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23/ 第14版面/國際論壇 /作者:李國強
中韓海域劃界首輪會談22日在韓國首爾舉行,由于這次是自1997年啟動海洋法相關法律問題磋商到2008年共14次司局級會談后,中韓雙方第一次副部長級海域劃界談判,外界對此十分關注。
近些年來中韓漁業糾紛頻繁發生,韓國海警盤查、驅趕甚至抓扣中國漁船和漁民事件時常見諸媒體。這給中韓兩國關系帶來了一些麻煩,甚至一些過激的偶發事件傷害了兩國的感情。例如2014年10月韓國海警在盤查一艘中國漁船時與中國漁民發生沖突,導致漁船的船長中彈身亡;2011年12月,一中國漁船船長涉嫌刺死一韓國海警。其實雙方都不愿意看到此類事件的發生,中韓雙方都有意愿通過解決海域劃界來避免此類摩擦和沖突。
過去一國漁船只要不進入對方國家12海里領海,在公海作業是合法的,但隨著上世紀80年代《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出臺,賦予沿岸國可以主張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權利,因此,在一些海域形成專屬經濟區的相互重疊,從而使得海上漁業矛盾開始變得更加復雜。具體到中韓兩國,黃海海域面積不大,雙方各自主張的專屬經濟區必然會出現部分重疊。2000年中韓簽署了《中韓漁業協定》,這是一個過渡性的臨時措施。它的目的是維護兩國漁民的生產作業正常秩序。但協定在黃海劃出一大片暫定措施水域及其東西兩側的過渡水域,而在過渡水域中方一側由于靠近大陸,漁業資源遠不及靠近外海的韓方一側,韓方一側的過渡水域又是中國漁民傳統漁場。所以,海域界限的不確定,給中韓雙方的漁業糾紛埋下了隱患。
應該說近年來中韓關系日益密切,給海域劃界談判的啟動帶來良好的外部大環境。2013年韓國總統樸槿惠訪華后,兩國就海域劃界問題達成共識。2014年7月習近平主席訪韓期間,兩國發表聯合聲明宣布2015年啟動海域劃界談判,這為徹底解決海域劃界問題提供了政治基礎。
從國際社會的實踐以及中韓海域的實際情況來看,海域劃界談判不會一蹴而就,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就劃界原則而言,韓方主張中間線原則,中方主張公平原則。最近韓國媒體相關報道不少,看似“強勢”。我認為既然是談判,雙方都會以我為主,都會充分表達各自的訴求,這是十分正常的,中方也會堅持自己的原則主張。對于分歧不能過度解讀,更不能擴大化。雙方都應秉持公平合理、互諒互讓的原則,否則就失去談判的意義了。如果完全按中間線原則,的確也存在很大問題。比如這一海域的魚類資源洄游性很強,大多數魚種都在中方一側養育、繁殖,而一旦長成之后又洄游到韓方一側。如果完全按照中間線劃界,勢必忽視中方的貢獻和漁民的利益,這對中國而言是不公平的。
中越北部灣劃界談判從開始到最終達成協議,期間歷經26年。相信中韓雙方都有足夠的智慧,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根據國際法的原則,通過友好談判和相互協商解決有關分歧。中韓海域劃界的大幕已經開啟,我們有理由充滿期待。▲(作者是中國社科院邊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本文由胡錦洋采訪整理)
環球時報20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