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強 王孔明 張茂帆 王伯銘 李天一 楊文銳
懸掛式單軌列車乘客區間緊急疏散方案研究
張 強 王孔明 張茂帆 王伯銘 李天一 楊文銳
介紹懸掛式單軌交通系統的特點,并結合國外懸掛式單軌交通系統成功運行的經驗,對懸掛式單軌交通系統的救援疏散方法進行分析。對幾種主要的疏散方式進行疏散時間的計算分析,最后提出了懸掛式單軌交通系統的區間緊急疏散方案。
懸掛式單軌交通系統;列車;緊急疏散;疏散時間
懸掛式單軌交通系統,通過車輛懸吊在軌道梁下方實現安全、平穩行駛。懸掛式單軌交通將地面交通移至空中,充分利用了城市空間,節省了寶貴的地面道路交通資源,另外,還具有安全可靠、運行噪聲低、投資低、可移植性強、工期短等優點。自1901年德國烏帕塔爾市建成世界上首條線至今,已在德國、日本得到了成熟的應用。國內越來越多的城市也對該系統表現出廣泛興趣,已有上海、合肥、石家莊、濟南、武漢、青島、蘇州、洛陽、貴陽、溫州、沈陽、天津、鄭州等城市對懸掛式單軌交通進行了前期研究或正進行可行性論證。這些城市對該系統如何組織有效的乘客區間緊急疏散提出較多疑問,因此,研究區間乘客疏散問題顯得越來越迫切。
與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構成類似,懸掛式單軌交通系統主要由車輛、供電、信號、通信、自動售檢票系統(AFC)、火災自動報警系統(FAS)、環境及設備監控系統(BAS)、車站、區間結構(橋梁)、車輛基地等構成。與一般的城市軌道交通相比,懸掛式單軌交通的特殊性,主要反映在車輛懸吊于軌道梁下方,車輛離地高度約5 m,在特殊路段,車凈空高度可以達到10 m左右(圖1)。

圖1 懸掛式單軌交通懸吊示意圖 (單位:m)
懸掛式單軌交通這種獨特的交通系統最初起源于德國,當前世界上懸掛式單軌系統運用比較成熟的國家主要是日本和德國。日本共建成3條線,總長約22.11 km;德國建成3條線路,總長約19.85 km。
懸掛式單軌交通的系統構成特點,決定了無法利用軌道梁進行快速疏散,也無條件鋪設疏散平臺;另外,列車懸空離地高度約5 m,也不便于乘客直接快速由車內直接疏散到地面。這就造成該系統的區間緊急疏散較地鐵、輕軌等其他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困難和復雜得多。
按照傳統軌道車輛的普遍特點來分析,懸掛式單軌交通系統車輛可能會出現因為車輛故障或者是線路故障而無法前進的情況,結合日本、德國等懸掛式單軌交通系統的疏散方案分析,主要有列車自救疏散、救援列車救援疏散、地面救援疏散等3類區間緊急疏散方式[1]。
2.1 列車自救疏散法
2.1.1 列車自身動力運行到鄰近車站進行緊急疏散
當隨車司機發現車輛故障或者是收到災情通知時,當列車可以繼續運行的時候,盡快將列車行駛至最近的車站,指揮并引導車上乘客盡快離開車輛,疏散到車站;當列車失去動力時,盡可能利用線路的坡度,將列車滑行至鄰近車站,疏散乘客[2]。從日本和德國的現有線路來看,站間距一般在600~800 m之間,故障列車行駛至最近車站的時間一般在1~2 min。這種疏散方法適用于車輛沒有發生嚴重的故障,可以繼續行駛或者是滑行,并且繼續行駛不會加重事故。
2.1.2 逃生筒疏散
在列車司機室地板面留有1個逃生窗,平時逃生窗關閉,當車輛發生事故需要疏散乘客時,司機將地板面上的逃生窗打開,將平時存放在司機室內部的逃生筒放下,乘客通過逃生筒依次下降至地面(圖2)。逃生筒由軟繩和布料編織而成,平時可以收納于司機室地板下方,發生事故時,可以由司機展開,同時地面救援人員協同調整逃生筒位置和傾斜角度,協助乘客逃生。

圖2 逃生筒救援示意圖
2.2 其他列車救援疏散
2.2.1 縱向法
(1)救援列車或工程車牽引故障車至鄰近車站。當列車在區間發生故障,并且不能自主行駛時,可以出動鄰近的列車或工程車通過車鉤與故障列車聯掛(圖3),將事故列車牽引至最近的車站,盡快疏散乘客。工程車一般采用內燃驅動或蓄電池供電,以此避免出現線路斷電時,救援車無法完成救援。

圖3 工程車/救援列車牽引故障車
(2)乘客通過端門疏散至同車道救援列車。當列車在區間發生故障,并且完全不能前進時,同一線路上的救援車從故障列車前部或者是尾部接近故障列車,在前后車司機的協同下,救援列車停在合適的位置。前后車司機通過旗語或者是信號燈交流信息,當救援列車停在合適位置時,前后車司機打開司機室前側的逃生門,并將車上帶有保護欄桿的渡板向外伸出,形成逃生通道。乘客在司機的指揮下,通過逃生通道疏散至救援列車內,然后救援列車行駛至最近車站,引導乘客疏散。構建逃生通道用的渡板平時放在司機室內,此種方法適用于單線線路。圖4為救援過程的示意圖,圖中箭頭為乘客疏散方向。

圖4 縱向救援法
2.2.2 橫向法
在復線區間的線路上,當車輛出現故障不能夠繼續前進時,平行線路上的救援列車將車站上備用的橫向渡板帶至事故現場,救援列車停在故障列車一側。并將列車之間的側門位置打開一定的寬度,把渡板伸出車廂側門,構成帶扶手的救援通道,乘務人員指揮乘客通過救援通道疏散到救援列車。這種救援方式適合復線的線路。救援過程的示意圖如圖5所示,圖中箭頭為乘客的疏散方向。
2.3 地面救援
在車輛段配備救援用汽車(圖6)或利用社會消防部門配置的消防云梯等設備,當懸掛式單軌車輛出現故障停留在車站之間,乘客不能疏散時,并且停車地點下方有公路,救援汽車可以行駛至事故地點,將乘客疏散至地面。1個車輛段可以配置若干輛救援用汽車或者在發生事故時請求消防部門的支援,由此加快乘客的疏散過程,縮短疏散時間。

圖5 橫向救援法

圖6 救援用汽車
疏散時間和采用的疏散方式直接相關。疏散總的時間一般由以下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等待救援時間或運行時間,即乘客等待救援時間或列車運行到鄰近站疏散的運行時間,這是間接耗時;另一部分是乘客的直接疏散耗時。
以日本千葉懸掛式單軌交通車輛為分析對象,對比分析幾種不同的疏散方法所用的疏散時間的差異。圖7為車輛的平面圖。車體縱向長度為A,側門寬度為B,車體寬度為C,端門寬度為D。端門位于司機室前部,每1輛車每側有2個側門,司機室內地板面右側設有1個逃生窗口。

圖7 懸掛式單軌列車平面圖
按照文獻[3~4]綜述,乘客通過車門疏散時會發生堵塞,通過出口的流量為:

公式(1)、(2)中:v0是人員的平均行走速度,m/s;s0是人員密度,人/m2;w0是逃生出口的有效寬度,m。
2輛車輛編組的定員W為156人,車輛面積S=A ? C,此處A和C取值分別為14.8 m與2.38 m;由此得到車內人員密度為:

根據Predtechenskii和Milinskii的研究[5],緊急情況下,人的行走速度為:

將s0數值帶入公式(3)中,得到人員疏散速度v0為0.567 m/s。
按照文獻[6]的論述,一般情況下,門單側的邊界寬度為0.1m。逃生出口的實際有效寬度w0由門寬減去門兩側的邊界寬度。不同救援逃生方式逃生時間的區別就在于出口的數量和每個出口的寬度。
3.1 列車自身動力運行到鄰近站疏散時間計算
懸掛式單軌交通系統一般站間距約600~800 m,平均運行速度約25 km/h,當列車發生故障時,自身動力能夠運行到鄰近站,一般需耗時2 min左右。
當列車??苦徑?,全列車靠站臺一側4個側門全部打開,乘客直接向站臺疏散,側門寬度B約1.3 m,根據公式(1)、(2),可以計算直接疏散時間約28 s。
因此,列車通過自身動力運行到鄰近站進行疏散總的時間:2 min+28 s=148 s。
3.2 列車逃生筒疏散計算
首先需要列車員打開相關設備并下到地面組織有序疏散,一般耗時約2 min。需考慮單個乘客排隊滑到地面后,后續乘客才能通過逃生筒滑行,以確保乘客安全,按車輛離地垂直高度約5 m,參照自動扶梯的規定,逃生筒傾斜角30°,乘客滑行速度0.9 m/s,則千葉線2輛編組全列車定員156人全部疏散耗時為:156×5/sin30°/0.9=1 733 s。
因此,列車逃生筒疏散總耗時:2 min+1 733 s=1 853 s。
3.3 端門疏散時間計算
懸掛式單軌交通系統一般最小行車間隔約3 min,平峰時段行車間隔一般約6 min。故障車自身動力無法支持繼續運行,等待鄰近列車救援的等待時間幾乎與行車間隔相當。
故障列車上的乘客通過列車司機室前部的端門逃生到同一線路上的救援列車。參照日本千葉線單軌列車的參數,端門的寬度為D為0.67 m,由此得到w0=0.47 m,將w0、s0、v0帶入公式(1)和(2)中,得到2輛編組的列車通過端門疏散的時間約為265 s。
因此,高峰時段,端門疏散總耗時為3 min+265 s=445 s;平峰時段,端門疏散總耗時為6 min+265 s=625 s。
3.4 側門疏散時間計算
故障車等待鄰近列車出動救援的等待時間與端門逃生等待時間相當。
在復線線路,乘客通過故障列車和救援列車側門之間的逃生通道,疏散至救援列車。在實際的使用情況中,通過側門進行救援時,側門并不能夠完全打開,側門打開的寬度與救援用跨板的寬度一致,此處取逃生跨板的寬度為0.8 m。由此得到,逃生出口的有效寬度為w0=0.6 m,將w0、s0、v0帶入公式(1)和(2)中,得到2輛編組的列車通過側門逃生時間208 s。若采用2個側門同時逃生,則逃生時間會減少一半,即104 s。
因此,1個側門疏散總耗時:
高峰時段為3 min+208 s=388 s;平峰時段6 min+208=568 s。
2個側門疏散總耗時:
高峰時段為3 min+104 s=284 s;平峰時段6 min+104=464 s。
3.5 地面救援疏散時間計算
根據社會消防力量配置原則,出動云梯、消防車等趕到現場一般約5 min。
云梯單次可承載5人,以1.5 m/s的速度運至地面,考慮列車離地高度約5 m,則2輛編組列車總定員156人完成到地面疏散直接耗時為156/5×5×2/1.5=208 s。
因此,地面救援疏散總耗時為5 min+208 s=508 s。
不同條件下的疏散總耗時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疏散方式總耗時比較
通過表1可知:
(1)在各種疏散方式總耗時的比較中,列車自身動力運行到鄰近站總耗時最小,疏散最方便快捷。
(2)在各種疏散方式的直接疏散耗時中,站臺疏散耗時最小,其次是2個側門疏散。
(3)逃生筒疏散方式耗時最多,疏散效果最差。但相對于救援列車或社會救援,等待救援時間要短些,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疏散壓力。
(4)各種疏散方式的等待時間均不低于2 min,對于火災等極端情況下,乘客安全保障壓力較大。
通過前面對各種疏散方式總耗時的比較分析,提出適用的區間緊急疏散方案如下。
(1)區間緊急疏散體系由列車自救疏散、其他列車救援進行緊急疏散、地面救援疏散3類疏散方法有機組成,相互配合補充。為達到完善的疏散方案,列車應配置端門及渡板、側門渡板、逃生筒等,并應具有較強的故障運行能力和較高的耐火性能。
(2)提高列車的耐火性能和故障運行能力,優先滿足自身動力運行到鄰近車站疏散的要求。
(3)在自身動力無法滿足運行到鄰近車站的情況下,在離地高度適中,且便于人員疏散到地面時,優先啟動逃生筒逃生,同時出動鄰近列車進行救援。
(4)在自身動力無法滿足運行到鄰近車站的情況下,在離地高度適中,但不便于人員直接通過逃生筒疏散到地面時,應呼叫社會地面救援疏散,同時出動鄰近列車進行救援。
(5)在自身動力無法滿足運行到鄰近車站的情況下,在離地高度較高,且不便于人員疏散到地面時,應等待其他列車救援疏散。
本文針對懸掛式單軌交通系統的特點,分析計算了各種常用疏散方式的疏散時間,并提出了初步的疏散方案。下一步應結合具體工程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并對提高列車的耐火性能進行深入研究,以確保車載乘客等待疏散過程中的安全。
[1] 師維,方從明,楊文學. 跨座式單軌交通乘客區間疏散救援方法[J]. 都市快軌交通,2008,21(1):28-30.
[2] 仲建華. 重慶市軌道交通較~新線跨座式單軌車安全措施與救援方法對策研究[C]//城市軌道交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7:290-294.
[3] 陳智明,霍然,王浩波,等. 某教學樓火災中人員安全疏散時間的預測[J]. 火災科學,2003,1(1):40-45.
[4] 謝灼利,張建文,魏麗軍,等.地鐵車站站臺火災中人員的安全疏散[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4,14(7):21-25.
[5] V M Predtechenskii,A I Milinskii. Planning for Foot Traffic Flow in Buildings[M]. New Delhi:Amerind Publishing,1978.
[6] 李伏京,方衛寧,胡清梅,等.地鐵車輛安全疏散性能的仿真研究[J]. 系統仿真學報,2006,18(4):852-855.
責任編輯 冒一平
Study on Passenger Emergency Evacuation Plan for Suspended Monorail Train in Section
Zhang Qiang, Wang Kongming, Zhang Maofan, et al.
The paper makes introduction on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ded monorail. With the successful operation experience of suspended monorail system abroad, rescue and evacuation methods for suspended monorail system are analyzed. Th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n evacuation time for several major evacuations are conducted. In final part it puts forward the evacuation plans for emergency evacuation in section for suspended monorail.
suspended monorail, train, emergency evacuation, evacuation time
U232∶U298
2015-06-10
張 強: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工程師,四川成都 6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