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愛剛周罡鄭治國
(1 陜西省多河流濕地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陜西 渭南 714099;2 渭南師范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 陜西 渭南 714099;3安康學院政治與歷史系,陜西 安康 725000)
陜西瀛湖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初探
盧愛剛1,2周罡2鄭治國3
(1 陜西省多河流濕地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陜西 渭南 714099;2 渭南師范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 陜西 渭南 714099;3安康學院政治與歷史系,陜西 安康 725000)

瀛湖(盧愛剛 供圖)
通過調查灜湖濕地資源利用現狀,探討其面臨的生態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實現灜湖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
瀛湖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瀛湖是陜西安康水電站大壩攔蓄漢江水形成的西北五省最大的人工湖,兼備蓄水、發電、調洪、漁業、航運、旅游等多項功能。瀛湖湖面周長540 km,區域總面積102.8 km2,其中水域面積77.8 km2,庫容26億m3,正常水位305 m,最高水位330 m,平均水深100余米(賈毅立等,2007)。瀛湖濕地位于漢江上游的秦巴山地東段,安康市區西南18 km處的天柱山腳下,地處108°01′E~110°12′E、31°42′N~33°49′N地區。瀛湖濕地包括瀛湖水域、瀛湖至安康市區的漢江干流段、月河與漢江交匯處的水域和它們的外圍陸域,覆蓋漢濱區、漢陰縣、紫陽縣和嵐皋縣四(區)縣,屬湖庫河流型濕地景觀,擁有半島和島嶼共約40座,物種豐富,是生物多樣性的代表地區之一。瀛湖已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水庫與河流濕地生態系統,素有“陜西千島湖”“安康活魚庫”美稱。
1.1 生物多樣性資源
灜湖濕地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營造了一個生物聚寶盆,整個區內生物多樣性潛力巨大。樹種和藥用植物種類眾多,主要樹種有栓皮櫟、麻櫟、銳齒櫟、楓香、桑、茶、油桐、漆、板栗等,藥用植物有杜仲、黨參、大黃、黃連、何首烏、天麻、絞股藍、柴胡等。灜湖濕地保護區內有哺乳動物4 目10科13種,鳥類12目40科108種,兩棲類動物2目4科4種,爬行動物2目3科7種,天然魚類6目13科93種(單江艷等,2012)。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有黑鸛、金雕2種,Ⅱ級重點保護動物有大天鵝、灰鶴、鴛鴦、大鯢等17種,陜西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7種,陜西省一般保護野生動物48種。在108種鳥類中有水禽20余種,鷺及雁鴨類為優勢種,有大白鷺、中白鷺、白鷺、蒼鷺、赤麻鴨、綠頭鴨等(賈毅立等,2007)。2014年6月首次發現世界瀕危水生物種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數量上千。
1.2 旅游資源
灜湖作為陜西十大美景之一,有“秦巴明珠”之美譽,該地旅游業是伴隨著庫區蓄水和移民搬遷完成而興起的。2012年安康灜湖生態旅游區建成,景區內碧水藍天,環境優美,水質明澈,物種豐富,氣候溫和,島嶼眾多,是獨具秦巴漢水自然風光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自然景觀有嵐河水道、湖中島嶼、織女石等;人文景觀有大壩樞紐、白云寺、祖師殿等交相輝映,各類娛樂項目新穎設施齊全,“農家樂”飲食文化富有特色,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據灜湖管委會統計,2014年清明節三天假日期間,灜湖生態旅游區共接待游客13.2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 700余萬元,同比增長20.7%和42.76%。
1.3 農業資源
灜湖不僅美麗,而且富饒,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收益。灜湖周圍經濟作物種類眾多,掛牌收購的林特產多達600多種;湖畔土壤含硒豐富,“安康銀峰”毛尖茶天然富硒,為世界名茶之一;湖岸還是柑橘等果品的生產基地,年產量在百萬噸以上;庫區內有大型庫汊65處,庫灣25處,非常適宜發展漁業養殖。據漢濱區水利局統計瀛湖庫區2013年發展網箱養魚達3.2萬口,面積130萬m2,庫區魚產品年產量2.5萬t(陳繼楷,2014)。
2.1 權屬不清,灜湖濕地保護管理協調難度大
由于歷史和管理體制等原因,灜湖濕地保護與管理工作仍由林業、水利、環保、土管、交通、航運等多個部門的交叉管理。權屬不清,各部門利益沖突,各自為政的管理體制使得灜湖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及資源合理開發矛盾難以協調,不利于瀛湖濕地的可持續利用。
2.2 水質惡化的潛在風險較大
據《安康水電站庫區經濟綜合開發規劃》,1992年安康水電庫區水質都是Ⅰ類;而到了2009年瀛湖下游安康斷面水質下降到Ⅱ類,個別季節屬Ⅲ類;月河匯入口斷面水質綜合類別屬Ⅲ類,個別時段氨氮及有機物污染嚴重水質甚至達到ⅴ類。瀛湖濕地水質目前正面臨當地礦業、工業、農業、旅游業及居民生活垃圾的污染威脅。當地眾多違法開采礦場,廢水任意排放,尾礦廢渣大量堆放在河道兩旁,隨著山洪進入漢江造成季節性污染。月河上游地區的數家黃姜皂素加工廠長期將大量高酸度、高色度的有機廢水直接排入月河,對水體造成嚴重污染。灜湖周邊是安康市農業生產的重要基地,水體長期以來遭受地膜、化肥、農藥等污染。網箱養殖使水生植物面積大大縮小,餌料的過量投放造成水體富營養化,非法電魚捕魚破壞了濕地水體的凈化功能。灜湖周邊居民生活污水及旅游船舶的污水垃圾廢機油由于管理不善,直接傾倒入湖,使水面時常漂浮著垃圾和油污。
2.3 水土流失嚴重
瀛湖濕地區內的山地屬秦巴土石山區,山高坡陡,地形較為破碎。每年6-10月的雨季,大量降水導致地質塌陷,山體滑坡,泥石隨水傾流入河。淺緩的灘地多被居民墾殖種田,地表土壤裸露,土質松軟,汛期時泥沙大量流失,造成河道堵塞庫塘淤積。據全國第3次水土保持遙感普查,安康地區水土流失程度為55.5%,水土流失面積12 968.66 km2,年土壤侵蝕量達到5 299萬t(楊萬盈,2010)。再加上漢江兩岸地形凹凸不規則,土層薄石頭多,林木不易成活,生態環境脆弱,植被一旦破壞,修復非常困難。
3.1 強化管理,依法保護
針對目前的交叉管理問題,積極探索跨部門、跨地區的管理途徑,建立濕地行政管理機構的協作機制和社區共管機制(周一平等,2008),實現統一管理、整體布局、循序漸進的和諧管理狀態。嚴格遵守《陜西省濕地保護條例》的有關規定,實現灜湖濕地的有效管理。另外,要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居民的濕地保護意識,提高居民參與濕地保護和管理的積極性,形成濕地資源保護的良好氛圍。
3.2 科學規劃,合理利用
開展瀛湖濕地生態系統的總經濟價值評估、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濕地水質環境評價以及可持續利用性評價,通過掌握瀛湖濕地的完整信息,結合土地、資金和其他資源投入,即可把濕地生態系統作為通常的經濟生產系統來使用(張永民等,2008)。在綜合評估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進行合理規劃布局,實現濕地資源的集約高效可持續利用。
3.3 創新資源利用方式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探索以生態經濟學為指導的農業開發模式,將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諧地結合起來。發展生態漁業,規范網箱養殖,科學投放餌料或不投餌養殖,以達到對灜湖水質的最小或零污染。調整農業結構,合理施肥、控制農藥污染,實現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減少農業對濕地水體的污染。實行湖庫護坡,著力培育自古形成的茶葉、蠶桑、核桃、板栗、生漆、油桐等安康特色的傳統產業,實現特色林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3.4 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
通過采取生物技術、工程技術和綜合措施,減緩人為因素造成的濕地退化,盡可能地恢復與重建已被破壞的灜湖濕地生態系統。針對瀛湖濕地具體情況,通過加強保護濕地水體,控制水土流失來達到修復受損濕地的目的。加強管理污水排放工業及景區游船;增建污水處理廠;在農田和瀛湖之間設計人工潛流濕地,通過科學種植合適的水生植物來緩沖農田退水對瀛湖水體的污染。采用土石山區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改坡地為梯田,退田還濕,恢復植被提高森林覆蓋率,從而控制水土流失,修復濕地生態。
瀛湖濕地是南水北調重要的水源地,其生態環境關乎國家戰略安全。目前,瀛湖濕地系統尚屬健康,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潛在的生態風險。通過有效的管理制度,嚴格的執法力度,保護瀛湖濕地水質,提高植被覆蓋率,控制水土流失,合理高效地利用濕地資源,最終實現瀛湖濕地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陳繼楷.2014.對瀛湖庫區發展漁業產業的思考.http://www.hanbin.gov.cn/ Item/8952.aspx,2014.10.10
崔麗娟,馬瓊芳,宋洪濤,等.2012.濕地生態系統碳儲量估算方法綜述[J].生態學雜志(10):2673-2680
單江艷,陳明虎.2012. 瀛湖濕地保護區建設現狀與對策[J]. 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17):125-126
賈毅立,王榮女,魏智海. 2007.安康瀛湖濕地保護區威脅因子和保護管理對策[J]. 山西林業科技(2):40-42
楊萬盈. 2010.漢水流域安康段的水土流失及對環境影響分析[J]. 內蒙古農業科技(3):22-23
張永民,趙士洞,郭榮朝. 2008.全球濕地的狀況、未來情景與可持續管理對策[J]. 地球科學進展(4):415-420
周一平,郭相春.2008. 我國濕地可持續利用之法律思考[J]. 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49-53
中國濕地保護協會在京成立
2015年4月10日中國濕地保護協會在北京成立。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在中國濕地保護協會成立大會上致辭時表示:經過多年一系列措施保護和濕地資源恢復,我國濕地保護率由10年前的30.49%提高到43.51%。全國已建立46個國際重要濕地、570多個濕地自然保護區和900多個濕地公園,共有2 324萬公頃濕地得到保護。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he Yinghu Wetland Resources in Shaanxi
LU Ai-Gang1,2ZHOU Gang2ZHENG Zhi-Guo3
(1 Shaanx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for River Wetlan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Weinan 714099, Shaanxi; 2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Biology Sciences,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Shaanxi; 3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History, Ankang University, Ankang 725000, Shaanxi)
By investiga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wetl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or a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Yinghu Lake wetland.
Yinghu Lake wetland; Resource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10.3969/j.issn.1673-3290.2015.02.09
2014-10-22
渭南師范學院特色學科建設項目 (14TSXK05)、渭南師范學院重大科研項目(2015ZD001)
盧愛剛(1968-),漢族,陜西富平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全球變化區域響應研究。E-mail:lagx10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