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梅,高 健,楊再平 (四川省天全縣林業局,四川雅安625500)
天全縣地處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過渡帶,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被納入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和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基于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天全縣動物資源尤其是鳥類資源十分豐富。在以前的鳥類研究中,發現有玉頭鹟亞種的天全玉頭鹟(Ficedula sapphire tienchuanensis)[1]及旋木雀天全亞種(Certhia familiaris tianquanensis)[2],有學者將該亞種提升為種,命名為四川旋木雀(Certhia tianquanensis)[3]。此外,有學者對天全縣內喇叭河自然保護區進行了詳細調查[4],但針對天全縣的鳥類資源研究尚為空白。為了掌握天全縣鳥類資源狀況和區系特征,筆者在2008年2月至2013年7月開展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參考以前有關文獻資料,對天全縣鳥類資源進行了初步研究,以期為科學保護、利用鳥類資源提供基礎材料。
1.1 研究區概況 天全縣位于四川盆周山區西緣,二郎山東麓,隸屬雅安市,地處 102°16'~102°55'E,29°49'~30°21'N,東接雅安市蘆山縣、雨城區,南鄰雅安市滎經縣,西連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瀘定縣,北交雅安市寶興縣。境內地貌呈深中切割,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多為中高山地,占全縣總面積的86.7%,最高處月亮灣灣崗,海拔5 150 m;東南部為低山、河谷丘陵區和河谷沖擊平壩區,占全縣總面積13.3%,最低點多功鄉飛仙關橋下,海拔600 m。境內河流縱橫密布,其中干流為青衣江一級支流天全河,全長109.4 km,占全縣流域總面積的80.56%。氣候類型是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基帶的山地氣候,年平均氣溫15.1℃,年平均降雨量達1 660 mm,年降雨日數達233 d,最多達268 d。縣內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68.3%,為全國生態建設示范縣、全國退耕還林還草示范縣、四川省林業十強縣。
1.2 研究方法 采用樣線法和樣點法對天全河流域、縣城周邊山地和農耕區域進行調查,只記錄種類,不統計數量。觀察時間每月不少于4次。觀察記錄工具為10×42的雙筒望遠鏡和數碼相機,并借助相關鳥類工具書對鳥種進行鑒定[5-6],對未能拍攝到影像材料的鳥種在明確鑒定到種后納入此次調查記錄。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再根據《喇叭河自然保護區的鳥類調查》、《四川鳥類原色圖鑒》、《四川資源動物志》(第1 卷)[7]和《四川資源動物志》(第3 卷)[8]等文獻,并查閱四川農業大學標本館資料,最終確定天全縣鳥類名錄并分析其居留型。鳥類名稱和分類、特有鳥種參考《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2版)[9]。鳥類區系和分布型參考《中國動物地理》[10]。
2.1 種類組成 由表1可知,此次調查共記錄鳥類214種,結合文獻和資料,經鑒定確定天全縣已有鳥類18目60科327種,約占全國鳥類總目數的75%,占全國鳥類總科數的59.4%,占全國鳥類種數的23.85%。其中,非雀形目122種,占37.31%;雀形目205種,占62.69%,以雀形目鳥類為主。達到10種以上的科有鷺科、鴨科、鷹科、鷸科、鶇科、鹟科、畫眉科、鶯科和燕雀科,其中最多的為鶇科32種,其次為畫眉科30種,說明研究區域鳥類具有極其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從保護級別來看,研究區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3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鳥類22種,四川省級保護鳥類18種。其中包含我國特有鳥類16種,占我國特有鳥類總數的21.05%,表明此區域是特有鳥種分布中心。
2.2 居留型分析 由表1可知,天全縣有留鳥為155種,占47.40%;夏候鳥 77 種,占 23.55%;冬候鳥 39 種,占11.92%;旅鳥 51種,占 15.60%;迷鳥(偶見種)5種,占1.53%。這說明研究區域以留鳥和夏候鳥為主,占總種數的達70.95%。在冬候鳥和旅鳥中則以雁鴨類、鸻鷸類等水鳥為主。偏離正常遷徙路線和分布范圍的5種迷鳥(偶見種)為角辟鳥虒鳥(Podiceps auritus)、灰瓣蹼鷸(Phalaropus fulicarius)、灰翅浮鷗(Chlidonias hybrida)、白翅浮鷗(C.leucoptera)和漠鵖(Oenanthe deserti),其中灰瓣蹼鷸(Phalaropus fulicarius)和漠鵖(Oenanthe deserti)為四川鳥類新紀錄[11-12]。這表明該研究區域特別是天全河沿線濕地是包括黑頸鶴在內的冬季水鳥重要的遷徙停息地。
2.3 區系和分布型分析 按照《中國動物地理》區劃,天全縣處于古北界和東洋界交匯過渡地帶,屬于東洋界西南山地亞區。從表1可知,從區系組成來看,天全縣繁殖鳥類完全或主要分布于東洋界的有158種,完全或主要分布于古北界的有45種,廣泛分布于古北、東洋兩界的或分布范圍狹窄不易明顯劃分界限的廣布種有29種。這表明研究區域東洋界種類最多,占總種數的68.10%,這與動物地理區劃相一致。
由表1可知,從分布型來看,天全縣鳥類有全北型6種,古北型14種,東北型15種,東北—華北型2種,季風型2種,高地型3種,喜馬拉雅—橫斷山區型73種,南中國型30種,東洋型62種,不易歸類的有25種。在所有分布型中,以喜馬拉雅—橫斷山區型、東洋型和南中國型為主,分別占31.47%、26.72%和12.93%。這表明研究區域內繁殖鳥類分布型復雜,但主要以喜馬拉雅—橫斷山區型、東洋型為主。
表1 天全縣鳥類資源名錄
續表1
續表1
續表1
與《喇叭河自然保護區的鳥類調查》等研究文獻相比,此次調查中新增記錄大多為越冬過境鳥類和低山丘陵區鳥類,主要是因為此次實地調查區域為河流水庫、中低山區及丘陵地帶,與以往調查區域有較大差異。筆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天全縣冬季水鳥呈現出除綠頭鴨、斑嘴鴨等少數種類多外其余種類數量少的特征,部分種類甚至只有個體記錄。這可能與天全縣地處冬季水鳥重要遷徙通道但境內適宜越冬的濕地面積不大有關。
生境破壞和人為干擾是威脅鳥類的主要因素。在天全河下村電站水庫調查中發現,蓄水后在增加適宜雁鴨類的寬闊水域的同時大部分灘涂消失,使適宜鸻鷸類的生境減少,河道內采砂和捕魚等行為也造成生境破壞和對越冬遷徙鳥類的干擾。河流湖泊沼澤地的分類分布與其他生境鳥類分布的相似率最低,基本都在10%以下[13]。因此,作為重要的鳥類遷徙通道,保護好適合鳥類越冬和遷徙停留的濕地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天全縣作為蘆山“4·20”強烈地震的重災區,地震所導致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對林地等生境造成破壞,亟需修復。
針對天全縣今后的鳥類資源保護利用中,特提出以下建議:①加大愛鳥護鳥宣傳,并加強對鳥類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遷徙季節禁止在鳥類越冬和中轉區域開展采砂、捕魚等人為活動。②加強震損林地植被修復和濕地生境保護修復,在遷徙停留地及珍稀特有鳥類集中地創建保護小區,如在天全河下村電站水庫建立濕地公園,保留適宜冬季鳥類越冬和遷徙停留的生境。③進一步加強以四川旋木雀、玉頭鹟亞種天全玉頭鹟為代表的特有鳥種的生態學研究,對喇叭河、白沙河等野生動物富集區域,可在進一步摸清資源分布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地開展觀鳥和觀獸等生態旅游項目。
[1]鄭作新.玉頭鹟的一新亞種——天全玉頭鹟[J].動物學報,1964,16(1):161-164.
[2]李桂垣.四川旋木雀一新亞種——天全亞種[J].動物分類學報,1995,20(3):373-377.
[3]孫悅華,JOCHEN MARTENS.陜西秦嶺發現四川旋木雀[J].動物學雜志,2005,40(4):33.
[4]李桂垣,張清茂,羅家澤,等.喇叭河自然保護區的鳥類調查[J].四川動物,1994,13(2):57 -61.
[5]李桂垣.四川鳥類原色圖鑒[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3.
[6]約翰·馬敬能,卡倫·菲利普斯,何芬奇.中國鳥類野外手冊[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
[7]施白南,趙爾宓.四川資源動物志第一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91-134.
[8]李桂垣.四川資源動物志第三卷鳥類[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5.
[9]鄭光美.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1-404.
[10]張榮祖.中國動物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411 -471.
[11]劉禎祥,殷后盛.四川省鳥類新紀錄——灰瓣蹼鷸[J].四川動物,2012,31(2):263.
[12]殷后盛,劉禎祥,周鋒.四川省鳥類新紀錄——漠鵖[J].四川動物,2012,31(5):745.
[13]唐蟾珠,徐延恭,楊嵐.橫斷山區鳥類[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