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而要提高全民族創新意識,就必須重視從基礎教育抓起。現實中,幼兒園被“小學化”,孩子過早失去好奇心。因此,創新要從全社會改變孩子的啟蒙教育理念開始,基礎教育應重在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增強情感教育,并使美育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
[關鍵詞]創新;想象力;美育
[作者簡介]葛曉莉(1963—),女,安徽省六安市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政治學、黨史黨建。(安徽六安 237009)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我黨從提出“科教興國”到“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時代的選擇,已內化為黨的執政理念的重要部分,黨的幾代領導集體對創新的認識也是一脈相承的。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在實踐中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無論是在推進改革中強調“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還是在經濟轉型中提出“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創新”始終占據著重要位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前途命運,全黨全社會都要充分認識科技創新的巨大作用。而要提高全民族創新意識,就必須重視從基礎教育抓起。
一、幼兒園“小學化”使孩子過早失去好奇心
很多家長怕孩子輸在起跑線,千方百計對孩子早教開發,有的孩子三歲不到識字幾千,有的孩子四歲就能做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剛上幼兒園就會認讀漢語拼音,曾見一位家長牽著幼兒的手,邊走孩子邊背誦拼音字母,聽著孩子幼稚的童音,家長面露自豪的表情。
新華網2010年8月5日報道,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卻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孩子創造力是與生俱來的,許多科學家證明孩子的創造力源自于孩子的好奇心,而孩子的好奇心是培養不出來的。并且是非常脆弱的,只有在小心翼翼地呵護下才能存活,才能發展。我們需要做的是,盡可能地使孩子的童心、童趣保留時間長點。著名作家曹禺告訴女兒李如茹萬不能失卻童心,“童心是一切好奇、創造的根源”。在幼兒教育時期,應該還給孩子玩的權利,在玩中培養幼兒的想象力比傳授知識更重要,不要過早地給孩子傳授知識,這樣會制約其想象力。而我們的幼兒園“小學化,孩子在幼兒時期還沒有自己的思辨能力,如果過早地灌輸所謂的知識,會使孩子過早失去好奇心,會使想象力、創造力的源泉干涸,這直接關系到孩子長大以后的創造力,這也是創新型人才培養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創新要從全社會改變孩子的啟蒙教育理念開始。
二、基礎教育應重在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
復旦大學110周年校慶的“抄襲三部曲”引發了熱議。校慶LOGO涉嫌抄襲蘋果Touch ID 標志;校慶宣傳片涉嫌抄襲東大;再度發布的宣傳片又被指涉嫌抄襲慕尼黑工業大學宣傳片。與此同時,BBC中文網聲稱,2014年有約8000名中國在美留學生被學校開除。被開除的學生,學術不誠實的比例占22.98%,學術表現差的比例占57.56%。這歸根結底與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教育機制有關。
錢學森指出:科學上的創新光靠嚴密的邏輯思維不行,創新的思想往往開始于形象思維;所謂優秀學生就是要有創新,沒有創新,死記硬背,考試成績再好也不是優秀學生。錢老認為,中國的學校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忽視,甚至漠視了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訓練。中國的學生,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皆是為了應試。考分的高低,不但是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標準,還決定一個學生最終能否進入一個好的大學的準則。標準答案也是質疑、反叛以及創新的死敵,我們的語文課,偏偏要跟想象力為敵,“總結中心思想、概括段落大意、提煉主題內容”,這‘老三樣是假語文,是非常拙劣和低級的教學做法”。我們的學生作文習慣了按套路碼字,閱讀理解習慣了背標準答案,這樣孩子從小學走到高中,基本上想象力就沒了。沒有了思辨能力,孩子只能變成會背書和讀書機器,成了擅長考高分的聽話的娃娃,從而失去了自己寶貴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個性。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無限的,想象可以包羅整個宇宙”。在談到自己的思維方式時,愛因斯坦說:“在我的思維機制中,書面的文字或口頭的語言幾乎不起任何作用。作為思維元素的心理的東西是一些符號和有一定明晰度的意象,它可以由我隨意地再生和組合”。在這里愛因斯坦強調了意象的作用,而這正是科學家運用形象思維來解決科學問題的典型例證。想象力是創造力的源泉,是在頭腦中創造一個念頭或思想畫面的能力,它是通過形象思維來實現的。想象力的缺乏直接影響了思維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對問題的洞察力和對事物發展的前瞻能力,而這些能力都是創造能力的重要內涵。基礎教育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嚴重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好奇心,也就失去了創造性。當下中國制造業取得的巨大成功,與中國教育培養出了一大批高質量的勞動者不無關系。中國制造業在多數產業鏈中處于末端,在付出巨大資源、環境代價后獲利微薄,也與中國教育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的失敗不無關系。所以“錢學森之問”是有答案的,中國學生普遍缺乏想象力,也就出不了“杰出人才”。 因此基礎教育應重在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方面下功夫,這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所在。
三、讓美育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
“美育”就是運用審美的方式來實施教育,目的是提高人們的審美感受力、審美創造力及審美情趣,以促進人格的完善,最終實現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在深化教育改革內容中,有許多新意,其中,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這句話對于教育改革太至關重要了,也是抓到了根本。臺灣作家龍應臺講,公民的文化素養,包括人文素養,藝術的欣賞和品德的培養,是政府的責任。
上好語文課是“美育”的關鍵,九年義務教育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育要“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語文課不僅要教給學生語言文字,更要教給學生價值取向和審美趣味。語文學科是跟人生、社會、跟人們的心靈聯系得最緊密的一個學科。古人常說“言為心聲”,正是此意。兒童時期是情感發展的最佳時期,而兒童情感的發展需要我們教師、成人用真善美的情感去感化、去熏陶、去滋潤、去培育;同時,兒童時期也是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它需要我們去激活、去喚醒、去啟迪、去點化。做到既教給學生知識,又發展學生能力,而且還要給學生以情感的陶冶、心靈的洗滌、藝術的享受。“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藝術。音樂、美術、文學三件法寶,把‘情感秘密的鑰匙都掌握住了。”“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將情感善的美的方面盡量發揮,把那惡的丑的方面壓伏下去、這種工夫做得一分,便是人類一分的進步。
審美可以超過日常、超過具體、超越功利。蔡元培說過,一個沒有審美的民族是不知善惡的。科學證明人類的大腦分為左右兩瓣,各有明確分工。左半腦主司邏輯與語言,右半腦主司意象與頓悟,想象力的培養主要靠右半腦,而右腦開發主要靠美育來實現。
人就是情感動物,好起來會把自己的器官、鮮血甚至生命,都獻出來;但要是壞起來,可以說無惡不作,給社會、給人類帶來的只有災難。善,就是愛并促進生命,愛的情感是建設性的,情感美好了,才能成為一個好人。
在我們的基礎教育中,很多音樂、美術、思想品德、體育課被認為“無用”,被所謂主課擠占了,孩子們很多的愛好被家長怕耽誤學習忍痛割愛了。做一個完整的人,花一些時間做些別人認為無用的事,讀些無用的書,了解藝術、了解音樂,會讓你一生過得比較豐富或者更快樂、更幸福一點。白巖松說,忙碌的中國人只做“有用”的事。干什么事情都是功利地奔向目標,過程可以忽略不計。他以法國人來佐證“無用之大用”。法國人被認為是最有創造力的國家,但奇怪的是,外人總覺得法國人很懶,他們拼命地捍衛每年一個月的休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位專家告訴白巖松,法國之所以有創造力跟這一個月的休假緊密相關,因為他們可以回到更安靜的地方,回到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發呆,從而更加了解生命。無用的大用才是真正的有用。未來中國的創造力,一定來自于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發呆,開始靜想,開始與眾不同,開始另類,開始做看似無用的事情。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