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23/ 第06版面/關注中國
美國《赫芬頓郵報》12月21日文章,原題:中國的戰爭——用代數戰略埋葬美國 2016年總統大選辯論期間,“美國花錢比中國多很多”的理由很可能被用來淡化中國威脅的可能性。該理由具有統計學的吸引力:報道稱中國每年軍費快速接近逾2000億美元,但美國軍費仍是其3倍多。且中國的軍事開支僅占GDP約2%,而美國接近4%。但有幾個因素令這種“比花錢”論調大打折扣。
首先,美國軍力遍布全球,而中國只專注于地區。由于任務不同,直接比較軍費具有高度誤導性。此外,同是1美元,在中國軍費中遠比在美國更耐用,原因至少有兩個:中國軍人的工資和福利比美國軍人低很多;中國工廠批量生產的武器明顯成本更低。因此,僅憑軍費預算就輕視中國的力量是錯誤的。特別是考慮到,中國GDP增長會繼續大幅領先美國,且無法保證其用于軍費的比例會一直遠遜于美國。
事實上,中國軍隊正快速擴充,在財力上毫不吃力,這引發了一個嚴峻問題:中國最終會有能力對付美國,就像美國一戰時對付德國、二戰時對付德日以及冷戰時對付蘇聯那樣嗎?換句話,中國能夠利用其出類拔萃的制造業實力在戰場上打敗美國嗎?
二戰伊始,德日經濟總和只有美國的一半。美國能出動30萬架次飛機,德日加起來不到20萬。誠然,前線作戰的美國人打贏了二戰,但他們的后盾是后方工廠。這些工廠生產武器的速度遠比敵人摧毀武器的速度要快。可如今,幫美國打贏的那些工廠,很多要么關閉要么外遷到重慶、深圳等中國城市。
至于蘇聯的例子,可能與當前局勢特別相關。普林斯頓大學的艾倫·弗里德伯格教授做了對比:當初蘇聯出于意識形態原因,自斷于國際貿易體系,也在很大程度上自絕于全球科技體系……如今中國人正相反,他們盡可能深入全球經濟和世界科技體系。這種戰略聰明多了,這令中國飛快發展。盡管目前美國軍費遠多于中國,但代數戰爭將逆轉,似乎只是時間問題。▲(作者彼得·納瓦羅,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