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滿豐(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北京100045)
?
基于尼泊爾地震的網絡輿情分析*
崔滿豐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北京100045)
摘 要北京時間2015年4月25日14時11分,在尼泊爾(28.2°N,84.7°E)發生8.1級地震,震源深度20km。該地震的發生及后續進展,引起了網民和媒體的高度關注。本文從國內不同區域的網民關注地震熱點事件的不同程度,以及網民對地震的觀點和態度,分析在尼泊爾地震中,中國網民的情感發展變化和輿論走向。
關鍵詞尼泊爾地震;網絡輿情;熱點事件
2015年4月25日,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尼泊爾(28.2°N,84.7°E)發生8.1級地震,震源深度20km。該地震造成超過8 000人死亡。地震發生時,印度、孟加拉國、中國西藏等地均有震感。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地球物理學家蘭迪·鮑德溫說,此次地震為逆沖地震,屬于淺源地震,加之當地建筑物抗震性能較差,因而損失嚴重。他還表示,尼泊爾地震發生在地震活躍區域,這里位于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交界區,印度板塊俯沖到歐亞板塊下,形成了一條斷裂帶[1]。
地震后,網絡輿論的關注焦點集中到了尼泊爾境內。由于地震范圍內還有很多中國游客、中國登山者等,尼泊爾救援工作牽動著我國的政府和社會,因此引發了國內網民的高度關注和熱議。議論關注的地震熱點事件主要集中在:中國航空公司接游客回國、中國國際救援、世界文化遺產損壞、珠峰雪崩登山者遇難、地震對地質構造的影響、國航機票漲價風波、專家在地震前的預測、地震“游客”拍照惹眾怒等。截至5月6日14時,關于尼泊爾地震共有相關微博信息數量達38萬余條。
2.1 網絡輿情走勢
尼泊爾地震發生后,網民輿論信息傳播量迅速增長,呈現出“幾”字形的曲線圖,如圖1所示。圖中可以清晰地展現出地震發生后網絡輿情數量爆發幾乎呈一字型上升,充分顯示了網民對此次地震的關注程度是非常高的。尼泊爾地震發生后第二天,網絡輿情傳播量達到了高峰,隨后轉入下降趨勢;地震發生一周以后,網絡輿情態勢下降并趨于平緩。
2.2 網民關注事件
此次尼泊爾地震,引起了國內網民的高度關注。在震后的一段時間里,網民在不同時間段先后對某幾類事件進行了集中的關注:4月25日至5月5日,網民持續關注地震傷亡情況。6日,傷亡情況關注度下降。4月26日至4月30日,網民關注中國國際救援、地震救援情況。5月5日至6日,網民關注地震捐款情況。4月25日至5月6日期間,網民關注地震引發的熱點事件,如圖2所示。

圖1 尼泊爾地震的網絡輿情走勢

圖2 尼泊爾地震后網民關注事件
從尼泊爾地震發生后網絡輿情信息量傳播的時間上來看,主要在當月26日達到峰值,并且輿論主要圍繞一些地震事件,如地震傷亡播報、地震救援和地震專家預測等展開傳播。
網絡輿情中,地震熱點事件的關注度排行靠前的依次是:中國接滯留旅客回國;中國組織地震國際救援;世界文化遺產建筑損壞和珠峰雪崩致登山者遇難。從圖3中可以看出,中國接滯留旅客回國排在了首位。該事件中,超過六成的網民表達了民族自豪感。網民“木么么”說自己終于理解了“祖國在你身后”這句話;“Happy小阿吉”突然感覺“祖國強大,好自豪”;“shan妞shan妞”感受到“每一次救援都是國家愛護我們的體現”;“淡淡咖啡清香”則重復了一句廣被轉發的話:“雖然中國護照不能帶我們去很多地方,但在關鍵時刻,祖國能帶我們回家!”在遇到突發的地震自然災害時,中國能夠體現出大國的綜合實力,及時啟動地震應急響應,援救處在危難之中的本國公民。據中青輿情監測室抽樣調查了4月26日0時至27 日18時的2 000條網民觀點,統計顯示,63.5%網民直接為我國撤離滯留公民行動的“大國風范”點贊。

圖3 地震后相關熱點事件網民關注度排行
其次是中國組織地震國際救援,近兩成網民關注地震救援成果,是否成功援救了地震災民;65%的網民對中國國際救援表示贊賞,地震災害面前施行人道主義精神,救援地震難民充分體現了大國的形象風范。曾參與汶川地震、印度洋海嘯、海地地震等數十次國內外重大災害救援的中國國際救援隊,目前是全球第12支、亞洲第2支獲得國際重型救援隊資格的救援隊,此次尼泊爾救援行動是中國國際救援隊第10次赴境外實施國際人道主義救援。95%的網民對世界文化遺產的損壞表示惋惜。珠峰雪崩登山者遇難事件中,超三成網民關注遇難者人數和遇難者身份。25%的網民為地震災區祈福,還有三成的網民關注地震對珠峰和西藏人民帶來的影響。
地震對地質構造影響、機票漲價風波、地震是否可預測和地震“游客”拍照等事件相對前面的要顯得關注度略低一些,并且一些熱點關注的事件也是地震輿情中常見的輿情事件[2]。
據統計,地震相關熱點事件中的正面事件包括:中國接滯留旅客回國、中國組織國際救援。負面事件包括:地震“游客”拍照、國航漲價風波、專家預測尼泊爾地震。中性事件包括:世界文化遺產建筑破壞、珠峰登山者遇難、地震對地質構造影響。網絡地震熱點事件中,網絡輿情中正能量的傳播依然是主旋律,傳遞了給災區抗震救災的信心和祈福。
在尼泊爾地震中,網絡輿情信息傳播量主要集中在北京、廣東和上海等中東部城市及沿海城市(圖4)。其中,北京地區地震網絡輿情信息傳播量最多,中西部城市相對網絡輿情信息傳播量較少。另外,地震高發區的四川網絡輿情信息傳播量僅次于北京、上海和廣東,對此地震有大量的網民關注。由此可見,在沿海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和政治文化中心首都,網絡輿情信息的傳播量大;在中西部人口稀疏的地方,網絡輿情信息傳播量較低。

圖4 尼泊爾地震后中國網絡輿情傳播區域
此次尼泊爾地震,網絡輿情傳播發展呈現出以下新特點:
(1)輿情熱點話題衍生速度快,自凈能力強。尼泊爾地震后第二天就在網絡中出現了一系列針對此次地震的熱點事件,并伴隨著地震救援等情況的進展持續發酵,網絡輿情傳播量迅速攀升。由此可見,在我國鄰國發生了大地震,會引起媒體和網友非常高度的關注。同時,網絡上輿情傳播過程中,也有部分網民呼吁要理性看待震后信息,不要輕信謠傳,并且有些網民主動對網上的質疑進行回應和辟謠。
(2)政務微博反應速度快,引導輿論導向。在當月25日地震發生后,“中國地震臺網速報”、“中國國際救援隊”、民政部官微“民政微語”等認證微博相繼迅速發布最新地震震情信息和應對舉措,有效填補了災后瞬間膨脹的網絡信息真空[3]。在地震后,認證微博積極發聲,利用媒介渠道有效正確地引導網民,并迅速應對衍生的各種熱點問題,起到了很好的網絡輿情引導效果。
(3)輿情傳播內容反映網民地震科普知識匱乏。網民輿情傳播中,網民對地震這一自然災害的認識不夠強,對其中涉及的大量地震科學知識還不夠了解。對地震預測、地震成因等地震科普知識類問題關注度明顯提高,由此需要更多地普及地震相關的科普知識以及自救互救等基本常識,提高公眾對地震自然災害的認識和了解。
(4)網民對權威媒體關注度高。從央視轉發外交部信息獲15萬條評論來看,權威媒體的影響力在幫助相關部門傳播消息中有其他微博主體無法比擬的影響力。因此,我們應當注重權威媒體在關鍵時期的發聲力度,把握好發聲時間,可以有效地主導網民輿論的傳播方向。網民對權威媒體關注度的提升也提高了權威媒體信息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同時也體現了權威媒體的強大影響力。
(作者電子信箱,崔滿豐:cmf@seis.ac.cn)
參考文獻
[1]孫繼敏,許立亮.汾渭地塹的河流階地對第四紀時期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帶的構造響應.第四紀研究,2007,27(1):21-25
[2]張蕾,吳敏,陳國琴.有關地震信息輿情的現狀及思考.國際地震動態,2015(1):16-17
[3]李健行,余忠亞.突發事件網絡輿情預測模型研究.網絡安全,2014(2):105-106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alysis of the earthquake in Nepal
Cui Manfeng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Beijing 100045,China)
Abstract Beijing time on April 25th 2015,14:11,an earthquake with magnitude 8.1 and the focal depth of 20km occurred in Nepal(28.2°N,84.7°E).The earthquake caused a high degree of concern of netizens and the medi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changes and public opinion of netizens in China on the earthquake in Nepal,from the degree of concern of the domestic netizens at different regions and their views and attitudes on the earthquake.
Keywords Nepal earthquake;network public opinion;hot event
地震科普
收稿日期:(*)2015-06-29;采用日期:2015-08-08。
doi:10.3969/j.issn.0235-4975.2015.10.007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P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