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大厝的歐洲風情

紅磚厝既有中國傳統民居對稱、嚴整、密閉的特點,又具有華麗活潑、夸張綴飾的地方特性,是特定歷史背景下僅有的地方建筑類型。
中國傳統民居給人印象自然是青磚青瓦,如果提到紅色,大家在眼前閃現的不是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就是供奉佛祖、菩薩的高等級寺院了。世界的多姿多彩正因為有著這樣的不尋常,福建地區普通百姓的住宅——紅磚大厝便是一例。
它為何敢僭越禮制用紅磚紅瓦呢?傳說是這樣的:在宋元時代,閩王的皇后黃惠姑是泉州人,每到連綿陰雨天氣,就會傷心落淚。閩王憐香惜玉問她為什么。皇后說她想起了娘家房屋破漏,不能阻擋風雨。閩王當即說:“賜你一府皇宮起。”圣旨傳到泉州,民眾誤以為泉州一帶都可以建皇宮式建筑,遂大興土木。有人密告閩王,說泉州人到處建皇宮,準備謀反。閩王想起是圣旨有誤,連忙下旨停建,可是泉州晉江一帶的房屋都已經建好,也只好算了,結果當地堂而皇之有了“皇宮紅”。
自然,這只是一個有趣的傳說,因為那個時期當地還不流行紅磚建筑呢。閩南人使用紅磚紅瓦,最早是在16世紀70年代前后,當地月港海商在出外經商的過程中從占領菲律賓的西班牙人那里受到的影像。1543年西班牙人侵占菲律賓,不久建立殖民政府,與漳泉走私商人貿易。1568年,福建月港成為合法外貿港口,眾多閩南商船遠赴菲律賓。西班牙人按照本國傳統建造的大量使用石材和紅磚紅瓦建筑,給閩南商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發財后,就在家鄉仿建。此后,在明清兩朝,隨著海外交流的頻繁,越來越多的福建閩南建筑留下了西洋建筑的印記。
概括而言,除“紅磚紅瓦”這一顯著的標示外,這種中西合璧的紅磚厝具有以下幾個異域特色:首先是大量使用石材、石料,白色花崗巖不但作為臺基、階石、柱石、門框,還作為裙墻壘到齊胸高。包括墻壁、梁柱、樓板,統統使用條石。其次是屋脊,閩南民居的屋頂正脊或者為馬鞍脊,或者為燕尾脊,都是中間凹陷兩端微翹的優美曲線。燕尾脊更正式,兩端探出高昂翹起,尖細,有輕靈飛動之勢。如果是五開間房屋,屋頂再多出兩條燕尾,仿佛一大一小兩雙翅膀在飛翔。在中國各地,民居很少使用燕尾檐。此外,在裝飾方面,石雕、磚雕、木雕、灰塑明顯而講究,借助交趾陶、剪粘等獨特工藝,裝點得花花綠綠。
懸山頂,燕尾脊,紅瓦房,莆田分布著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紅磚厝”。東方二十五坎就是一處中西合璧的紅磚厝。厚重敦實的紅磚外墻,整齊美觀的西式拱門,幽長通透的中式長廊,因為有二十五間店面,而被稱為“東方廿五坎”。這種紅磚厝明顯帶有西方建筑的特點,卻又巧妙地與本土民居相融合,也為我國古建筑中的典范,自成一派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