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苛家規 治家有道

包拯,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聞名于世,其留下37字家訓教化子孫,并刻在碑上垂照后世。
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能改齋漫錄》

孔融讓梨圖
中國的家風之旗有著紅色的鑲邊,就如同方正的傳統中華民居,少不了朱漆大門以示莊重。但朱漆大門只是家宅的一部分,中國家風的內涵較之要更有層次。從歷史上來看,凡保有優良家風的大家庭,大都有家譜以及家規、家訓、家約、家范、家法、家誥等傳世,就連宅門上的楹聯都要宣揚治家理念。紅頂商人胡雪巖的故居里有兩副對子——“存一片好心,愿舉世無災無難;做百般好事,要大家利民利人”“傳家有道惟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只需一讀就能知道這里是世代不求官的儒商之家。而《紅樓夢》里,林黛玉初入賈府便注意到了榮禧堂里的楹聯——“座上珠璣昭日月,堂前黼黻煥煙霞”。這是一位郡王手書送給賈府的,對聯之中自顯出身份顯赫的官宦世家的格調。但這張揚的貴氣與文采,也泄露出賈府的奢華囂張,家風如此,最后家道中落不是沒有原因的。
賈寶玉曾被賈政家法伺候,挨了一頓胖揍,就是因為他觸犯了中國古代宗法大家庭普遍存在的家規。家規源于古代族長對族人、家長對家人訓示教誨的傳統,如周公曾告誡長子伯禽要砥礪品德、禮賢下士。在兩漢三國時期,政府廢除秦代父子異籍之令,鼓勵父祖與子孫同產共居,自此數代同堂的大家庭迅速增多,家規祖訓的發展也隨之加快。但家規禮法內容、體裁的定型,還得從宋代說起。無論是同居共爨的大家族,還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聚族而居卻又相互獨立的父子析產分居的小家庭,都需要依靠家規祖訓來維系有條不紊的道德約束和日常管理。
家規要求家長總治一家大小之務,須謹守禮法,專以至公,無私為本,不得拘偏;至誠待下,一言不可妄發,一行不可妄為;面臨事務,要有容人之量,行中庸之道,“毋察察而明,毋昧昧而昏”。家長必須是德高望重、力排眾議、端穩持重之人,內心無私到接近于神。
宋朝名臣陳省華的三個兒子皆中進士,其中長子和三子為當朝狀元,這與陳氏一族嚴苛的家規不無關系。陳省華的妻子馮氏就是陳家家規的執法家長,她每日親自帶著兒媳下廚,不允許子孫養成奢侈浪費的習慣。即便是做了高官的兒子,一旦犯錯,馮氏也會施以杖責,絕不心慈手軟。顯貴的家世須有嚴苛的家規護持家族的榮耀,這是一種讓許多現代人無法理解的邏輯,但卻是家規最雄厚的力量和最深沉的意義!

《紅樓夢》 寶玉挨打




被明太祖朱元璋賜以“江南第一家”美稱的鄭氏家族,有著孝義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傳世家訓《鄭氏規范》。《鄭氏規范》規定鄭家子孫不得私置田業、貨錢,不得賭博,有妻子者不得更置側室,有出仕者當不可貪私。還規定子孫不得習吏骨、為僧道、鉀屠豎;為學當以孝義為務,不可偏滯于辭章;年未三十者,酒不許入唇;不得“畜養飛鷹獵犬專事佚游”;不得拘口腹之欲;進退務必盡禮,生活須得節儉。
《鄭氏規范》對家中女眷的要求更是精詳:女子年及八歲后,不得出門。媳婦“必須安詳恭敬,奉舅姑以孝,事丈夫以禮,待妯娌以和”,“無故不出中門,夜行以燭,無燭則止”。不許長舌多嘴,不得干預間外之事。二親既歿,不得歸寧。
鄭氏家族的子孫若做出違于禮法之事,家長會酌情處理。輕者,會當眾罰其跪拜使其羞愧,每年長一歲受三十拜;久不悔改的,則當著家眾用鞭痛打,此謂“箠”;死不悔改的,則稟告官府將其逐出家門,“陳于官而放絕之”,然后在祠堂里當眾從宗譜上削去其名字;三年內若能改邪歸正的,可將其名字復上譜圖。
在每月的朔、望日,鄭氏家族的家長得“率眾參渴祠堂”。畢,家長出坐堂上,男女分立堂下,令一人誦“祖訓”及“孝弟故實”,以教誡家眾。每旦,擊鐘二十四通后,家眾“俱興”;四聲后,“咸盟漱”;八聲后,“入有序堂”。這段“孝悌故實”用白話文道來意思為:凡是做兒子一定要孝順父母,做妻子的一定要尊重丈夫,做兄長的一定要憐愛弟弟,做弟弟的一定要禮待兄長。不要為了私情而妨害大義,不要因為懈怠而荒廢正事,不要縱情奢侈而受到老天的懲罰,不要因為聽信內人的讒言而傷了家庭和氣,不要橫行作歹而擾亂門庭,不要沉溺于酒食而損害了人的本性。如果有以上一種行為,就一定會損害你自己的道德名望,又會毀滅你的子孫后代。牢記這個祖訓,實在是關系到一個家庭的興衰!反復再三向大家說明,你們應該深刻地引以為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