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娣 崔麗娟 李偉 張曼胤 魏圓云(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濕地研究所,北京 100091)
北京市小龍河濕地公園小品設計
孫寶娣 崔麗娟 李偉 張曼胤 魏圓云(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濕地研究所,北京 100091)
濕地公園建設是我國濕地保護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相結合的一種成功的管理方式。濕地公園小品是濕地公園建設中重要的景觀元素,其定義需要在平衡野生動物棲息地條件和人類活動需要的基礎上提出(崔麗娟,2006)。濕地公園小品可以被定義為使用于棲息地保護的濕地場所,又能為人類提供某種活動方式,包含科普教育、自然風景觀光、休閑散步和觀鳥等內容的設施或建筑。其在不同尺度下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從小尺度的垃圾箱、座椅、路燈,到中尺度的休息亭、廊、游船、散步道,到大尺度的多功能觀鳥屋、參觀中心、宣教中心等都可以歸到濕地公園小品的范疇。
當前濕地公園小品設計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①趨同性。現在人們一提到濕地公園小品,設計者腦中可能想到的都是茅草屋等元素,沒有獨特的創新性;②硬質性。許多濕地公園中的小品在設計時缺乏設計材質使用的科學與合理性,在設計之初沒有考慮材質元素,導致在濕地公園施工應用中硬質化太嚴重,本是要想表現濕地公園恢復自然、回歸自然的原始風貌,但實際設計工藝缺乏精雕細琢,沒有考慮濕地公園的生態兼容性;③不適性。濕地公園小品設計與整個濕地公園的建設不適宜,缺乏對人體工程學相關數據的考量,沒有貼切考慮游客在使用過程中的感受,使游客在使用過程中感到不適(袁悅鳴,2010);④欠缺性。濕地公園小品設施功能的不完整,由于考慮到濕地公園特殊的生態作用和科普宣教的功能,需要設計科學展示、音頻講解系統、觀測等設施。
針對上述濕地公園小品現狀問題,以北京市小龍河濕地公園為典型案例,對其不同類型的小品進行分別設計,以期達到與濕地公園生態相兼容又能發揮其藝術效果,為其它濕地公園的小品規劃設計提供實踐指導作用。
小龍河濕地公園位于北京市東部馬坊鎮,平谷區西南部平原,距市區建國門約50 km,距天津港約110 km,是平谷區距北京中心城最近的建制鎮。
馬坊鎮鎮域北部有順平公路,京平高速公路呈東西向穿過鎮域中部,是京津聯系的重要樞紐,可與津薊、京沈、津唐、京哈、京津二高速、機場高速、機場二高速、京承高速等多條高速公路無縫相連。
小龍河濕地公園涉及馬坊鎮中心區及小屯村、河北村,為帶狀區域,西起河北村居民點,東至小龍河匯入泃河處,北面為規劃四路,南面為聯絡線,東西長約3 500 m,南北寬為200~350 m,總面積12.5 hm2。
依據《北京市級濕地公園建設規范》《北京市級濕地公園評估標準》等指導文件,小龍河濕地公園的建設應堅持“保護優先、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基本方針。維護平谷小龍河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維持濕地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充分發揮小龍河濕地在平谷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小龍河濕地公園的規劃定位為建成集生態與景觀為一體的濕地景觀帶,打造馬坊鎮的中心休閑區和城鎮亮點,建成與馬坊鎮物流中心定位相協調的生態文明長廊,成為環境教育、休閑娛樂及生態旅游的窗口和載體。
小龍河濕地公園規劃目標為保護小龍河濕地,發揮濕地生態功能;展示古代漕運文化及現代物流業發展;為公眾提供體驗自然、享受自然的休閑場所;承擔工業園區中水和城鎮雨水的排放和處理。
根據小龍河濕地的資源特征,參照推薦性北京市地方行業標準《北京市級濕地公園建設規范》和《北京市級濕地公園評估標準》,將小龍河濕地公園劃分為濕地保育區、濕地生態功能展示體驗區以及服務管理區三大功能分區。
1)濕地保育區。位于規劃區西部,處于小龍河上游,金塔路以西的地帶,濕地類型以河流濕地和魚塘為主,面積15.343 3 hm2,占規劃區內濕地面積的49.8%,是濕地公園中需要重點保護和恢復的區域。
2)濕地生態功能展示體驗區。位于規劃區的中部及東部,濕地類型以河流濕地和灘涂為主,面積54.636 hm2,是展示小龍河濕地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及生態特征及水質凈化等生態功能的區域。該區可進一步被分為河流濕地展示體驗區(50.71 hm2)及人工濕地展示體驗區(3.92 hm2)。
3)服務管理區。位于規劃區中部的河流兩岸,面積為50 948 m2,可供游客休憩、餐飲、娛樂、停車等。

圖2 小龍河濕地公園大尺度小品布局
小龍河濕地公園小品空間總布局如圖1所示,濕地公園小品主要分布在濕地體驗展示區和服務管理區,濕地保育區沒有布置任何設施小品,且大多數小品靠近濕地岸帶游覽布置。
4.1 濕地公園大尺度小品設計
大尺度濕地公園小品主要是指游人在視野范圍內不能覽清全貌的,需要在鳥瞰效果下才能看清全貌,體積一般是大于50 m3的建筑設施小品,數量少而體積較大,包括濕地博物館、宣教中心、觀鳥屋、監測站、廣場、公園路網等。小龍河濕地公園大尺度小品空間布局如圖2所示,根據當地的立地條件,主要設置了停車場、科普教育中心、購物設施、觀鳥屋以及餐飲設施等占地面積較大的建筑小品。
1)科普教育中心。位于濕地公園主服務區,對大眾進行濕地生態知識的普及教育,可充分發揮濕地的綜合效益,也是一種潛在的生態保護手段。通過生態科普知識的教育,可以使人們增長大自然的相關知識,從而關注生態與環境并積極參與到生態保護中去。科普教育中心內設有小型放映室,可供播放宣傳照片、視頻演示等。
2)購物設施。旅游購物不僅是增加旅游收入的一個主要途徑,還可增加小龍河濕地公園景區的旅游吸引力。在服務管理區設置銷售點,提供水、食物、濕地相關產品、旅游紀念品等。
3)餐飲設施。改造濕地公園中的現有建筑設施,按照統一標準提供優質清潔的餐飲服務,與小龍河濕地公園內游道相結合,適當發展農家樂、鄉村小茶室等設施。
4)停車場。停車場主要分布在小龍河濕地公園服務管理區公園入口處。根據總體規劃布局及車輛的停放數量、類型,合理、經濟地安排停車位、出入口及通道等,既不影響公園景觀,又可減少人流干擾,便于管理。根據停車數量、排列方法、過道等合理布置綠蔭、遮陽棚等。
4.2 濕地公園中尺度小品設計
中尺度濕地公園小品主要是指游人在視野范圍內能夠覽清全貌的,體積一般為5~50 m3的濕地公園小品,占地面積中等。包括濕地公園中的亭、廊、木棧道、衛生間、園路、游船(車)等。這部分小品獨立成景,有內部活動空間,游人可以進入,也可以是大尺度公園小品的組成部分,一般為方便游人游覽而設立,大多具有功能性,少數有裝飾性。小龍河濕地公園中尺度小品空間布局如圖3所示。
1)觀鳥臺。設置兩處觀鳥臺,供游人觀察濕地公園的各種鳥類。濕地保育區一般是候鳥休息的地方,東西各一處觀鳥臺,臨近濕地保育區,能近距離觀鳥。
2)汀步與木棧道。小龍河濕地公園的道路有水中與陸地道路兩部分。淺水區中按一定間距布設塊石,微露水面,使人跨步而過,可將汀步美化成荷葉等不同造型。深水區可設立棧道,沿河邊或深入沼澤。陸地區域的棧道與普通公園一樣,能方便游人和車輛通行,起到連接公園各個景點的作用。木棧道分布于小龍河濕地公園體驗區臨近水面處,南北各一段,寬1.2~2 m,采用防腐木等材質。
3)園橋。小龍河濕地公園濕地景觀以水為主,橋梁的作用不言而喻。橋梁出現在道路跨越水體的位置,其形狀和材質與景觀相配,如竹林附近用竹橋,較寬河面用吊橋,在園內布置架空吊橋,用木板鋪就,將園內不同景區連接起來。
4)游船和碼頭。碼頭是濕地公園特有的景觀之一,是游船出行的地方。碼頭需要與道路連接,并在景點附近以方便游人游覽。小龍河濕地公園碼頭的材質大多以木質與石質為主,其建造以結實和安全為主要目標,適宜小范圍內自由的親水游覽。
5)垂釣。露營垂釣設施在小龍河濕地公園允許的條件下設立的,其位置不能太靠近動物棲息地和危險區,建材力求環保簡潔。垂釣設施設立在非魚類保護區的河岸邊,加設護欄防止游人落水。在園中共設計2處,南北各1處。

圖3 小龍河濕地公園中尺度小品布局
6)休閑廣場。小龍河濕地公園內的休閑場所大多在景點周圍,滿足游人的游覽需求。休閑廣場附近有配套的服務設施,如餐廳、水吧、茶館、衛生間、椅子等,是游人活動的集中區域。活動場內也可設立各種雕塑,場內道路中可鋪裝各種花紋。利用改造原東湖公園,供人們鍛煉休閑使用。
7)親水平臺。設置可供游人親近水體、觀景戲水的單級或多級平臺,以生態駁岸為主體,一般選用當地的天然材質。
8)觀景平臺。為了滿足人們活動和濕地科普宣教的需要,在保證游客安全的前提下,設置于河岸、水際、貼近水面等處,可供游人親近水體、觀景戲水的單級或多級平臺。親水平臺建設以生態駁岸為主體,人流活動密集地段設置硬質駁岸和木平臺。以木結構搭建,矗立于自然環境中。登臺遠眺,旖旎風光盡收眼底。
9)衛生間。在室內廁所的基礎上,采用免水沖技術,以300 m為服務半徑,在濕地體驗區增加8處室外生態廁所,全面體現人性化。公共廁所布局合理,標識醒目、美觀,造型與景觀環境相協調。

圖4 小龍河濕地公園小尺度小品布局
4.3 濕地公園小尺度小品設計
小尺度濕地公園小品是公園中的點綴,體積較小,體積一般小于5 m3的濕地公園小品。這一部分濕地公園小品的類型最多,在公園中分布最廣泛,包括座椅、電話亭、垃圾箱、燈、指示牌、導游牌等。小尺度濕地公園小品沒有內部空間,無法獨立作為景觀存在,一般是組成中尺度或大尺度小品的一部分,這部分小品大多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裝飾作用。小龍河濕地公園小尺度小品如圖4所示。
1)雕塑。選擇石料、木材等材質布置一些雕塑,在做到與濕地景觀和諧的同時,又能反映濕地文化底蘊,展示當地民俗風情。
2)景石。在景區內合理布置一定大小和數量的景石,并在景石上面雕刻詩句或詞語,既具觀賞價值,又可作為游覽節點。
3)指示系統。根據小龍河濕地的特點,設計指示牌的色彩、規格和指示內容等,采用國際通用的標識符號,并與周圍景觀和環境相協調。
4)垃圾箱。根據公園內景區布局、游覽線路的組織、游人活動及游客量的多少,配置數量適宜、布局合理、外形與環境相協調的垃圾箱,并派專人管理。在人群匯集的景區、廣場、園林道路縱橫及游客停留、活動的場所,設置較大的垃圾箱;在空間狹小、休息場所或園路邊,設置較為隱蔽的小型垃圾箱。垃圾箱與座椅之間應保持5 m以上的距離。5)電話亭。在濕地公園主服務區和原水庫管理站配置電話亭。電話亭的設計和布置采用現代藝術造型與公園景觀配套。在地勢較高的地方合理布置信號塔,增強移動通訊信號。
6)座椅。座椅的設計以人性化為原則,風格上注重與環境相協調,美觀耐用,在整個環境中賦予統一的設計風格,以營造安全、溫馨的景區環境。
7)照明燈。選用發光效率高、使用壽命長的節能型燈具,其色彩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燈桿高度設計為3 m,整體抗風能力達到8級,燈桿間隔應滿足實際照度和亮度的需求。采用單側路燈布置方式,復雜地形因地制宜,根據照明要求及道路寬度進行合理布置。
8)道路鋪裝圖案。濕地公園的道路鋪裝圖案要與環境相協調,如鳥形、魚形、水車形等,其材質也以木質、竹質、鵝卵石為主。
9)音頻、圖像。音頻與圖像大多展示在濕地公園入口處及室內,展示形式力求生動有趣,使游人更好地認識濕地,了解濕地知識,強化游人對濕地的保護意識,也是一種潛在的生態保護手段。
濕地公園的建設在我國屬于新生事物,因此濕地公園小品的設計也處于摸索階段。園林小品的設計可以為其提供一些參考,但由于濕地公園具備保護濕地的需求,而園林更多的是將大自然搬到庭院之中,因此不能完全生搬硬套。
在濕地公園中,游人游覽的線路一般不會覆蓋所有地區,而是集中在濕地岸帶以及游覽道路兩側,因此濕地公園小品的分布也集中在這些區域。在小龍河濕地公園設計中,小尺度濕地公園小品更能體現這種線路集中化。中尺度和大尺度濕地公園小品更多的存在于線路交匯處,這里人流更集中,可以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其次,濕地公園小品也具備普通小品的功能,需要服務于游人,這就要求其分布密度可以滿足游人的需求。此外,由于濕地的主要作用就是保護濕地的良好生態環境和多樣化,以及濕地的科普宣教、濕地功能利用、弘揚濕地文化等,因此,濕地公園小品同樣應具備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播的作用,這就要求濕地公園小品的造型更加自然,具備濕地特有的文化,材質天然化、生態化。
崔麗娟,張曼胤,李偉,等.2009.國家濕地公園評估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31(5):102-107
崔麗娟,STEPHANE A.2006.濕地恢復手冊、原則、技術與案例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203
國家林業局.2010.北京市級濕地公園建設規范(DB11/T 768-2010).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
袁悅鳴. 2010 中國城市濕地公園小品設計淺析[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
Designs of Facilities in Xiaolong River Wetland Park in Beijing
SUN Bao-Di CUI Li-Juan LI Wei ZHANG Man-Yin WEI Yuan-Yun
(Institute of Wetland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濕地公園是以濕地景觀為主體,在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基礎上,供人們開展科學研究和生態旅游的區域。以小龍河濕地公園為研究對象,介紹了濕地公園的現狀、規劃方案,分析了各個尺度濕地公園小品的空間分布、設計方式,總結了小龍河濕地公園小品的設計方案。
小龍河;濕地公園;小品設計
Wetland park facilities can be defined as both wetland sites for habitat protection and some buildings or faciliti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es, ecological tourism, recreation, and bird watching. In this paper, Xiaolong River Wetland Park was taken as the study site, and its current status, management scheme and development plan were described with detail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patterns of designs of the facilities at various scales. A summary of designs of the facilities of Xioalong River Wetland Park was provided.
Xiaolong River; Wetland park; Design of facilities
10.3969/j.issn.1673-3290.2015.02.01
2014-06-25
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員會項目“漢石橋保護區濕地宣教研究與示范項目”和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北京市濕地立法及濕地保護宣傳教育項目”作者簡介:孫寶娣(1989-),女,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風景園林研究生,研究方向:濕地景觀規劃與設計。
崔麗娟(1968-),女,研究員,主要從事濕地生態研究。E-mail:lkyclj@126.com
E-mail:10546847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