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海 付立明 馬兆吉
鞍山市中心醫院(中國醫科大學第六臨床學院)骨二科,遼寧鞍山 114001
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骨質疏松性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
張生海 付立明 馬兆吉
鞍山市中心醫院(中國醫科大學第六臨床學院)骨二科,遼寧鞍山 114001
目的分析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骨質疏松性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方法 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骨質疏松性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病例納入該次研究,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行傳統內固定處理,觀察組則采取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觀察兩組療效。 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更高,術后并發癥更低,臥床時間更短,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骨質疏松性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療效確切,臨床應予以推廣使用。
股骨粗隆間骨折;骨質疏松;高齡;人工關節置換術;內固定;療效
股骨粗隆間骨折以老年人群為好發群體,高齡人群通常合并有程度各異的骨質疏松癥,因此在輕微外傷影響下有較大幾率出現嚴重粉碎性骨折,其中大部分屬于不穩定型骨折[1]。該研究以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間收治的100例高齡骨折病例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了人工關節置換術與內固定方案治療骨質疏松性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療效,旨在為臨床提供一定指導和幫助,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收治的100例骨質疏松性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病例為該次研究對象,其中男40例,女60例;年齡61~82歲,平均年齡(67.4±7.8)歲;入組患者致傷原因如下:54例為交通意外傷,40例為意外墜跌傷,6例為其他。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兩組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傳統內固定處理,觀察組則采用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患者常規取健側臥位,取髖關節后外側做一手術切口,使骨折部位、髖關節以及股骨頸顯露。首先截斷股骨頸并將股骨頭取出,然后復位粗隆部骨折,并以鐵絲捆綁固定。股骨距以及小粗隆部位骨折應盡量實現解剖復位以及固定處理;大粗隆部位骨折倘若嚴重粉碎而無法有效固定,則可將較大骨塊保留并妥善固定,待置換股骨頭并良好復位后將小粉碎骨塊切除,縫合骨折遠端以及臀中肌斷端,從而使臀中肌功能重建。骨折復位固定后于股骨頸處二次截骨,安裝人工關節后觀察其穩定性以及活動度,確認無異常后常規放置引流管并將切口關閉。
1.3 療效評定指標
優:患者骨折愈合,未見髖內翻畸形,行走無痛、無跛行;良:患者骨折愈合,合并髖內翻畸形,但<10°,行走有輕微疼痛或不適;可:患者骨折愈合,髖內翻畸形為 10°~25°,行走時有中度疼痛感,無法長距行走;差:患者骨折不愈合或髖內翻畸形>25°,患肢無法負重行走[2]。
1.4 統計方法
該次數據采用SPSS16.0軟件對該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的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的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并應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優良率更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術中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用時同對照組無較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中情況對比()
表2 兩組術中情況對比()
注:與對照組相比,①P>0.05。
組別(n=50) 術中出血量(m L) 手術用時(min)對照組觀察組tP 510±119(504±117)①0.467 0.322 93.18±30.16(91.55±29.74)①0.513 0.351
2.3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后臥床時間更短,并發癥發生率更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表4。
表3 兩組術后臥床時間對比(,周)
表3 兩組術后臥床時間對比(,周)
注:與對照組相比,①P<0.05。
組別 術后臥床時間對照組(n=50)觀察組(n=50)t 10.73±1.44(4.63±3.84)①10.101
表4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臨床對于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病例的治療大多遵循如下原則,即在患者全身狀況理想的情況下開展積極手術治療,并以此為首選處理方案,幫助患者早期恢復負重功能并開展床下鍛煉,這一治療原則在目前已被骨科醫生所廣泛認同[3]。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發病率多與年齡增長呈正相關,其中以老年女性患者最為明顯,其骨質疏松癥大多較為明顯,骨質脆性隨之升高,一旦出現骨折,則大部分為Ⅲ或Ⅳ型不穩定骨折,此類骨折難以通過內固定處理實現有效固定和解剖復位,同時骨質把持內固定力度不足,而內固定可靠性在此種情況下也并不確切,因而在術后早期負重以及復健鍛煉中經常出現髖內翻以及內固定失效等各類相關并發癥[4]。而以往保守治療方法不僅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同時也導致了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患者死亡率也隨之升高。相比較而言,人工關節置換術自上世界八十年代開始應用于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經過數十年的錘煉與完善其應用逐步純熟,進而在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其用于治療高齡骨質疏松性骨折病例療效確切,同時也規避了傳統內固定治療可能帶來的風險性,有利于患者術后早期恢復[5]。
人工關節置換術并不會影響骨折愈合過程,因此也避免了因內固定物存在或者在骨折愈合過程中出現各類并發癥的可能性,患者手術反應一旦消失,護理人員即可幫助患者利用助行器開展下地負重鍛煉活動[6]。從該次研究結果來看,與內固定方式相比,人工關節置換術術中失血量以及手術時間雖然與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治療優良率高達 96%,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僅為 2%,同時術后臥床時間僅 (4.63± 3.84)周,均明顯優于同期對照組(P<0.05),與以往研究報道[7~8]一致,分析原因可能為觀察組術后可早期負重行走鍛煉,因此可較快地恢復肢體功能,或與術前水平接近;而同期對照組負重時間相對較晚,所以肢體功能在術后短時間內難以得到有效恢復,或有所下降,同時并發癥發生率也隨之增加。由此可見,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更優于內固定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骨質疏松性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療效確切,臨床應予以推廣使用。
[1]寧安,郭宏剛.兩種方法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對比分析[J].重慶醫學,2014,43(13):1570-1572.
[2]夏平光,蔡賢華,王慶等.股骨近端鎖定鋼板與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治療AO A3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 (8):2276-2277.
[3]蔣梁華,李曉林.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治療的研究進展[J].實用骨科雜志,2012,18(2):143-147.
[4]袁曉明,姚琦,倪杰,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與動力髖螺釘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薈萃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11):836-839.
[5]張景林,劉曉龍,楊樹玲.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人工股骨頭置換的臨床應用評價[J].山東醫藥,2014,54(17):70-72.
[6]吳元勇,郭金偉.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42例分析[J].重慶醫學,2013,42(11):1243-1244,1247.
[7]靳艷斌,羅潤明,李兵.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內固定術與加長型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伴骨質疏松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實用醫刊,2013,40(22):78-79.
[8]王毅鵬,彭丹,彭紅春,等.人工關節置換術聯合抗骨質疏松治療對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的療效[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36):26-27.
R68
A
1674-0742(2015)01(a)-0039-02
2014-11-11)
張生海(1971.12-),男,遼寧鞍山人,碩士,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脊柱及關節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