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偉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入融合,中國制造業的生產方式、企業組織和產品模式都將發生重大變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實體經濟的重要性被重新認知,美、德、英、法等發達國家相繼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中國于2015年提出“中國制造2025”,大力推進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從企業內部看,生產成本上升、研發投入不足、生產組織方式較為傳統都是亟待解決的具體問題;從外部環境看,消費者具有更大的主導權,大數據、云計算、移動、社交化、3D打印、機器人等技術將顛覆舊有的制造模式,跨界融合、制造業服務化的趨勢也日益顯著。中國制造業正處于變革與轉型的十字路口。
有別于“工業4.0”聚焦在制造業高端產業和高端環節,“中國制造2025”是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整體謀劃,不僅提出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的路徑,同時重視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兩者在以下三方面大為不同:
發展基礎。中國制造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相當一部分企業還處在工業2.0階段,因此需要推進工業2.0、工業3.0和工業4.0并行發展。德國已普遍處于從工業3.0向工業4.0過渡階段,擁有強大的機械和裝備制造業,在自動化工程領域已具有很高的技術水平。
戰略任務。“中國制造2025”以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構建信息化條件下的產業生態體系和新型制造模式。而工業4.0著眼高端裝備,提出建設“信息物理系統”,推進智能制造。
主要舉措。“中國制造2025”除了將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之外,還在全球化、創新、質量品牌建設、綠色制造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工業4.0的重點是建立智能工廠,實現智能生產。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將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制造業將發生巨大變化:
1.生產方式趨向智能化、網絡化。智能化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生產過程將由新型傳感器、智能控制系統、機器人、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組成,“無人工廠”的數量將不斷增加;二是工業信息系統通過互聯網實現互聯互通和綜合集成,促進機器運行、車間配送、企業生產、市場需求之間的實時信息交互,原材料供應、零部件生產、產品集成組裝等全生產過程變得更加精準協同;三是工業云平臺、工業大數據等智能分析工具將幫助企業實現更好的決策。網絡化指的是企業將更多地通過網絡將產品價值鏈分解到不同國家的配套協作企業,產品生產過程由全球范圍內多個企業高效、快捷地合作完成。
2.企業組織走向扁平化、虛擬化。扁平化是指供應鏈集成創新、網絡營銷等新型業態使得每個企業都演化成信息物理系統的一個端點,不同企業的原材料供應、機器運行、產品生產、渠道銷售都由網絡化系統統一調度和分派,產業鏈上下游協作日益實時化。同時,隨著協同制造成為重要的生產組織方式,只有運營總部而沒有生產車間的虛擬企業開始出現。
3.產品模式轉向定制化、服務化。企業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及時調整生產工序和工藝,靈活地生產出各種產品。用戶下單后,訂單送達互聯工廠,工廠即開始向模塊商下單定制所需模塊,通過模塊化的拼裝,可以實現用戶對不同功能的側重,并最大限度地縮短產品制造時間。企業還將從以傳統的產品制造為核心,轉向提供具有豐富內涵的產品和服務,直至為顧客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編輯:王文正 wwz8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