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大數據時代翻譯教學工作者應該更新對翻譯能力的理解,著重培養學生在翻譯活動各個環節利用網絡輔助翻譯活動的能力,以求提高翻譯質量,增加翻譯速度,滿足大數據時代我國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
[關鍵法詞]大數據;網絡輔助;翻譯能力
[作者簡介]曾光湖(1976—),男,江西財經大學講師。(江西南昌 330025)
“大數據”是近年來IT行業的熱詞。科學技術及互聯網的發展,推動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如今,大數據在全球經濟文化的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大量,高速,多樣,高價值”的信息為各行各業所采集,并被廣泛利用,但同時也給身處“大數據”其中的社會各元素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自然,作為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翻譯活動也不例外。翻譯是一個國家在國際交流中得以發展的鑰匙。有學者認為,在未來的世界里,也許一個文化族群的存亡就取決于一個詞的及時而準確的翻譯,因此,有人驚呼“不譯則亡”。中華民族要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將外文信息快速準確地轉換成中文,讓國人了解世界,同時將外文信息快速準確地轉換成中文,讓世界了解中國。因此,大數據時代,我國迫切需要大批的優秀翻譯工作者。顯然,目前的翻譯工作者的數量和質量以及翻譯速度遠遠不能滿足我國在大數據時代發展的需要。這一點在大量的國際交流中仍然借助于翻譯軟件可見一斑,雖然大家早已知曉機器翻譯的效果差強人意。這就迫切需要翻譯人才培養者增強責任感,不斷創新翻譯能力的培養方法。那么,大數據時代翻譯教師應如何創新教學模式,如何培養學生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翻譯能力呢?
一、翻譯教師自身應更新對翻譯能力的理解。
傳統意義上對翻譯能力的定義一般是指譯者運用翻譯理論和技巧進行雙語轉換的能力。但今天,隨著以網絡為先導的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翻譯工作的環境和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翻譯能力的內涵也得以延伸,利用工具輔助翻譯也應是翻譯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說,在大數據時代,利用信息技術輔助翻譯是當今翻譯工作者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Pym(2003)指出,目前翻譯能力研究的大趨勢是將新的技能引入翻譯教學和培訓;翻譯能力研究小組PACTE提出了一個翻譯能力構成模式,主要含有雙語能力、言外能力、翻譯知識能力、工具輔助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因素等六個成分,其中工具輔助能力主要包括使用文獻資源以及利用適用于翻譯的信息技術的能力。連淑能(2006:12)也在其《英譯漢教程》中強調,當今的翻譯工者必須學會利用信息技術輔助翻譯。因此翻譯教師必須意識到,利用信息技術輔助翻譯已不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既成事實”(Austermühl,2006:7),社會的需求和變化以及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已使得網絡信息技術輔助翻譯成為翻譯能力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從而大大拓展了翻譯能力的內涵。
二、翻譯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應用網絡的三大功能。
從輔助翻譯的角度來看,因特網主要有資源共享、搜索查詢和信息交流三大功能。網絡為譯者提供了一個包含各種資源的巨型共享資料庫,從中可找到豐富的百科全書、網上詞典和專題資源,比如哥倫比亞百科全書,微軟百科,參考大全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多語種網絡百科全書——維基百科等。教師要引導學生意識到利用網絡共享資源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百度,Google等多語搜索引擎來查找翻譯活動所需的相關資源;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利用因特網提供的交流平臺尋求翻譯幫助,分享翻譯經驗和心得,如Email、QQ、Skype、論壇、博客等等。
三、翻譯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
(一)譯前借助網絡理解原文的能力
譯前準備對于翻譯效果來說至關重要。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Nida,2001:98)曾說,譯前對原文和潛在問題的研究要比實際翻譯過程本身更重要。譯者在譯前要對原文有一個透徹的理解,要深入掌握三方面的背景資料:一是原文來源及其上下文;二是與原文有關的權威文獻;三是文章的引用來源與相關史實。借助網絡,譯者可以對原文有全方位的深刻理解,為正確翻譯奠定基礎。而在信息時代之前,譯者是無法做到如此全面而高效的。比如,第23屆“韓素音青年翻譯獎”競賽漢譯英一等獎得主萬兆元在談到他譯文的生成過程時,曾說到他在譯前首先是利用網絡的查詢功能找到了原文的出處,并發現原文“摩天大樓指數”一文其實是來自于2010年出版的《你應該懂點投資學》第六章中的一節,隨后他通讀了那一章節。接著為了了解了原文的背景知識,他在網上查閱了三篇有關“摩天大樓指數”的核心文獻。因為原文中將中國歷史上的鹿臺與商朝滅亡、清代園林與清朝衰落也納入“摩天大樓指數”現象,他便通過網絡找到文章所提及的這些史實背景。他在談到網絡對翻譯得輔助作用時說“經過研讀原文和大量閱讀背景資料,我對原文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于是順利進入實際翻譯環節。可以說,我在準備階段所閱讀的材料,有99%都是通過網絡的資源共享、搜索查詢和信息交流功能得來的。”因此,翻譯教師要引導學生意識到譯前了解原文背景的重要性,并善于使用網絡輔助得到譯文生成所需的資源。
(二)譯中借助網絡查證譯文的能力
在翻譯階段,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使用網絡的搜索功能來查詢譯文、驗證譯文。所謂查詢譯文,就是遇到比較難譯的詞語或表達時,可以利用搜索引擎來查詢網上可能存在的譯文,以資參考借鑒。比如要翻譯“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曾出現多次類似事件……”,這句話,那么其中的“歷史長河”怎么翻譯更為地道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歷史長河”與譯文關鍵詞history輸入Google搜索框,然后在搜得的近百萬條結果中篩選出幾種主要譯法,如:in the long history,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in the long course of history,給翻譯提供了借鑒和選擇余地。那么到底取哪一種譯法為好呢?接下來就可以利用網絡進行驗證。可以將這些主要譯法輸入Google進行精確查詢,看到底哪種在網上的使用頻率高。結果可查到,in the long course of history的使用頻率最高,這說明其才是“歷史長河”的地道譯法。需要說明的是,為了得到更為精確的結果,搜索范圍往往要縮小到英國或美國網頁。
(三)譯后借助網絡潤色譯文的能力
在修改階段,可以通過參閱網上平行文本來提高譯文的通順程度。例如,紅樓夢中前80回就出現了1219個“某某笑道”,而且除了為數不多的幾處出現了“冷笑道”,“嘻嘻笑道”,其余作者并沒有用多余文字來修飾怎么“笑”或是如何“道”。這么多“笑道”該如何翻譯呢?如果一律譯為smiled and said,往淺處說譯文會顯得重復累贅,不符合英語的規范,因為英語與漢語不同,英文少用重復,除了修辭性重復,一般情況下都會通過替換、省略和變換來避免重復;往深處說則會使這一經典名作的文學特色消失殆盡。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查詢smile的平行詞,例如:smile, laugh, beam, chuckle, giggle, cackle, chortle, grin, snigger, titter等。然后根據人物特點以及上下文來選擇適當的詞來翻譯。舉個例子來說:原文:劉姥姥笑道“我的嫂子!我見了他,心里愛還愛不過來,哪里還說得上話來?(第六回,79頁)。此處說的是窮苦莊稼人劉姥姥初進榮國府得到鳳姐的二十兩銀子,又驚又喜,雖然她性格開朗,當時也不敢過分表現出來,只是喜形于色而已。因此可以選擇”beam”來翻譯其中的“笑道”,即“my dear sister! Granny Liu beamed…”。
此外,在潤色譯文的過程中,如果學生在英語國家有朋友同學等,還可借助電郵等網絡交流手段向英語國家的朋友請教,也可以放到翻譯論壇供大家討論,從中聽取意見。
四、結語
當今時代,利用網絡信息技術輔助翻譯已成為翻譯能力的一個重要部分。今天的翻譯教學工者要更新教學觀念,積極培養學生利用網絡輔助翻譯活動的習慣,努力培養學生在翻譯活動的各個環節利用大數據提供的信息輔助翻譯的能力,以提高翻譯質量,節約翻譯成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英譯漢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萬兆元.因特網輔助翻譯[J].上海翻譯,2008,(3).
[3]Pym, A. Redefin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an Electronic Age: In Defence of a Minimalist Approach [J]. Meta, 2003 (4).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