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理事長 劉光和
增強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進基金會依法治理
?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理事長 劉光和

3月31日,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2014年度工作總結暨表彰會議在京舉行。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理事長劉光和、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繆力、副理事長朱朝英、劉福清、凌紅江、焦國翔、陳軍及所屬的一百余名各基金會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劉光和理事長在會議上對如何依法治理推進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發展進行了詳細闡述。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了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重大任務,是指導各項工作的行動綱領。在共同審議基金會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的同時,我著重圍繞基金會如何搞好依法治理工作提幾點貫徹意見。
基金會要適應建設法治國家的新形勢,就必須要融入依法治國的各項法律政策措施中,融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
(一)基金會必須按照法律、法規以及基金會章程開展活動。《決定》指出:要發揮社會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要“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事務、維護公共利益、救助困難群眾、幫教特殊人群、預防違法犯罪”。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執行,認真做好公益慈善事業。
基金會章程規定的宗旨是:以民為本,關注民生,扶危濟困、共享和諧,服務社會福利事業。圍繞基金會宗旨,章程列舉了公益活動的業務范圍。基金會的章程是基金會理事會制定、通過的,是經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后,報登記管理機關核準的。所以,章程既是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監督社會組織開展活動的依據,也是社會監督基金會開展活動的依據。基金會開展活動必須以相關法律法規和章程為依據,必須理清公益與市場的邊界,不能超出章程規定的宗旨和業務范圍,特別是不準資助以營利為目的開展的活動。

(二)基金會必須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搞好自身建設。社會組織的章程屬于社會規范的內容,對其效力所及的組織和成員個人具有重要的規范、指引和約束作用,是治理社會公共事務的重要依據。基金會要搞好自身建設必須以有關法律法規和章程為依據,建立健全基金會的組織制度、會議制度、財產管理和使用制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制度等,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實行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制約機制。
(三)基金會必須依靠法治處理好與各類社會主體的法律關系。首先,基金會必須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以下簡稱《捐贈法》)的規定,處理好捐贈主體與受贈主體的法律關系,既要動員廣大社會力量熱心捐贈,又不能實行攤派;既要暢通捐贈渠道,又要保證接受捐贈款物合法。使用捐贈款物必須尊重捐贈人的意愿,嚴禁以接受捐贈為名搞體外循環,脫離基金會和社會的監督,更不準利用公募平臺謀取個人私利。其次,要依據《捐贈法》《基金會管理條例》規定,處理好基金會 資助主體與受助主體的法律關系,實施公益項目的跟蹤監督,切實保障受益人的切身利益。第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規定,與合作方簽訂好捐贈協議,明確權利義務以及法律責任,保障公益項目的順利實施。
(四)基金會必須依靠法治接受法治社會嚴密的監督。基金會作為社會組織,要自覺接受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的行政監督,司法部門的監督,社會輿論的監督等。基金會接受監督的主要渠道是信息公開透明,真正把基金會條例和民政部有關規章落到實處。《決定》中明確提出加強誠信建設,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使遵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基金會作為公益慈善主體,更加應當講誠信,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自己的名譽。這是基金會生存發展的生命線。
《決定》明確指出,要提高黨員干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雖然這是對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要求,但是,基金會要自覺適應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新形勢,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
基金會要深化改革、激發活力就必須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同樣,基金會要規范管理、規避風險也必須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因為,只有準確地運用法治思維才能自覺地信法、遵法、守法和用法,在法治的基礎上統一思想認識,提高依法決策的準確性和工作效率。只有善于運用法治方式處理相關事務,才能夠正確地行使權利,不超越范圍;嚴格地履行義務,避免不作為。從基金會目前的工作現狀來看,需要在完善以下制度上下功夫:
第一,簽訂捐贈合同必須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西方有句諺語:“財富的一半來自合同”。國家制定了合同法,嚴格規范了合同訂立、履行、終止以及爭議處理等規定。基金會相當一部分工作是通過合同(協議)來實施的,如接受捐贈要與捐贈人簽訂捐贈協議,資助受益人要與受助人簽訂資助協議,與合作方共同實施公益項目要簽訂合作協議等。據不完全統計,基金會一年訂立的合同約有上百份,2014年形成訴訟的合同糾紛有3起。合同糾紛不僅會帶來直接的經濟損失和不守信用的消極影響,而且,為解決合同糾紛還得花費相當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第二,建立勞動合同管理需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國家于2008年1月開始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是整個勞動關系的核心。在國務院制定的實施條例中,基金會被明確規定為屬于勞動合同法規定的用人單位。基金會工作有其特殊性,專項基金管理用工很難把握,這些都需要我們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在現有制度上加以落實和完善。
第三,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的運作模式,也需要我們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進行思考。這些年我們走的是一條依靠社會力量辦會的路子。如何落實法人治理結構的權威,加大自主研發的力度,如何寬嚴相濟,如何共同把控風險,如何建立健全進入和退出機制等等,都需要從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以及分支機構的法律地位入手,區別情況,分類指導,充分協商,穩妥處理。
基金會要自覺地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就必須增強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搞好依法治理。
(一)進一步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基金會黨組織要在法人治理的實踐中,充分發揮依法辦事、廉潔辦會、法制宣傳和思想引導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基金會的每個黨員應當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自覺遵守黨內法規,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成為遵紀守法的模范,廉潔從善的模范。同時,還應當發揚黨的光榮傳統,開展積極、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宣傳黨和國家 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帶動其他同志熱情地參加基金會的依法治理工作。
(二)認真學法普法,樹立法治意識。基金會要建立健全學法普法制度,通過學法培訓使工作人員熟練掌握并善于運用合同法、捐贈法、基金會條例以及民政部規章等與自己本職工作相關聯的法律法規,開展以案釋法活動,養成運用法治意識和法治方式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全面加強依法治會的能力建設,把抽象的法治思維轉化成具體的法治行為,把基金會的各項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
(三)進一步依據基金會章程完善各項規章制度,開展專項的依法治理活動。當前,要繼續做好基金會章程修訂工作,依據章程進一步完善基金會的組織制度、決策表決制度、會議制度、財產管理和使用制度、勞動用工制度、合同審查制度、風險防控制度等。同時,要依據國家法律、法規、民政部規章,以及我們基金會靠大家智慧,集思廣益建立起來的各項制度,依法解決我們工作中遇到的難題,進行專項治理。通過不懈的努力,真正把基金會的各項工作納入依法治理的軌道,實現籌集善款合法,資金審批合規,項目執行安全,資助對象受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