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平
一位身陷囹圄的領導干部在法庭上陳述:“我用三十年青春,將一個國家級貧困縣,整治成市級經濟強縣。為什么單單就因為挪用了一點公款,就讓我身敗名裂。難道我為縣里三十年的貢獻還不值這點錢嗎?”他的言論在第一時間引起了軒然大波。
如果單從算經濟賬的角度,完全可以理解官員的滿腹委屈。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生一世難免會有邪念,它如體內的癌細胞,一直都以各種方式潛伏著,稍微一點兒誘因就有爆發的可能。這種誘因,多半源于人自私與貪婪的心理。某種程度上講,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于面對邪念時的定力。人都有兩面性,面對誘惑總會同時產生邪念與善念兩種心態,如果邪念戰勝善念,后果難以估量。
失足者的下場通常是慘痛的。要知道邪念如搔癢,短時間能給人帶來刺激與快感,事后卻往往留下難以治愈的后遺癥。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一開始失足者的心存饒幸,缺乏對邪念的正確認識,亦即沒對邪念產生畏懼,忽視了邪念的力量。
邪念的力量是什么呢?正如那位落馬干部所言,他為縣里做了一百件好事,獨獨在一件壞事中動了邪念,最后人們記住他的,也是促使他被一票否決的正是這件壞事。另一方面,人們記住他、宣揚他這件壞事,也是為繼任者留下教訓:如果不治住邪念,腐敗分子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前“腐”后繼,當邪念像瘟疫一樣四處蔓延時,必然是一場禍國殃民的災難。
為了鎮住邪念,我們要用法律法規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使之循規蹈矩,為民造福。但要徹底管住邪念,還必須提升當權者個人的修養。俗話說,“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這里面的“無求”,就是告誡領導干部應該舍一切邪念,“不為浮云遮望眼”,從而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自在與寧靜。只有管住了邪念,才會做到“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反之,邪念分心,失足落水,“一失足成千古恨”。
敬畏善念,人生會更美好;管住邪念,生活才更安寧。一個人,尤其是手握權力的領導干部,只有時刻在心中充滿對邪念的畏懼,抵住誘惑,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
(作者單位:湖南省永州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