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華,馬健,彭衛兵,高宗仙,陶 勝(.安徽省繁昌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安徽繁昌400;.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江蘇南京0095;.安徽省繁昌縣平鋪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安徽繁昌400)
小麥赤霉病歷來是安徽沿江南部地區小麥主要病害,20世紀八九十年代繁昌縣等安徽沿江南部地區種植模式主要是“一油一稻”和“雙季稻”,小麥僅零星種植,小麥赤霉病未受重視。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土地多被種植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承包,種植模式主要是“一麥一稻”,導致小麥赤霉病大發生頻率增加,尤其是2012、2014年大發生,小麥損失較重[1]。據報道,我國目前尚無抗小麥赤霉病菌的好品種[2],防治主要在抓好田間管理上開展化學防治,且以化學預防為主。目前市場上用于小麥赤霉病的防治藥劑很多,為了篩選出適合繁昌地區防治赤霉病的藥劑品種,筆者研究了氰烯菌酯等6種常用殺菌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旨在為該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借鑒。
1.1 供試藥劑 25%氰烯菌酯SC(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48%氰烯·戊唑醇SC(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80%多菌靈WP(江蘇蘇州遍凈植保科技有限公司)、430 g/L戊唑醇SC(江西威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5%咪鮮胺EC(江蘇南京紅太陽股份有限公司)、70%甲基硫菌靈WP(安徽春暉植物農藥廠)。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選在安徽省繁昌縣荻港鎮楊山村。試驗區地勢較平坦,肥力良好,稻茬小麥。小麥品種為“楊麥16”,于2014年12月8日播種,人工撒播,用種量為225 kg/hm2。試驗地土壤肥力良好,有機質含量中等,前茬作物為水稻。
1.3 試驗設計 共設以下7個處理:(A)70%甲基硫菌靈WP 750 g/hm2;(B)48%氰烯·戊唑醇SC 750 ml/hm2;(C)25%氰烯菌酯SC 1 500 ml/hm2;(D)25%咪鮮胺EC 750 ml/hm2;(E)430 g/L戊唑醇SC 750 ml/hm2;(F)80%多菌靈WP 1 200 g/hm2;(G)清水對照。每個處理設3個重復,共21個小區,小區面積為30 m2。
1.4 施藥方法 2015年4月28日下午第1次施藥,施藥時小麥處于抽穗揚花期,赤霉病開始侵染為害,田間未見病穗;5月5日第2次施藥,按750 kg/hm2對水量用3WBD-16型電動噴霧器均勻噴霧于小麥穗部。
1.5 調查方法
1.5.1 藥劑對作物的安全性調查。分別在第1次施藥后1和7 d以及第2次施藥后3、7、10、20 d觀察藥劑對作物及其他生物的影響。
1.5.2 病害調查。每個小區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每個點調查100穗,并于第2次施藥后病情基本穩定時(2014年5月24日)調查小麥赤霉病病穗數和各穗病級,計算病穗率、病指、防效。按照安徽省《農作物病蟲預測預報辦法和技術》通用標準,將小麥赤霉病病穗標準分級如下:0級,全穗無病;1級,感病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25%以下;2級,感病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25% ~50%;3級,感病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50% ~75%;4級,感病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75%以上。
1.5.3 測產。在小麥收獲前(2015年5月31日)進行田間測產,調查統計有效穗數、穗實粒數、千粒重,推算理論產量。
1.6 數據處理 根據調查數據參照文獻[3]計算防治效果和增產率,并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測驗差異顯著性。
2.1 試驗藥劑對作物的安全性 在第1次施藥后1和7 d以及第2次施藥后3、7、10、20 d分別對小麥觀察,小麥植株生長正常,未發現植株矮化以及葉片變色、卷曲、畸形等藥害癥狀。
2.2 防治效果
2.2.1 病穗防效。由表1可知,所有試驗藥劑中對小麥赤霉病病穗防治效果最好的藥劑為25%氰烯菌酯SC 1 500 ml/hm2,病穗防效達87.61%,其次是48%氰烯·戊唑醇SC 750 ml/hm2、430 g/L 戊唑醇 SC 750 ml/hm2、25% 咪鮮胺 EC 750 ml/hm2,其病穗防效依次為 86.54%、84.65%、82.98%,上述4種藥劑其病穗防效均無顯著性差異;70%甲基硫菌靈WP 750 g/hm2和80%多菌靈WP 1 200 g/hm2處理的病穗防效分別為76.45%和76.05%,極顯著低于其他4種藥劑的防效。
2.2.2 病指防效。由表1可知,所有參試藥劑中對小麥赤霉病病指防治效果最好的藥劑是25%氰烯菌酯SC 1 500 ml/hm2,其病指防效達87.02%,其次是48%氰烯·戊唑醇SC 750 ml/hm2、430 g/L 戊唑醇 SC 750 ml/hm2,二者的病指防效分別為86.54%和83.17%。上述3種藥劑的病指防效無顯著性差異,與25%咪鮮胺EC 750 ml/hm2的病指防效(82.21%)達極顯著差異。而70%甲基硫菌靈 WP 750 g/hm2和80%多菌靈WP 1 200 g/hm2的病指防效分別為76.44%和75.00%,均極顯著低于25%氰烯菌酯、48%氰烯·戊唑醇、430 g/L戊唑醇3種藥劑的防效。
2.3 增產效果 由表2可知,各處理較清水對照都有一定的增產作用,以25%氰烯菌酯SC處理的增產效果最好。25%氰烯菌酯SC 1 500 ml/hm2比清水對照穗粒數和千粒重分別增加7.59%和7.82%,理論增產率為15.07%;其次為48%氰烯·戊唑醇SC 750 ml/hm2,理論增產率為12.46%,430 g/L戊唑醇SC 750 ml/hm2的理論增產率為9.87%,25%咪鮮胺EC 750 ml/hm2的理論增產率為8.38%;而70%甲基硫菌靈WP 750 g/hm2和80%多菌靈WP 1 200 g/hm2的理論增產率分別為6.52%和6.27%,極顯著低于氰烯菌酯、氰烯·戊唑醇、戊唑醇等藥劑。

表1 不同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

表2 不同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增產效果
3.1 藥劑選用 不同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48%氰烯·戊唑醇SC、430 g/L戊唑醇SC、25%咪鮮胺EC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較好,在試驗劑量范圍內對小麥生長安全,同時能提高小麥千粒重和穗粒數,從而提高產量。70%甲基硫菌靈WP和80%多菌靈WP對赤霉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防效一般。建議今后在小麥赤霉病的防治中優先推廣使用25%氰烯菌酯SC、48%氰烯·戊唑醇SC、430 g/L戊唑醇SC、25%咪鮮胺EC,并合理輪換用藥,以延緩抗藥性的產生。
3.2 防治時間 推薦使用25%氰烯菌酯SC 1 500 ml/hm2、48%氰烯·戊唑醇SC 750 ml/hm2、430 g/L戊唑醇SC 750 ml/hm2、25%咪鮮胺EC 750 ml/hm2防治小麥赤霉病,宜在小麥齊穗至揚花初期開始施藥,對水量為750 L/hm2左右,均勻噴霧到小麥穗部。若小麥抽穗揚花期遇雨天氣,應于雨前1~2 d噴霧防治,如果小麥抽穗揚花期遇長期陰雨天氣,則需要間隔7 d再防治一次。
3.3 各藥劑特點
3.3.1 氰烯菌酯。該藥劑屬氰基丙烯酸酯類化合物,對禾谷鐮刀菌具有強烈抗菌活性,高效、微毒、低殘留、環境友好,在防病增產的同時可降低小麥穗粒中的毒素含量,提高小麥品質[4]。
3.3.2 戊唑醇和咪鮮胺。該類藥劑屬于廣譜性殺菌劑,具有活性高、持效期長的特點,在小麥齊穗至揚花初期噴藥,既可有效預防赤霉病的發生(戊唑醇還能降低小麥子粒中赤霉毒素DON的含量[5]),又可兼治同期發生的白粉病和銹病,具有一藥多防效果[6]。
3.3.3 小麥赤霉病對多菌靈等藥劑抗藥性檢測。2015年繁昌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采樣送浙江大學檢測。結果表明,戊唑醇、氰烯菌酯抗性菌株比例為0,多菌靈抗性菌株比例也僅為2.78% ~7.14%[7]。因此,在氰烯菌酯等藥劑不足時,可以使用80%及高含量多菌靈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
[1]馬海華,彭衛兵,高宗仙.2014年繁昌縣小麥赤霉病發生特點、成因及防治對策[J].農業災害研究,2014(7):7 -8,11.
[2]王艷,馮藝,孫俊,等.小麥赤霉病防治研究進展[J].現代農業科技,2013(22):109 -111,118.
[3]蓋鈞鎰.試驗統計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4]蒼龍.新型殺菌劑——氰烯菌酯[J].農業知識,2011(6):33.
[5]韓青梅,簡利茄,車俊儀,等.戊唑醇防治小麥赤霉病的田間示范及對籽粒毒素的影響[C]//彭友良,朱有勇.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666-669.
[6]王愛玲,李勤.戊唑醇等4種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兼治白粉病、葉銹病效果比較試驗[J].河南農業,2013(7):37.
[7]孫光忠,彭超美,劉元明,等.不同殺菌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試驗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5(1):81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