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敦華, 崔躍芬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北京100176)
現場總線PROFIBUS-DP 主-從站控制技術與系統結構,是當今實際應用性強的控制系統模式。PLC 與其它現場總線設備組成“一主站一從站”或“一主站多從站”的系統結構,具有技術先進,控制方案靈活,運行效率高,安全可靠等優點。在目前工廠自動化和生產過程自動化領域應用廣泛。本文論述了PLC 實現主-從站數據接收/發送的多種交換模式,PLC 主-從站閉環變頻調速編程技術要點與多種調試方法。
系統采用了“現場總線PROFIBUS-DP 主-從站,PLC 控制器,智能控制、數字測速、上位監控,變頻調速”等多種先進技術,構建了管理層、主站層、從站層和現場層變頻調速系統結構,旨在說明與剖析“一主站一從站”系統結構、技術難點、實現方法與技術路線,如圖1 所示。

圖1 PROFIBUS-DP 主-從站變頻調速系統結構圖
管理層由PC 機、STEP7 編程軟件、STEP7-Micro WIN V4.0 編程軟件、WINCC 和組態王上位監控軟件等組成,PC 機與主、從站采用MPI(或PROFIBUS-DP)和PPI 通訊方式,重點實現管理層與主、從站層的通訊與信息交互的關鍵技術內容[1]。
主站層選用S7-300PLC 作為主站,采用MPI 和現場總線PROFIBUS-DP 通訊技術,擴展了電源模塊、模擬量輸出模塊、數字量輸入模塊、數字量輸出模塊等。重點實現主站層與管理層、從站層的通訊與信息交互的關鍵技術內容。
從站層選用S7-200PLC 作為從站,采用PPI 通訊方式,擴展了現場總線PROFIBUS-DP 通訊模塊EM277,擴展了模擬量輸入/輸出模塊EM235,重點實現從站層與主站層、現場層的通訊與信息交互的關鍵技術內容。
現場層由MM440 變頻器、異步電動機、磁粉制動器、光電編碼器、轉速測量模塊等組成,重點實現現場層與從站層的數據檢測與反饋,接收并執行控制量,對電機實時控制等關鍵技術內容。
2.1.1 主-從站硬件組態
遵循“先主站,后從站”的原則進行硬件組態,先進行S7-300PLC 主站的硬件模塊組態,設定CPU 地址為2,PROFIBUS-DP 通訊速率為1.5 Mbps[2]。再安裝S7-200PLC 從站的EM277 現場總線PROFIBUS-DP 通訊GSD 文件(SIEM089D. GSD),并把S7-200PLC 從站掛在主站的 PROFIBUS-DP 總線上,設定從站PROFIBUS-DP 地址設為6,通訊速率為1.5 Mb/s。
2.1.2 主-從站通訊映像區
S7-300PLC 與200PLC 主-從站PROFIBUS-DP 通訊映射區與對應關系是該設計的技術難點,根據實際數據的傳輸量大小來配置PROFIBUS-DP 通訊映射區的大小,配置的通訊區大小為8 Byte 輸入/8 Byte 輸出,通訊映像區輸入地址IB6 ~IB13 為接收,輸出地址QB0 ~QB7 為發送。
S7-200PLC 從站通訊區默認是全局變量V 存儲區,V 區的起始地址設為200。配置的S7-200PLC 從站通訊映像區輸入地址VB200-VB207 為接收(對應300PLC 主站的QB0 ~QB7),輸出地址VB208-VB215為發送(對應300PLC 主站的IB6 ~IB13)。
S7-300PLC 主站與200PLC 從站的通訊映像區地址對應關系如圖2 所示。

圖2 PROFIBUS-DP 主-從站地址映像區對應關系
探索出了PROFIBUS-DP 主-從站數據發送/接收多種交換模式,如不打包的數據交換模式,打包的數據交換模式,各有特點,方便靈活,易于實現。
2.2.1 不打包的數據交換模式
在S7-300PLC 主站控制程序中,采用MOVE 指令進行不打包的數據接收/發送,每次最多接收或發送4 Byte 數據[3]。接收數據時,MOVE 指令的IN 管腳為映射區輸入I 的地址,用指針式指令“PIB(W 或D)+輸入地址”接收,OUT 管腳為接收數據的存儲器、共享數據塊等;發送數據時,MOVE 指令的IN 管腳為發送數據的存儲器、共享數據塊等,OUT 管腳為映射區輸出Q的地址,通過“PQB(W 或D)+輸出地址”發送,如圖3所示。

圖3 MOVE 管腳功能與接收/發送數據應用
2.2.2 打包的數據交換模式
(1)打包的SFC14(接收)與SFC15(發送)數據交換模式[3]。SFC14 為接收數據塊,每次最多4 Byte;SFC15 為數據發送塊,每次最多4 Byte。SFC14 接收塊的LADDR 管腳為映射區的輸入I 的地址,RECORD管腳為“解包讀數據”存儲區,可以是共享數據塊、存儲器與指針數據塊等[4]。
SFC15 發送塊的LADDR 管腳為映射區輸出的Q的地址,RECORD 管腳為“打包寫數據”存儲區,可以是共享數據塊、存儲器與指針數據塊等。
再通過PROFIBUS-DP 現場總線進行數據發送/接收信息交換。SFC14 接收和SFC15 發送應用與管腳功能如圖4 所示。

圖4 SFC14/SFC15 管腳功能與接收/發送數據應用
(2)打包的SFC20(接收/發送)數據交換模式。SFC20 既可以接收數據,也可以發送數據,沒有字節的限制。在S7-300PLC 主站控制程序中,SFC20 接收塊的SRCBLK 管腳為映射區的輸入I 的地址,必須以指針P 方式書寫,DSTBLK 管腳為“解包讀數據”存儲區,可以是共享數據塊、存儲器等[5]。
SFC20 發送塊的SRCBLK 管腳為“打包寫數據”存儲區,可以是共享數據塊、存儲器等,DSTBLK 管腳為映射區的輸出Q 的地址,必須以指針P 方式書寫。
再通過PROFIBUS-DP 現場總線進行數據發送/接收信息交換。SFC20 接收和發送應用與管腳功能如圖5 所示。

圖5 SFC20 管腳功能與接收/發送數據應用
S7-300PLC 主站控制器實現主-從站的數據接收/發送信息交換,并與上位監控進行技術鏈接[6];S7-200PLC 從站控制器實現閉環變頻調速,參數量程自動轉換,主-從站的數據接收/發送信息交換等功能[7]。
2.3.1 S7-200PLC 從站層程序設計技術要點
閉環控制原理:S7-200PLC 的模擬量輸出0 ~10 VDC(對應數字量0 ~32 000),作為MM440 變頻器的模擬量輸入0 ~10 VDC,對應頻率0 ~50 Hz;對應電動機轉速0 ~1 500 r/min。光電編碼器實時檢測電動機的轉速,并轉換成脈沖數反饋到PLC 的I0.0 和I0.1高速計數口,與轉速給定進行比較,其偏差按PID 算法計算出實時控制量控制變頻器,構成了閉環變頻調速控制系統[8]。
S7-200PLC 從站采用模塊化程序設計方法,包括主程序,定時中斷程序;參數量程自動轉換、數據接收/發送、中值數字濾波等子程序。
(1)定時中斷程序。采用定時器中斷SMB34(采樣周期為100 ms),HDEF/HSC 中斷指令,高速計數器HSCO(/模式9/增計數)等編程技術,設計出定時中斷程序INT0,在有轉速給定與PID 參數運行系統的前提下,光電編碼器實時采集A、B 兩相正交脈沖數并反饋到200PLC 高速計數口I0.0,I0.1,再把脈沖數轉換為實數與給定進行比較,其偏差與PID 參數進行輸出控制量的計算,每100 ms 刷新一次控制量,實時控制閉環變頻調速系統運行。
(2)參數量程自動轉換子程序。采用數字測速、M 法整定、數據運算等技術來編寫參數量程自動轉換子程序,實現主-從站的控制電壓、實際頻率、輸出電壓、電動機轉速等數據交換[9]。
譬如:轉速轉換是把數字脈沖整定成實際電動機轉速來進行主-從站數據交換與顯示的。M 法整定表達式為:

其中:M1為在TC時間內所計的脈沖個數;Z 為光電編碼器每圈的脈沖數(600 個);TC為采樣時間(s);n 為電動機的實際轉速(r/min)。
(3)數據接收/發送子程序。設計S7-200PLC 從站數據接收/發送子程序時,關鍵技術點是要通過發送映像區QB0 ~QB7 和接收映像區IB6 ~IB13 的地址來進行數據交換的,也就是從站編程時凡是與300PLC主站交換的數據放在VB200 ~VB215 中[10]。譬如:200PLC 從站發送的轉速反饋VW350 通過傳送指令發送到VW208 中;發送的輸出頻率VD512 通過傳送指令發送到VD210 中;接收主站的轉速給定VD200 通過傳送指令存入到VD400 中;接收主站的啟動/停止命令 存 入 到V204. 0,V205. 0 中,再 通 過 現 場 總 線PROFIBUS-DP 進行主-從站的數據交換。
2.3.2 S7-300PLC 主站層程序設計技術要點
S7-300PLC 主站采用結構化程序設計技術,包括主程序,FC 數據接收/發送子程序,共享數據塊DB1,VAT_1 變量表等,關鍵技術點是掌握主-從站映像區地址的對應關系與數據接收/發送交換模式程序的設計[11]。
本設計采用了不打包的數據交換模式MOVE,打包的數據交換模式SFC14/SFC15,打包的數據交換模式SFC20 都實現了主-從站的數據接收/發送操作[12],詳見“PROFIBUS-DP 主-從站的數據交換模式”編程,這里不再論述。
3.1.1 S7-200PLC 從站狀態表調試
在S7-200PLC 從站建立程序狀態表,與S7-300PLC 主 站 進 行 數 據 接 收/發 送 信 息 交 換[13]。200PLC 從站接收300PLC 主站發送來的“轉速給定”存入VD200 中;接收主站發送來的“啟動/停止”命令存入VB204、VB205 中;發送“轉速反饋”VW208 到300PLC 主站的IW6 中;發送“輸出頻率”VD210 到300PLC 主站的ID8 中。VD112 為增益KC;VD120 為積分時間TI。
3.1.2 S7-300PLC 主站VAT 變量表調試
在300PLC 主站建立VAT 變量表,與S7-200PLC從站進行數據接收/發送信息交換[14]。300PLC 主站發送“轉速給定”QD0 到200PLC 從站的VD200 中;發送“啟動/停止”命令QB4、QB5 到200PLC 從站的VB204、VB205 中;接收“轉速反饋”VW208 到IW6 中;接收“實際頻率”VD210 到ID8 中。
S7-200PLC 從站狀態表與300PLC 主站VAT_1 變量表數據接收/發送對應關系如圖6 與圖7 所示。

圖6 S7-200PLC 從站狀態表
3.1.3 S7-300PLC 主站共享數據塊調試
在S7-300PLC 主站中,建立共享數據塊DB1,以便查看主-從站的數據交換[15]。把轉速反饋nfk 存入DB1.DBW0 中,把轉速給定ngd 存入DB1. DBD2 中,把實際頻率f 存入DB1.DBD6 中。如圖8 所示。

圖7 300PLC 主站VAT_1 表數據接收/發送對應關系

圖8 S7-300PLC 主站共享數據塊DB1 運行畫面
采用組態王上位監控技術與PLC 控制技術相結合的方法,把300PLC 主站程序變量鏈接到組態王數據詞典中,再建立驅動連接,實現了上位監控與S7-300PLC 主站層的技術鏈接。設計出了系統的工藝圖形、數據報表、故障報警、實時趨勢與歷史趨勢等畫面,為系統調試、分析性能指標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16]。
在上位監控的工藝圖形中,300PLC 主站發送“轉速給定”,“啟動/停止”命令到從站;并接收轉速反饋、實際頻率等數據,這些數據實時顯示在監控畫面中。
從上位監控的歷史趨勢圖9 中看出,轉速給定1 000 r/min,帶3 N·m 的負載運行,系統調節時間10 s 左右,超調量小于2%,穩態誤差小于1%,突增負載擾動能很快克服掉,實踐結果證明了該系統的設計方案與控制策略是有效的[17]。

圖9 轉速給定與轉速反饋的歷史趨勢
本設計不論在主站、從站還是上位監控系統,都能準確地實現主-從站系統的啟動/停止,接收/發送數據操作,可靠性高,實際應用性強。基于PROFIBUS-DP主-從站技術的變頻調速控制方案與網絡結構,確保了整個系統硬件配置靈活,軟件設計方便,數據交換實時性好,抗干擾能力強,為現場復雜系統實現“一主站多從站”的完整解決方案提供了有效的技術依據。
[1] 馬 寧,孔 紅. S7-300PLC 和MM440 變頻器的原理與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300-301.
[2] 柴瑞娟,孫承遠.西門子PLC 高級培訓教程[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0:204-210.
[3] 孫淑惠,賈宏辰.基于PROFIBUS 總線的S7-300PLC 與6RA70 調速器通信方法[J].機床電器,2010(12):61-62.
[4] 秦益霖.西門子S7-300PLC 應用技術[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103-105.
[5] 王占奎.交流變頻調速應用例集[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67-69.
[6] 李愛云,張承慧.現代逆變技術及應用[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214-216.
[7] 陳國呈.PWM 變頻調速及軟開關電力變換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150-153.
[8] 胡崇岳.現代交流調速技術[M]. 第2 版.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8:212-214.
[9] 龐興勝.Profibus-DP 協議分析及軟件實現[D].昆明:云南大學.2010:20-29.
[10] 李哲毓,崔逸群.影響Profibus 總線通信穩定性參數的應用優化[J].國外電子測量技術,2010,29(11):42-46.
[11] 陳 梅,姚啟云,李 鑫,等.Profibus-DP 單主站系統實時性研究[J].工礦自動化,2011(1):64-67.
[12] 高 娣.從現場總線到工業以太網的實時性問題研究[D]. 北京:北方工業大學,2012:1-4.
[13] 芮萬智,江漢紅,候重遠.網絡控制系統研究綜述與展望[J]. 信息與控制,2012,41(1).
[14] 譚 超,牛 可,仝礦偉. 基于有限狀態機的采煤機變頻牽引控制系統的研究[J].煤礦機械,2009,30(12):224-226.
[15] 張 杰. PLC 與變頻器之間的Profibus-DP 通訊[J]. 科技與創新,2014(5):132-133.
[16] 邵南銀,李文利.基于Profibus-DP 的PLC 與ATV61/71 現場總線通訊[J].鄂鋼科技,2011(1):38-41.
[17] 王 珂.基于現場總線Profibus-DP 的采煤機牽引變頻器監控系統設計[J].煤礦機械,2012,33(10):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