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編者按:
中國市場,似乎到了數量增長的極限。
2015年,在大部分實體產業人眼中,生意不好做,市場很低迷。
一個以穩健發展著稱的二線白酒品牌運營總監表示,企業市場部今年投入了大量精力在基礎建設和終端維護上,但付出與收獲完全不對等,上量很難,只實現了既定目標的80%。并且據他所知,這在業內還算好的,終端普遍表現為信心喪失,市場消費不景氣,好像怎么也做不起來。這種現象不僅僅在白酒行業出現,很多中小企業表示,今年不僅生意難做,而且融資困難,資金鏈很緊張。
自今年上半年以來,中國實體經濟下滑的說法始終不絕于耳。消費的弱化,是不容爭辯的事實。作為消費大國,原來一直認為穩定的消費,出現了“不穩”的現象,同時消費還呈現分化,即高端、低端消費好一些,中端消費差一些。
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新一輪崇洋潮給了企業最明確的信號:消費者不滿足中國企業原有的主流產品,是時候做產品升級了。
數量封頂,這是常態
文 | 劉春雄 本刊特約高級研究員,鄭州大學管理工程學院副教授
中國過去30多年,市場的基本矛盾是“消費饑渴與購買力不足”的矛盾。西方數百年工業革命的成果,突然呈現在剛開放的中國人面前,于是,中國掀起了“排浪式”消費,各個行業逐輪“排浪”。
“排浪式”消費有兩個特點:因為購買力不足,所以主流產品是“雙低格局”,即品質到底,價格到底,滿足消費者購買力不足的矛盾;因為長期的“消費饑渴”,一頓“猛吃猛喝”,數量增長很快。
在上述格局之下,中國企業形成“增長依賴癥”,企業的良性循環有賴增長,可以不賺錢,但必須有增長。
數量增長是有極限的,一天刷兩次牙,一天吃三頓飯,一天喝幾瓶水,一家買幾臺電器,這是有極限的。
中國市場,現在就到了數量的極限。凡是產品形態,基本都到了極限,除非行業巨變形成新的領域。
中國企業必須適應數量封頂的常態,必須適應營業收入不增長甚至下降的常態。
中國人這幾年好像突然發現新大陸一樣,突然對國外產品那么親切。最有代表性的是吳曉波的《到日本買個馬桶蓋》,我的不少朋友到日本還真買回了馬桶蓋,以及更多類似馬桶蓋一樣的東西。
這些東西在西方早就普及,為什么中國人突然“發現”了呢?只能說中國人突然到了“能夠欣賞”,并且“買得起”的時候了。
二三十年前,中國有一股崇洋潮,那時國門突然開放,人們處于好奇狀態。其中,多數人買不起,好奇過了,也就算了。除了可口可樂、麥當勞、寶潔這類在價格上“相對親民”的洋貨外,很多跨國品牌在中國失敗了。并非它們的產品不夠好,實在是中國人的購買力還不夠強。
現在,突然有錢了,“雙低格局”的產品邊際效應遞減,也該與西方在實體產品上處于同一起跑線上了。這就是新一輪崇洋潮的背景。
新一輪崇洋潮是給企業最明確的信號:消費者不滿足中國企業原有的主流產品,而且出國潮給了中國人購買外國產品的渠道。
已經習慣于數量增長的企業,面對數量下滑,本能的措施是更猛烈的促銷,這曾經是屢試不爽的辦法,現在也不靈了。
我們看看,現在很多巨頭都在產品升級上下功夫。
統一推出了“5元+戰略”,就是產品升級的舉措。在原有渠道,我們認為困難,就通過全員微商推動。康師傅停止了與統一在“酸菜面”上的促銷戰,產品也在升級。
乳制品企業繼光明推出莫斯利安后,伊利和蒙牛都推出了相似產品,增長迅速。
啤酒行業都在罐裝啤酒、桶裝啤酒、原漿啤酒、純生啤酒上下功夫。在啤酒總量連續兩年下滑后,如果沒有結構調整,報表就很難看。
我把超越原“雙低格局”的新產品稱為新主流。誰能在新主流占據優勢,誰才是未來的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