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廷+楊瑞松
2013年5月,張海瑩從烏拉特中旗財政局副局長的崗位上調任旗農業綜合開發辦主任。他在財政局時主要負責政府采購工作,可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項目建設和政府采購之間幾乎沒有共同點,這對張海瑩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在任職的兩年多時間里,他憑借不懈的努力、創新的思路,始終秉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克服了一個個困難,打消了人們對他能否做好工作的擔憂,以良好的工作成效開拓出烏拉特中旗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新天地。
“大破大立”讓農民的地更好種
為了盡快進入工作狀態,張海瑩到農發辦后幾乎沒有休息日。每個雙休日、節假日,他不是在辦公室學習農業綜合開發的各項方針政策,就是下鄉到項目區與工程技術人員和施工單位探討、解決項目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兩年多來,他系統地學習了農業綜合開發的各項政策規定、財務制度和管理措施,業務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烏拉特中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部,面積2.3萬平方公里,其中草原草場面積占95.1%。全旗耕地面積135萬畝,主要集中在山前灌區的耕地面積達105萬畝,是烏拉特中旗的糧食主產區。在這105萬畝耕地中,中低產田占78%。針對中低產田比重高的問題,2014年起烏拉特中旗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工程全面推行“大破大立”工作方法。張海瑩要求全體工作人員牢記“大破小矛盾、小破大矛盾、不破全矛盾”,要不懼困難,迎難而上,將項目工程“大破大立”工作方法在全旗推廣。
何謂“大破大立”?就是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實行“三打破、五統一、一重新”的土地整治模式,即打破農戶的承包界、打破雜亂的地塊界、打破混亂的渠溝路,統一開挖渠溝、統一修整道路、統一植樹造林、統一平整土地、統一劃分地塊,完成整治后再重新進行分配經營。
為何推行“大破大立”?張海瑩發現,烏拉特中旗耕地高低不平、土堆多,地塊雜亂、不規則,若再像過去修修補補,難以解決根本問題。所以要結合河套地區土地實際,把村與村、鄉與鄉的耕地全部打破,推倒重來,放在一個盤子里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統一再分配,從根本上解決排水不暢等難題。
“‘大破大立的核心,就是通過整理,改變土地現狀,提高耕地質量,增加耕地面積,增加農民收入。它的前提,就是必須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益不變、農民利益不受侵害、承包耕地數量不減、農民效益收入不降。”張海瑩說。
烏拉特中旗農發辦首先在烏加河鎮聯豐奮斗村8000畝井灌項目區實施“大破大立”。起初農民抵觸情緒很大,擔心自己分到差地,或者耕地畝數減少。為了順利推進項目建設,張海瑩帶領工程技術人員與鄉鎮、村委干部一起入駐聯豐奮斗村,發動群眾,宣傳政策,組織村民到五原縣參觀那些實施了“大破大立”的項目區的成效,并把村內推選的5名村民代表吸納為項目組委員,專門負責項目實施的相關事宜,最終獲得了村民的一致同意并順利實施。
項目工程竣工后,每戶村民原本零碎的耕地變得集中連片了,種地成本也節約了;通過清理積土、平整土地、裁彎取直渠道等措施,該村還新增了90畝耕地;春播時,平地機、播種機作業于田間,實現了機械化耕種和規模化種植;灌排配套、道路暢通,解決了群眾澆水、行路難題……讓農民們切實感受到了項目區實施“大破大立”的好處,從而為全旗其他項目區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改進措施讓農發項目質量更高
張海瑩始終堅持在一線工作,對項目工程進展情況、存在問題了如指掌,多次主動邀請全旗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到農業開發項目區調研考察,并認真聽取代表反映的意見和建議。在項目工程建設、管理等方面積極進取,努力創新,采取了一系列新舉措。
一是在建筑物施工時改變了過去分體澆筑的模式,要求全部實行整體澆筑(即一字墻和護坡護腳采用異形模具整體澆筑),從而避免了以往建筑物發生的接口漏水、分離現象,進一步提高了建筑物的工程質量和延長了其使用壽命。
二是對項目區施工采取了新方式,實行先拉框架,后進行細致精做。具體做法是先對項目區道路、林帶進行規劃施工,待框架成型后再對具體的項目區建筑物、管道鋪設等進行施工,從而避免項目死角的產生,保障項目發揮最大效益。
三是在項目區植樹方面,將苗木采購、種植、管護等具體實施工作交由鄉鎮負責,農發辦負責技術指導及監督檢查和驗收。項目區林帶種植不搞“一刀切”,而是堅持“宜林則林、宜片則片”的原則,苗木以小美旱楊為主,同時因地制宜安排部分紅柳和柏樹,進一步提高了項目區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四是嚴格竣工驗收管理,形成優勝劣汰機制。在項目竣工驗收方面,要求按照設計標準對項目區渠、路、林、井、管道、建筑物等逐一進行核對,凡達不到驗收標準的全部不予驗收。農發辦選擇工程質量優良的企業進行表彰,并作為企業下一年招標加分的條件,以提高企業的自覺性與積極性,促使施工企業形成良性的競爭機制。
五是進一步加強監理管理,嚴格落實了監理責任。要求監理單位嚴格按項目管理要求,規范開展各項監理工作,確保監理組織嚴密、人員到位、監督到位。項目區全部實行現場監理制度,并采用工序報驗制,定期不定期檢查監理執行工序情況和監理日志、月報,充分發揮監理作用。
六是推行項目公示制,項目工程做到了公開、透明。積極與鄉鎮、村組配合,推行項目公示制度。項目規劃、選項與鄉鎮、村組積極配合,采取“競爭立項、擇優選項”的原則從全旗篩選出實施立地條件較好的項目區;樹立監督牌,將農發辦、監理、施工企業代表的電話全部公示,發現問題歡迎群眾舉報,項目力爭做到公開、公正、透明。
七是加強項目宣傳,提高了群眾的認識。通過組織群眾到其他項目區參觀項目實施“大破大立”后取得的成效,召開群眾座談會,以及到項目區與群眾實地談心等多種方式,增加群眾對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了解和支持,減少了項目在實施“大破大立”過程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難。
另外,針對上級在檢查驗收中發現的項目工程建設細節不到位、圖紙不夠規范、檔案管理不完善問題,張海瑩進行了大力整改:工程結算報賬方面,實施項目報驗制,在單項工程結束后由施工單位向監理提出申請驗收,農發辦再進行抽查,進一步強化工程管理,保障工程質量;成立了項目監審股,負責全旗項目工程的監督審查,與項目工程股互相制約、互相促進,進一步加強了內部管理;邀請市財政局、旗檔案局對農發辦相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真正讓農業綜合開發檔案管理工作邁上新臺階。
盡職盡責讓農民有更多期待
2013至今,烏拉特中旗農業綜合開發辦累計爭取實施土地治理項目18萬畝,項目總投資17845萬元。
2013至2014年度,累計完成建排灌站1座,打配機電井104眼,配套潛水泵65臺,輸變電線路配套2.5公里,埋設節水管道452.2公里,襯砌31.12公里,修建建筑物2372座,開挖疏浚渠道288.77公里,修筑機耕路445.96公里,平整土地30203畝,植樹39.54萬株,科技培訓農民5500人次,示范推廣6700畝;實施財政補貼產業化項目8個,項目總投資809萬元;與水利部門聯合申報狼山水庫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總投資1496.91萬元。
兩年多來,張海瑩走遍了全旗鄉鎮蘇木的各個角落,辛勤工作在農業綜合開發這個崗位上。當有人問他“何必這么辛苦”時,他說:“對我來說,農業綜合開發絕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事業、一份責任,它承載了全旗所有農民的期望和信任。工作做不好,我對不起組織上的信任和自己的良心。”
在他的帶領下,烏拉特中旗農業綜合開發辦取得了良好的成績,2013至2014年度被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農發辦評為宣傳工作先進旗縣,被烏拉特中旗旗委、政府評為實績考核突出單位,黨支部連續兩年被評為旗直機關先進黨組織,他本人也被烏拉特中旗旗委、政府連續評為實績考核突出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