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靈
西方人認為在“古登堡星系”現象出現前,大多數歐洲人都是文盲,人無知則無能為力。大部分圖書館由幾打手抄本用鏈條拴在桌上,那些圖書館說擁有的知識僅供統治階級使用。隨著印刷機的出現,人類共有的智慧開始逐步被共享,它帶領人們進入了現代社會。
2015年,當“互聯網+”這個詞充斥媒體時,一個被稱作物聯網的時代已經被最傳統的線下快遞獨輪車載著花花綠綠的商品,扎進了千家萬戶。那么,這一年又發生了什么?
驕傲而悲傷地與讀者道別
2015年,微信上出現最多的是對停刊媒體的唏噓與道別。2012年才以全新姿態創刊的《壹讀》,休刊轉型互聯網產品,來自發行的壓力消耗。曾被第三方數據平臺評估為瑞麗集團閱讀率排名第一的《瑞麗時尚先鋒》今年宣布正式停刊,其死點在于廣告客戶的流逝。這一年和我們告別的還有紙版的《外灘畫報》《上海壹周》《上海商報》……或許,我們可以從那些道別中,感受到一個時代的悲愴——
正如《生活新報》的休刊詞這樣寫道:即使紙媒死了,也會留下圣徒無數……
眾媒眾籌的變體時代到來
當人們還沒來得及和紙媒悉數告別,一些堅持理想的媒體人已經轉身投向了新媒體的懷抱。《新聞晚報》落幕,澎湃新聞、界面新聞這類凝聚傳媒人精英分子的時政和財經新聞網站業已先一步悄然上線。
那么,新媒體,究竟新在哪兒?是媒介和設計的騰挪還是醞釀著一種更深層次的變革?有時候,我還想問問有態度的創業者說——《鈦媒體》(以眾籌模式完成融資的新生代網站),有時候也想問問媒體究竟是個《界面》,抑或是根本“無界”(無界新聞,今年上線的跨界融資合作網站)?
事實上,當一些傳媒朋友還在暢想未來的時候,這一年,巨變已經來臨:
一個變化,是出走的媒體人和轉型的傳統媒體公號,迅速集結成了自媒體廣場,引領眾媒體時代全面到來。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能辦媒體,這不僅顛覆了傳統媒體單向發言獨霸話語權的文化傳播模式,也顛覆了海量無序發帖的信息垃圾潮。每個人都可以在多維的虛擬空間,集結自己的讀者,辦一份有辨識度的個人媒體。這種變化和商機的突然到來,似乎就在一夜之間。
媒體門檻降低,使得大眾的媒體參與度空前提升。據清華大學《中國網絡媒體的未來2015》報告分析,媒體正在同時進行融合與分化,雙線流程都在加速。在自媒體迅猛發展的同時,近期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隨著越來越多的創業者進入自媒體,中國自媒體創業者盈利難度加大,目前已實現盈利的不到一半,超過60%的自媒體每月營收不到1萬。機遇和挑戰總是齊頭并進。
另一個變化,是互聯網眾籌帶來的出版紅利。筆者今年收到一位資深媒體人邀請眾籌出版公益圖書的訊息,借此發現了繼新聞網、物流網后的一個新興變體——眾籌網。
該網站提供便捷平臺,分享可實現的夢想成果,提供眾籌和資源平臺,為各類人群提供分類服務。這中間,出版的板塊特別亮眼,其中一項,“十年砥礪、且試鋒芒——目前收錄最全、編校最好的《呂思勉全集》”,眾籌資金已經達到15萬元人民幣。這令我們看到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有了成真的希望。
眾籌網站不拘泥于簡單信息發布,而是動用策劃能力,引領潮流、發現價值,凝結有效資源促成有效合作,為媒體的變身提供了一個劃時代的范本。當然眾籌不僅僅是出版,新聞一樣可以眾籌。
此外,今年舉行的中國超級書店論壇上,有關O2O模式下,超級書店的醞釀與拓展項目,也奪人眼球。
未來,數字網絡將串聯起地球上大多數人的思想和感情,提供前所未有的大數據服務,讓穿戴式的數字產品服務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將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完美地融于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