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護理管理在截癱褥瘡患者封閉負壓灌注中的療效探討
周開顏,郭海霞,趙海燕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6醫院,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目的:找出制約截癱患者褥瘡愈合的護理因素,對封閉持續負壓灌注中實施全程護理管理,縮短療程,提高愈合率。方法:將40例截癱褥瘡患者分兩組,常規組為換藥后對癥護理,對照組為封閉持續負壓灌注給予全程的護理管理,觀察分組護理14d后的療效。結果:40例截癱褥瘡患者的療效指標按痊愈、好轉、無效評價,對照組總治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且平均治療時間和費用明顯少于常規組。結論:封閉持續負壓灌注的截癱褥瘡患者,給予全程的護理管理,能維持負壓參數的穩定和吸引管道的通暢,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降低治療總費用,確保患者營養需求和治療有效性,大大提高患者舒適度,成為更有優勢的護理方法,可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截癱褥瘡;持續負壓;封閉灌注;全程管理
文章編號:1006-6223(2015)12-2079-02
文獻標識碼:B
封閉負壓引流技術是一種設計獨特、對傳統外科引流作出重大改進的新型引流技術,此技術能隔絕細菌的侵入,充分將創面內的膿液、滲液及部分壞死組織及時、較徹底地引出體外,改善微循環,增加局部血流,增強慢性創面修復細胞的活性,加快促進肉芽組織生長,適用于慢性經久不愈的潰瘍創面[1],是一種理想的引流方法[2]。本科近年來應用封閉持續負壓灌注引流治療截癱褥瘡患者,經全程的護理管理,消除了影響截癱褥瘡患者愈合的護理因素,減輕了患者長期換藥的痛苦,縮短了治療周期,減少了總醫療費用,達到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篩選2008年2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截癱褥瘡患者40例,男36例,女4例,發生褥瘡病史最長8個月,最短20d,有糖尿病史9例,全部患者均給予個性化治療的基礎上,依據截癱褥瘡患者住院時間分兩組,每組20例,常規組為換藥后對癥護理,對照組應用封閉持續負壓灌注引流并給予全程護理管理,兩周后統計護理后療效,截癱褥瘡患者的情況見表1。

表1 截癱患者年齡褥瘡的部位大小的比較
2封閉持續負壓灌注的全程護理管理
2.1封閉持續負壓灌注前護理:護理人員充分評估創面情況,給予局部清潔備皮,為患者及家屬進行相關知識的宣教,講明封閉持續負壓灌注治療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項,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同時行封閉負壓灌注治療的物品準備,并檢查負壓吸引裝置的性能。
2.2封閉持續負壓灌注中護理:嚴格無菌做好操作配合,協助醫生修剪合適的敷貼,用透性生物膜密封貼合整個創面,連接吸引管,啟動負壓吸引裝置,調整0.9%氯化鈉注射液滴數及負壓參數。
2.3封閉持續負壓灌注后護理
2.3.1適宜體位管理:取舒適防創面受壓的體位,與患者及家屬有效溝通,囑改變體位時勿牽拉引流管,患肢腫脹時可適當抬高利于靜脈回流,并有針對性做好下肢肌肉萎縮、關節僵直及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健康指導。
2.3.2負壓吸引裝置的管理:創面封閉持續負壓灌注治療7d為一周期,吸引裝置應妥善放置,引流管固定應低于患肢,防止扭曲、受壓、打折、脫落,負壓參數通常設定為0.02~0.06 MPa,可根據創面大小、引流液顏色、性質進行灌注滴數及負壓參數的調整;保持2 4h持續負壓吸引,負壓引流瓶內液面不超過2/3,以確保有效引流;在治療中護理人員發現2例患者引流管堵塞,經擠壓引流管,調整引流管的位置仍無效,及時報告醫生給予生理鹽水加壓沖洗抽吸后通暢,1例患者因引流瓶出現裂痕達不到有效的負壓引起薄膜下積液,更換引流瓶后負壓恢復積液消失。
2.3.3創面敷料的管理:封閉持續負壓灌注敷料外觀應呈橘皮樣塌陷,且可視透明薄膜引流管管型清晰,在治療期間確保生物透性薄膜與創緣皮膚粘貼嚴密,禁止抓撓刺破薄膜,如出現創面周圍皮膚紅腫、敷料漏氣隆起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
2.3.4機體營養的管理:護理人員每日為患者進行引流液性質、量的評估,為血糖高患者建立監測記錄卡,遵醫囑根據波動值調整飲食結構;因患者吸出的滲出物中含有大量蛋白,給予個體化飲食結構的調整,避免發生負氮平衡影響創面的愈合。
3結果
護理14d后療效按痊愈、好轉、無效評價。痊愈:創面閉合;好轉:創面變小、竇道變淺、肉芽組織新鮮,仍有少許壞死組織;無效:創面無縮小,出現感染性潰瘍等惡化征象。常規組痊愈3例中直接愈合1例,2例植皮后愈合;對照組痊愈8例中一周愈合5例,3例再次給予封閉持續負壓灌注一周后愈合。療效評價見表2。

表2 分組護理14d后療效n(%)
與對照組比較P<0.05
所有數據經SPSS進行卡方檢驗,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對照組患者褥瘡創面均得到一定的控制和改善,護理兩周后對照組總治愈率高于常規組,差別經統計學分析有顯著性(P<0.05),見表3。

表3 截癱褥瘡患者治愈時間費用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P<0.05
4討論
截癱患者損傷平面以下感覺與運動喪失、血管擴張、血循環障礙, 神經營養失調,新陳代謝發生紊亂,食欲減退,機體消耗大,多數患者低蛋白,皮膚彈性差,抵抗力減低,因此發生褥瘡幾率、風險增加,臨床應用封閉持續負壓灌注吸引技術的優勢可在創面區形成一個相對清潔、干燥的環境[3],能隔絕細菌侵入,抑制創面厭氧菌生長,同時為創面提供均勻負壓,可及時清除膿液和壞死組織,持續改善血流,有效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可充分滿足截癱褥瘡患者軟組織缺損的治療需求。在給予截癱褥瘡患者封閉持續負壓灌注中實施全程護理管理,能合理指導患者飲食,及時調整負壓參數,保持引流管道通暢,確保治療的整體要求和有效性,同時創面的相對封閉避免了交叉感染,減少了抗生素使用,降低了治療總費用,縮短了住院時間,杜絕長期換藥給患者帶來的痛苦[4],大大提高舒適度,從根本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了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截癱褥瘡患者封閉負壓灌注中實施全程的護理管理不需特殊設備,方法簡便,不但可體現護理人員的工作價值,而且能提高治療療效,具有很好的衛生經濟學前景,可成為臨床更有推廣優勢的護理方法。
參考文獻:
[1]裘華德.負壓封閉引流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1~218.
[2]黃群英,何麗明.人工皮膚封閉負壓引流患者的護理[J].護理時間與研究,2009,6(10):65.
[3]吳繼芳.封閉負壓吸引應用于大面積軟組織缺損的護理體會[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1,(4):27~28.
[4]徐靜,翟濤,王剛,等.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四肢軟組織缺損感染創面中的臨床效果及應用價值[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6):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