,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對于大多數游客仍只是留影紀念的背景,甚至鮮有游客進入“鳥巢”內部參觀;高校校園中的數個場館已褪去奧運光環;“奧運車道”、馬拉松比賽藍色線路等城市中的“奧運標識”也正在消失。作為奧運文化延展的重要途徑,北京的奧運主題旅游不應止步于少數核心場館的靜態展示,需要從奧運遺產的整體串聯、參與型旅游產品創新等方面多想辦法。
從節事影響力的時空延展來看,周期標志性節事旅游和大事件后續旅游的組織,不僅關乎城市空間吸引力的提升,而且對于城市旅游文化的構建以及旅游生命力的持續更加意義重大。東西德合并后“柏林墻”的整體保護對于柏林旅游的提升,“戛納電影節”使法國這座小城廣為人知,這些都是北京節事旅游發展的有益啟示。
當代,以人群的空間移動和異地游憩暫居為標志的旅游活動已成為一種全球化熱潮。隨著人們出行范圍的擴大和頻次的增加,過往異地旅游與本地游憩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節事旅游的興起和發展。同時,節事具有持續性、開放性和延展性等特征,相關旅游活動不僅可以通過體驗和參與加深游客對目的地的認知,幫助游客提升愉悅品質,還可以優化及整合既有的乃至催生潛在的旅游資源,為城市旅游業的發展和城市空間吸引力的提升開辟路徑。
在旅游資源布局失衡、游客出游時段集中的北京,節事旅游在豐富游客活動、促進旅游業發展中正發揮著積極作用,其對于北京各層級城市空間的有益價值已初步顯現。我們看到,2014年APEC會議落幕后,以雁棲湖為中心的多條主題旅游線路迅速推出⑤。2015年7月,北京與張家口贏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可以說,北京節事旅游發展新階段的戰略格局正逐步清晰,這對于正致力于提升國際旅游競爭力的北京意義深遠⑥。節事旅游與城市空間的多方位互動影響需要予以持續關注并深入研究。

圖5 / Figure 5節事旅游的組織層級、時空價值和北京節事旅游的理想構架作者自繪,節事旅游的組織層級部分參考Getz D. Event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 [M]. 2nd ed. New York: Cognizant, 2005.
注釋
Notes
① 節事(FSE)是指節日(festival)與特殊事件(special event)的組合。參見:戴光全, 保繼剛.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內容、方法與啟發(上, 下)[J]. 旅游學刊, 2003, 18(5): 26-34; 18(6): 111-119。
② 2014年,北京接待游客數量達到空前的2.61億人次。信息來源:北京市旅游發展委員會. 2014年北京旅游業概況[EB/OL]. (2015-01-27) [2015-08-01]. http://www.bjta.gov.cn/xxgk/tjxx/372299.htm。
③ 目前北京的旅游活動中,游客出行時段集中,主要受全國統一的休假制度和氣候條件的影響。
④ 例如,巴黎的“巴黎時裝周”“法國網球公開賽”、紐約的“紐約馬拉松大賽”“洛克菲勒中心元旦慶典”、倫敦的“足總杯決賽”、東京的“東京國際電影節”“花見”等,都是具有很高國際知名度的重要節事,已成為這些城市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⑤ 2014年11月,北京推出了6條以“APEC會議”為主題的旅游線路。2015年元旦,雁棲湖核心島正式對游客開放。信息來源:趙語涵, 溫來生. 雁棲湖核心島明起開放游覽[N]. 京郊日報, 2014-12-31(01)。
⑥ 近年來北京市場空前繁榮,但入境游客數量卻逐年減少。2011年,北京接待入境游客為歷史最高的520萬人次;到2014年,這一數字已滑落至427.5萬,與2007年左右的數量相當。提升國際競爭力、大力發展入境游市場是目前北京旅游業發展的重要任務。信息來源:歷新建, 萬文平, 張芳芳, 等. 2011年北京旅游市場發展分析[C]//北京旅游發展研究基地. 北京旅游發展研究報告2012.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3: 10-27;北京市旅游發展委員會. 2014年北京旅游業概況[EB/OL]. (2015-01-27) [2015-08-01]. http://www.bjta.gov.cn/xxgk/ tjxx/372299.htm。
[1] International Festivals and Events Association (IFEA). About IFEA: vision and mission [EB/OL]. (2015-01-01) [2015-08-02]. http://www.ifea.com/p/about.
[2] 魯勇. 北京旅游發展報告2012[M]. 北京: 社會科學
文獻出版社, 2012: 76-85.
LU Y. Annual Report on Beijing’s Tourism Development (2012) [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12: 76-85.
[3] 趙建彤. 旅游空間北京城[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
社, 2015: 135.
Zhao J. Tourist Spaces in Beijing [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5: 135.
[4] Getz D. Event tourism: definition, evolution, and research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29(3): 403-428.
SYNOPSIS
FSE (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 is seen as“a globally united industry that touches lives in a positive way through celebration”. More tourists are finding pleasure in participating and experiencing festivals/special-events in their destination cities, according to which,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of FSE tourism is increasingly concerned in metropolitan tourism.
Today, tourism is becoming a pillar industry of Beijing. Tourists that the city received yearly has exceeded 200 million. However, issues of urban spaces appear in mass tourism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which the imbalance of attractiondistribution and travel-time structure are very obvious and cannot be solved in the short term. Thus various aspects of the urban spaces in Beijing are under tremendous pressure in the tourist peak time. FSE tourism, from one side, coul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Beijing’s tourism and its relevant urban spaces.
First, FSE tourism highlights its dominant value in the adjustment for attraction-distribution in the city. In recent years, types of FSE activities in Beijing keep growing, which has objectively enlarged the scope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Beijing and the related urban spaces. FSE tourism could show higher valu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spaces in Beijing, although it is still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lacking hallmark FSE, imbalance of FSE’s time structure, and etc.
Second, FSE tourism could promote tourism resources integr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FSE and its spacial carriers have the feature of openness. Leading by specific themes, different types of urban spaces in Beijing could be connected and represented together. For example, “Beijing Design Week” has built an urban-link among traditional museums, art districts, commercial streets, hutongs and some other urban spaces.
Third, FSE tourism may expand the dimensions of the city’s tourism, especially the hallmark FSE and the mega-events, which will construct the core of Beijing’s future FSE framework. At Present, Some periodic FSE in Beijing are making progress towards city’s name cards year by year, such as 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Beijing Marathon and China Open.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ubsequent tourism products of occasional megaevents in Beijing could not match their sources. For example, Olympic tourism in Beijing is only staying at a kind of static exhibition after the exceptional game in 2008, which still needs indepth researches and extensive innovations.
Tourism has become a global lifestyle at present. We are losing the clear boundaries between long-distance tourism and local recreation, and FSE tourism is stepping into its golden era of developm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uity, openness and ductility, FSE tourism could illuminate new paths to improve Beijing’s urban attraction and tourist spaces.
An Analysis on FSE Tourism and the Spatial Improvement of Tourism in Contemporary Beijing
ZHAO Jiantong
The number of tourists that Beijing received yearly has exceeded 200 million. Issues of urban spaces that appear in mass tourism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FSE (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 tourism, from one side, coul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Beijing’s tourism and the relevant urban spaces for its unique capacities of persisting, opening and expanding. Alo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SE and its spatial carriers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three aspects of urban spatial value and the outstanding issues of FS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Beijing city will be discussed.
FSE; Tourism; Beijing; Urban spaces
2015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