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鳳山,張安盛,莊乾營,邢光耀
(1.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山東省植物病毒學重點實驗室,山東濟南250100;2.聊城大學農學院植物保護系,山東聊城252059)
棕櫚薊馬(Thrips palmi)屬纓翅目(Thysanoptera)薊馬科(Thripidae),20世紀20年代在印度尼西亞首次被發現[1],20世紀70年代在我國廣州被發現[2],此后相繼在廣西、湖南、湖北、浙江、江蘇、山東等地發生和危害[3]。棕櫚薊馬喜食茄科、葫蘆科等多種蔬菜,是重要蔬菜害蟲[4],還可傳播番茄斑萎病毒屬(Tospovirus)病毒病,嚴重影響我國蔬菜的產量和質量[5]。
龜紋瓢蟲(Propylea japonica)是重要的捕食性天敵,對多種害蟲具有較好的捕食作用。筆者研究了龜紋瓢蟲2齡幼蟲對棕櫚薊馬成蟲、若蟲的捕食功能反應與搜尋效應,以期為應用龜紋瓢蟲防控棕櫚薊馬提供理論依據。
1.1 材料
1.1.1 儀器。HPG-280H型光照培養箱(黑龍江哈爾濱東聯電子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微型養蟲器(由內徑為1.9 cm、長為9.2 cm的塑料注射器改造而成)、小試管、小毛筆、封口膜等。
1.1.2 供試蟲源。棕櫚薊馬:采自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鎮鄧王村日光溫室黃瓜植株,室內用蕓豆飼養,選擇健康成蟲和2~3齡若蟲作為供試獵物。龜紋瓢蟲:采自聊城大學蔬菜試驗基地,室內飼養并建立穩定種群,收集相同時間段產的卵,卵孵化后于26℃下在小試管中用棕櫚薊馬單頭飼養,選擇健康2齡幼蟲,饑餓24 h后作為供試天敵。
1.2 試驗方法 先將棕櫚薊馬成蟲、若蟲分別吸入養蟲器中,成蟲密度分別為 5、10、20、30、40、50 頭/養蟲器,若蟲密度分別為 10、20、40、60、80、100 頭/養蟲器;再在每養蟲器放入長、寬、高分別為 0.8、0.4、0.2 cm 的蕓豆片,然后用小毛筆接入1頭龜紋瓢蟲2齡幼蟲,最后將養蟲器用封口膜封口。每處理設置4次重復。將養蟲器置于光照培養箱中,設定溫度為(26±2.0)℃,相對濕度為70% ±5%,24 h后檢查棕櫚薊馬剩余數量和自然死亡數。
1.3 數據處理 功能反應[6]:
搜尋效應估計[6]:S
式中,N為棕櫚薊馬密度;Na為被捕食棕櫚薊馬數量;a為瞬時攻擊率;Th為處置1頭棕櫚薊馬的時間;S為搜尋效應。
2.1 龜紋瓢蟲2齡幼蟲對棕櫚薊馬捕食功能反應 由圖1可見,在試驗條件下,龜紋瓢蟲2齡幼蟲的捕食量隨棕櫚薊馬成蟲、若蟲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呈負加速曲線。在相同獵物密度下,龜紋瓢蟲2齡幼蟲對棕櫚薊馬若蟲的捕食量大于成蟲。
Holling II型圓盤方程計算結果(表1)表明,在試驗條件下,龜紋瓢蟲2齡幼蟲處理1頭棕櫚薊馬成蟲、若蟲所需的時間分別為 0.024 3、0.014 3 d,瞬時攻擊率分別為 1.084 5、1.104 2,捕食上限分別為 41.2、69.9 頭/d。X2值分別為0.348 4、0.950 1,遠低于,顯示龜紋瓢蟲 2 齡幼蟲的理論捕食量與實際捕食量非常吻合。

表1 龜紋瓢蟲2齡幼蟲對棕櫚薊馬成蟲、若蟲的功能反應
2.2 龜紋瓢蟲2齡幼蟲對棕櫚薊馬若蟲搜尋效應估計 由圖2可知,在試驗條件下,隨著棕櫚薊馬成蟲、若蟲密度的增加,龜紋瓢蟲2齡幼蟲的搜尋效應逐漸降低。在相同獵物密度下,龜紋瓢蟲2齡幼蟲對棕櫚薊馬若蟲的搜尋效應高于棕櫚薊馬成蟲。
龜紋瓢蟲是一種對多種害蟲有較強捕食能力的天敵,國內學者對其捕食功能反應和控害效果亦開展過相關研究,主要針對蚜蟲[7-12]、粉虱[12-13]等害蟲,程松蓮[14]研究了龜紋瓢蟲對玉米黃呆薊馬的捕食功能反應和搜尋效應,但關于其對棕櫚薊馬的捕食作用的研究則無相關報道。該試驗條件下,1頭龜紋瓢蟲2齡幼蟲對棕櫚薊馬成蟲的捕食上限達41.2頭/d,對棕櫚薊馬若蟲的捕食上限達69.9頭/d,表明龜紋瓢蟲對棕櫚薊馬具有較強的捕食潛能。
搜尋效應計算結果表明,隨著自身密度的增加,龜紋瓢蟲2齡幼蟲對棕櫚薊馬成蟲、若蟲的平均捕食量逐漸減少,搜尋效應逐漸下降,因此在田間釋放龜紋瓢蟲防治棕櫚薊馬時,還應研究龜紋瓢蟲釋放密度,以達到最佳的控害效能。
該試驗是在室內限定條件下進行的,自然界中龜紋瓢蟲的捕食能力受田間因素影響很大,如田間天敵的種類與密度、溫度、濕度等,因此,龜紋瓢蟲在自然界中對棕櫚薊馬的實際控制能力尚需進一步研究。
[1]張維球.農業昆蟲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0:556-561.
[2]張維球.廣東蔬菜常見薊馬種類及其為害情況調查[J].昆蟲知識,1976,13(3):83 -85.
[3]秦玉潔,梁廣文,吳偉堅.節瓜薊馬的發生危害和防治策略[J].植物保護,2002,8(4):21 -22.
[4]吳佳教,張維球,梁廣文.溫度對節瓜薊馬發育及產卵力的影響[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1995,16(4):14 -19.
[5]KATO K,HANADA K,KAMEYA-IWAKI M.Melon yellow spot virus:A distinct species of the genus tospovirus isolated from melon[J].Phytopathology,2000,90(4):422 -426.
[6]丁巖欽.昆蟲種群數學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210 -211.
[7]任月萍,劉生祥.龜紋瓢蟲對麥蚜的捕食功能反應及尋找效應研究[J].農業科學研究,2006,27(1):20 -21.
[8]閆占峰,王聰,王振營,等.龜紋瓢蟲捕食玉米蚜功能反應研究[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2,28(1):139 -142.
[9]高孝華,時愛菊,曲耀訓,等.龜紋瓢蟲捕食棉蚜的功能反應及尋找效應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2(4):457 -460.
[10]梁洪柱,胡雅君,陳倩,等.龜紋瓢蟲對槐蚜的捕食功能反應[J].中國生物防治,2007,23(S1):103 -106.
[11]胡長效,丁永輝,彭蘭華,等.龜紋瓢蟲捕食牛蒡長管蚜的功能反應及尋找效應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08(7):64-66.
[12]劉萬學,張毅波,萬方浩.龜紋瓢蟲對煙粉虱和棉蚜取食選擇性及適合度比較研究[J].中國生物防治,2008,24(4):293 -297.
[13]林克劍,吳孔明,劉山蓓,等.中華草蛉、龜紋瓢蟲和異色瓢蟲對B型煙粉虱的捕食功能反應[J].昆蟲知識,2006,43(3):339 -343.
[14]程松蓮.龜紋瓢蟲對玉米黃呆薊馬成蟲的捕食功能反應與搜尋效應[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2):10577,10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