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潔人
2015年7月21日22時左右,內蒙古包頭市社會兒童福利院附近的嬰兒安全島內,一聲聲孩童的啼哭聲打破了夜的寂靜。一名不到三歲的幼兒然然(化名)被遺棄在嬰兒安全島,送孩子的大人已經消失在夜幕中。
然然的遭遇并不是個例。根據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提供的統計數據,河北石家莊、江蘇南京、廣東廣州等地的“嬰兒安全島”開放后幾個月內就接收了100-200名數量不等的棄嬰。其中江蘇南京的“嬰兒安全島”更是在開放三個月內就接收了140多名棄嬰。棄嬰數量的激增給許多地區的嬰兒安全島運行帶來巨大壓力。當下需要關注的是這些嬰兒安全島的運行狀況如何?這種接受社會棄嬰的方式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嬰兒安全島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是否面臨法律和道德的困境?
初衷:保護棄嬰生命權益

嬰兒安全島,也稱“棄嬰島”“棄嬰安全島”,是由民政部門設立的兒童福利機構,為了使嬰兒在被遺棄時免遭喪失生命權的厄運采取的一種專門性保護設施。中國第一個嬰兒安全島于2011年6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社會福利院設立。2013年7月,民政部在總結地方經驗的基礎上,下發《民政部辦公廳關于轉發中國兒童福利和收養中心開展“嬰兒安全島”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下簡稱《方案》),要求各地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棄嬰島試點工作。目前,山東、河北、天津、內蒙古、黑龍江、江蘇、福建等省區市已建成數十個棄嬰島并投入使用。
嬰兒安全島設置的目的是避免嬰兒被遺棄后其身心再次受到外部不良環境的侵害,增加棄嬰的存活率,使其能夠及時得到治療和救助。實際上,在中國設立嬰兒安全島之前,國外已經存在類似的設施,比如美國的“安全港”、德國的“棄嬰保護艙”、日本的“鸛的搖籃”等。
根據民政部的《方案》建議,嬰兒安全島的設立主體定為兒童福利機構。為了便于及時對棄嬰進行接收和實施必要的救治,嬰兒安全島可以設立在兒童福利院的附近或者醫院、流動人口聚居地等棄嬰現象相對比較集中的地方。根據目前嬰兒安全島試點階段的運行現狀,大部分安全島的設立地點集中在兒童福利機構的附近區域。此外,嬰兒安全島內必須配備嬰兒保溫箱、嬰兒床、排氣扇、空調等基礎設備,為嬰兒提供必要的安全生存環境。考慮到棄嬰者身份保密性的要求,嬰兒安全島內一般會配備有延遲報警器。
發現嬰兒后,其接收和安置程序又是怎樣的呢?根據《方案》的要求,當兒童福利院發現嬰兒安全島內有棄嬰時,首先要將棄嬰接入福利院內對其進行救治,其次要按照民政部、發改委、公安部等七部委《關于進一步做好棄嬰相關工作的通知》(民發【2013】83號)文件精神,做好棄嬰的戶籍登記以及撫育工作。
爭議:救助棄嬰還是鼓勵棄嬰
嬰兒安全島由于其所提供服務的公益性,其運行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部門的財政補貼。在實際運行中,嬰兒安全島因接收大量棄嬰而面臨著資金上的巨大負擔。此外,它們也承受著法律和道德上的爭議。
中國自從在河北省設立第一個嬰兒安全島以來,社會和媒體已經多次爭論棄嬰島到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歸根到底,就是討論棄嬰島的實質是在救助棄嬰還是在鼓勵棄嬰?
嬰兒安全島在設立后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甚至不得不“暫時關閉”。一方面有人認為,安全島改變不了遺棄的行為,但可以從某種程度上改變遺棄的結果,相比讓嬰兒在大街上“自生自滅”,最起碼政府開始關注這類群體并且采取切實措施來應對;但另一方面,嬰兒安全島的開設被批評為縱容甚至是鼓勵父母遺棄孩子的行為。
還有一些問題也是嬰兒安全島不得不面對的。比如,棄嬰者的身份問題及嬰兒身世知情權。當前民政部的《方案》沒有明確說明“誰”可以棄嬰,一般來說,遺棄嬰兒的通常是其親生父親、親生母親,或合法監護人。那么嬰兒被遺棄到嬰兒安全島之后,他們有權知曉自己的出生信息,以及相關父母的信息。嬰兒的身世信息也有助于未來他們接受撫養的權利和相關程序的操作。但在嬰兒安全島的實際運作中,被棄嬰兒生父母的信息常常難以保留獲得。
回應:嬰兒安全島與打擊棄嬰犯罪不矛盾
棄嬰行為比較特殊,其本身是觸犯法律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禁止溺嬰、棄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二條第四款對未成年人負有扶養義務而拒絕扶養,情節惡劣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三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那么在違法行為的前提下,棄嬰者一般都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和信息,嬰兒安全島也是在保證其秘密性的前提下,棄嬰者才愿意“主動”前往安全島丟棄嬰兒。這種既違法又尊重棄嬰者隱私的矛盾性令嬰兒安全島頗受非議。有觀點指出,嬰兒安全島的設立與打擊棄嬰犯罪是相違背的。
面對質疑,中國兒童福利和收養中心主任李波認為,嬰兒安全島的出現是在棄嬰現象發生之后,通過采取彌補和救助措施達到對棄嬰生命權益的保護,這與法律上通過禁止棄嬰和打擊棄嬰犯罪來保護嬰兒生命權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只不過在保護棄嬰生命權益的環節上有先后之分,法律重在預防,棄嬰島重在補救和應對。實際上,由于救助及時和醫療設施完備,棄嬰的存活率可以得到大幅提高。
從全球范圍來看,棄嬰也是廣泛存在的社會現象,是個人生理、家庭和社會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棄嬰現象的存在本身并不是因為設立了“嬰兒安全島”而造成的。相反,“安全島”的設立恰恰是因為棄嬰現象難以杜絕,為了防止他們受到“二次傷害”而設立的一種兒童救助機制。特別為那些出生后患有重病或殘疾、可能淪為父母遺棄潛在對象的兒童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現實:棄嬰凸顯兒童福利保障制度缺失
嬰兒安全島運行至今已有四年,作為一個承擔社會救助和慈善的機構和對被遺棄嬰兒救治的良好方式,為什么反而引發了如此多的爭議?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考慮的是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棄嬰?
廣州某福利院院長徐久先生感慨地說過:“即使在最困難無助的時候,孩子也舍不得離開父母。這些被拋棄的痛苦將伴隨他們終生,希望想要遺棄孩子的家長要深思慎行。”這肺腑之言反映出棄嬰者本身面對現實的無奈,在遺棄自己親生骨肉的同時他們的心又何嘗不是在泣血?
由此需要反思的是,我國的社會醫療保障體系和相關福利政策是不是存在問題?為什么當孩子有先天缺陷時,父母不是自己承擔照顧和治療的責任,而要選擇放棄孩子的撫養權?
民政部副部長李立國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媒體采訪,談及廣州棄嬰島話題時明確表態,棄嬰島棄嬰驟增只是臨時難題,盡快建立城鄉一體的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迫在眉睫,這有助徹底逆轉當下病殘兒家庭“不扔,沒人管,一扔卻全包”的尷尬境況。可見,雖然以中國目前的政府財政狀況、社會組織水平來看,城鄉一體的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體系還不可能馬上建立起來,但這的確是需要重視和加大對弱勢群體保障的重要環節。
婚前檢查也是非常必要的,對于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但問題是如果國家不強制婚檢,公民會自覺去檢查嗎?特別是在流動性強和收入水平低下的群體中,婚前體檢所需要承擔的費用和程序依然會讓他們望而卻步。
嬰兒安全島只能是一種“治標”的方式,絕對不可能是“治本”的方法。雖然在目前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嬰兒安全島可以作為一種必要的補救措施,同時也體現了政府部門的擔當和整個社會對生命的尊重,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依然需要從提升社會保障和家庭福利兩方面著手。
預防棄嬰重在理念的培養。由于性開放的潮流和青少年性教育的薄弱和缺席,城市流動人群和青少年正成為非婚生育乃至棄嬰問題的兩大高發群體。減少未婚媽媽和少女媽媽是防止出現棄嬰的重要因素。對于國家而言,加強醫療體系建設和改善,增加和保障食品安全,提倡晚婚晚育和婚前檢查,以此減少嬰兒殘疾率是從源頭上解決棄嬰的根本措施。
此外,殘障兒童和身患重病的兒童亟待得到社會和政府的資助,因此兒童家庭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減少棄嬰的現實方式。通過對貧困家庭子女提供津貼、對殘疾兒童給予醫療康復和護理補貼,發放補貼和津貼、減免稅收等方式,加大政府對這類群體的扶持力度。
人性本善,每一個親生父母都不會愿意在經濟條件和客觀環境允許的情況下放棄自己的孩子。社會機制的完善和社會救助力量的提升,是比法律這種硬性懲罰措施更為有效、長遠的保護兒童的策略。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