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春
做偶像內心最的粉絲
最近喜歡上了一個明星,覺得他很棒,但是追星很費錢呢。我還是個中學生,爸媽給的零花錢也剛夠平時吃飯之類的支出,基本上沒有閑錢。即便這樣我還是很想去看他的演唱會。我不想因為追星跟爸媽要錢,看到有同學周末去兼職,我很心動,但又擔心會影響學習。好糾結啊,我該怎么辦呢?
雨點兒
雨點兒好!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因為在我的初中時代,曾經也有喜愛得不得了的偶像。至今仍記得,那時我常常癡迷地在電視機前默默守候,買張畫報剪個照片貼在床頭,與其靜靜地對話,訴說自己的惆悵與煩惱。后來上了大學,接觸了心理學才明白,青少年時期的我在“自我同一性”形成過程中,也就是在問自己“我是誰”的人生命題時,會將理想的自我投射到自己喜愛的偶像身上。崇拜明星不僅是對自我的尋找,也源于情感寄托的需要。我們在尋求獨立、力圖擺脫父母束縛的同時需要一種“遙遠的親密感”來填補情感的真空,因此需要一個安全而完美的訴說對象進行內心最真實的告白。總之,偶像崇拜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一種心理需求和體驗。只不過各人追星的度與層次不同,有些癡迷到病態程度,心理失常,迷失自我,有些人則將度控制得比較合適,所以追星成為青春的一份紀念;有些追星層次較低,停留在對偶像光鮮外表或舉止的簡單模仿上,有的則能汲取偶像“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勵志精神,譜寫出自己不斷進取的青春之歌。看得出,你追星,熱情而不過度狂熱,真誠而不止步于淺薄。能成為明星的人必有常人難以想象的苦難、掙扎、堅持與寂寞的涅槃之路,你的偶像不缺演唱會上的掌聲與尖叫,不缺成功后為他喝彩的普通粉絲。一個不愿給父母增加負擔,一個專注于自己學業,一個耐得住寂寞,一個抵得住誘惑,一個不甘平庸的雨點兒,你最有可能成為那個偶像內心最資深的粉絲,真正的粉絲不一定見過偶像,只不過他們永不離開偶像,永不離開偶像之所以成為偶像的那種奮斗的精神、熱忱的態度、堅守的責任。
做好人亦有
從初一開始,我就每天和兩個住得比較近的同學一起上學,但是她倆動作都很慢,基本上都要我在樓下等她們,這樣一來,幾乎每天都是踩著點到學校。冬天,學校一般是七點二十分記遲到,有時候等她們走出小區都快七點一刻了,沒辦法,只好打車,但她們十次里七八次都沒有掏錢的意思,基本上都是我付車錢,時間久了我真的有點心塞(是我太小氣了嗎),我委婉地提出過希望她們快一點的要求,但她們不聽……現在都初三了,我想更好地利用時間,如果她們真的不能快起來我只好自己去上學,但都一起快三年了,我要怎樣和她們提出我的想法才比較合理呢?
安小培
讓目標成為斗志的
我發現到了初三之后,周圍的人一直都在寫寫寫,不停地寫作業。一個之前成績一直沒有我好的同學,一下子變得好拼,總之沒看到她休息過。現在我在年級里大概低她十多名。周末回家向媽媽抱怨了一下,卻被媽媽好一通教育:“你現在懶,以后就有罪受了。那是人家開竅了,對自己負責任,為自己的目標努力,可是你呢?”聽了她的話,我好難受,下午還要補課,但我一點學習的動力都沒有,我該怎么辦呢?
橙 子
從你這近三年的忍讓與付出中,我看到了一個和善而又體貼的女孩,但可惜的是那兩位同學并未重視你在時間與金錢上的犧牲,反而將這些犧牲當作理所當然。初三作為關鍵時期不比從前,雖說“都一起快三年了”,但在這件事上繼續遷就只會造成更大的痛苦和麻煩,對你有弊無利。
既然委婉地提出要求行不通,你就只能開門見山地找那兩位同學談談,講自己初三學習壓力大、時間不夠用,明確自己的立場——如果你們不再快一點的話,我就自己去學校了。若她們幡然醒悟,那當然再好不過,但所謂積習難改,恐怕你的兩位同學一時半會兒改不了“堅持”了近三年的習慣。孟子曾曰:“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人的精力有限,只有放棄一些東西,才能在別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績。試想一下,你獨自上學,免去了等待的時間與乘出租車付出的金錢,還不用為遲到提心吊膽,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學習,有更多的零花錢買參考資料,有更多的腦力思考有意義的事情,這樣一來,你的學習成績、生活品質與個人心情都會或多或少得以提高和優化。重要的還在于,可能只有失去了你這個力挽狂瀾防遲到的好隊友,那兩位同學才會警醒,才會直面自己的壞習慣,你這不就是在真正地助人成長嗎?所以,你必須提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不要糾結在怎樣的提法比較合理上,因為那兩個同伴的行為有點過了。真理往前跨一步就是謬誤,做好人同樣有邊界,你說呢?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寫道:“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后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才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這句話曾使無數拼搏者產生共鳴,因為梭羅道出了他們拼搏的理由。有些人知難而進,只為不給人生留下遺憾,最痛苦的不是失敗,而是“我本可以”;有些人奮發圖強,只為收獲一個更好的自己,在不停的鍛打中鑄就人生的輝煌;有些人堅持不懈,只為實現一個美好的夢境,便用不斷的付出填補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溝壑。你母親講得其實很在理,人生之路在你自己的腳下,選擇的權力在你手中。是果斷下決心、及時行動,還是優柔寡斷、拖延逃避?每個選擇都會帶來相應的結果,輸掉初三的后果恐怕誰都不想要,這也許就是你的同學們拼搏的原因。所以請不要遷怒那位成績后來居上的同學,雖然你母親用她來給你施加了壓力,但你也承認了是進入初三后的“一下子變得好拼”才讓成績一直沒你好的她實現了逆襲。她不是用事實幫你揭示了用功與成功的內在關系嗎?她不是用進步在證明“愛拼才會贏”的成功法則嗎?她不該只是你的壓力,更應該是你的動力。目標是斗志的催化劑,所以你要做的是先確定目標,然后主動與那位“圣斗士”交往,互相交流學習心得與方法,她的進步除了努力應該還有其他因素。你表面所見的“一直寫作業不休息”也許只是真相的一部分。因為想要長期高效地學習工作,最佳方案還是勞逸結合、張弛有度。一味補課與做作業,連看書思考的時間也沒有,絕不是一種合理的努力。“學而不思則罔”,你一定要學會整理知識、歸納類型、糾錯究因。此外要給身體運動與休息的保證,疲勞即使不算是學習的敵人,也是造成失敗的幫兇。初三了,及時努力是一份勇氣,合理休息是一種智慧。橙子同學,積攢你的勇氣,展現你的智慧,你也能成為你父母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