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鑫 李效尊 劉蓬 尹靜靜 吳修



摘要:通過組織切片制片和染色方法改進,建立了能夠清晰顯示藕的組織和細胞結構的技術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淀粉粒、維管束和分泌細胞的分布規律。
關鍵詞:藕;組織切片;顯微結構
中圖分類號:S645.101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5)10-0029-04
蓮是睡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藕是其膨大的根狀莖,藕營養成分豐富,是我國優良的特色蔬菜和副食佳品。藕的地方品種數量繁多,品質各有特色。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費者對藕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其品質性狀成為蓮藕育種和食品領域專家關注的重點。
以往對于藕品質的研究,主要從測定其所含糖類、淀粉、纖維素等成分入手,而針對其細胞形態和內含物質分布規律的研究比較缺乏。石蠟切片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植物組織結構研究,但是對于不同特性的植物樣品,需要對制片和染色方法進行改進。目前尚未見藕石蠟切片制作技術相關研究的報道。
本實驗室前期研究發現,蓮藕細胞內含有大量淀粉粒,使用蕃紅、固綠和甲苯胺藍等傳統染色方法對藕的石蠟切片進行染色,效果不夠理想。為此筆者經過多次試驗探索出PAS反應-甲苯胺藍雙重染色的方法,它能清晰顯示出藕的細胞壁、維管束和淀粉粒等結構,從而可增進對蓮藕組織結構的了解,也為進一步研究其發育過程和貯藏物質積累規律提供必要技術手段。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蓮藕雜交品系由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中心培育,種植于該院飲馬泉試驗基地。2014年12月設三個取樣點挖取其膨大的地下莖,選其節段中部為供試材料。
1.2試驗方法
1.2.1所需試劑 ①FAA固定液:50%乙醇:福爾馬林:冰醋酸=90:5:5。②席夫(Sehiff)試劑:稱取堿性品紅0.5g,加入蒸餾水100mL,沸水浴加熱溶解5min,冷卻至室溫后經濾紙過濾,加入偏亞硫酸氫鈉1g和濃鹽酸2mL,充分混勻后避光密封保存,約24h后試劑變成淺黃色即可使用。③改良甲苯胺藍染色液:稱取甲苯胺藍0.5g,加入30%乙醇100mL,加熱至65℃,攪拌30min,過濾后避光保存。
1.2.2制片 石蠟切片方法參照田晨霞等的方法并進行改進,具體步驟為:
①固定:將蓮藕莖段中部切成厚度2mm的薄片,浸入FAA固定液中,用真空泵抽氣20min,固定12h以上。
②脫水:依次通過質量分數為50%、75%、95%、100%梯度乙醇溶液,100%乙醇溶液需更換3次,每次2h。依次通過體積比為50%、75%、100%梯度乙醇/二甲苯溶液,100%二甲苯溶液需更換3次,每次2h。
③浸蠟:將樣品浸入50%石蠟/二甲苯溶液中,置于60℃烘箱,6h后將50%石蠟/二甲苯溶液吸出,換全蠟3次,每次6h。將樣品倒入包埋模具中,冷卻至室溫。
④切片:在轉輪式切片機上切成厚度為10μm切片,置于載玻片上,40℃展片;載玻片上的水分徹底蒸發后,用二甲苯脫蠟、無水乙醇浸洗。
⑤復水:依次通過質量分數為100%、95%、75%、50%和30%梯度乙醇溶液。
1.2.3染色 以傳統的甲苯胺藍染色法作為對照,使用PAS-甲苯胺藍染色法對藕石蠟切片進行染色,具體步驟如下:
①PAS染色:參考Bronner的方法,并進行改進。將粘附有切片的載玻片浸入0.4%(W/W)的高碘酸鉀溶液中處理20min,自來水沖洗,蒸餾水浸洗3次,每次2min;浸入Sehiff試劑中染色20min,自來水沖洗,蒸餾水浸洗2次,每次1min。
②甲苯胺藍染色:將載玻片浸入改良甲苯胺藍染色液中,染色10min,自來水沖洗,蒸餾水浸洗2次,每次1min,35℃烘干。中性樹膠封片,鏡檢拍照。
2結果與分析
2.1染色效果比較
在顯微鏡下觀察傳統甲苯胺藍染色法染色后的藕石蠟切片(圖1),可以看到,甲苯胺藍對不同成分的著色特異性較差,只能將淀粉粒和薄壁細胞染為淡藍色(圖1A),并且對表皮細胞著色過深(圖1B),無法看清細胞內含物質情況。
使用PAS-甲苯胺藍雙重染色法獲得的切片,細胞形態飽滿,細胞壁被染為藍色,細胞內的淀粉粒被染為紫紅色,維管束、氣腔和分泌細胞等結構清晰(圖2B)。本方法不但能夠區分不同組織和結構的分布情況,而且染色效果穩定,經封片后可以保存數月而不褪色。
2.2藕組織結構觀察
以最外層的細胞為第1層細胞,依次向內統計細胞層數。藕的表皮共有2層細胞構成,其細胞壁較厚,細胞內不含淀粉粒;其中第1層細胞的內含物較少,第2層細胞被黑褐色物質充滿,可能是由酚類物質在制片過程中受到氧化形成的(圖2B)。從第3層細胞開始呈現薄壁細胞形態,細胞體積和內部淀粉粒的體積逐層增大(圖3、圖4),至第6層細胞之后,細胞呈相間排列,分層不明顯。薄壁細胞之間散在分布有維管束,靠近表皮的維管束較細(圖2C);靠近內側的維管束較粗,有2~3層維管束鞘細胞包圍,內部含有氣腔(圖2D)。
此外,在薄壁細胞之間分布有少量的分泌細胞(圖2B、圖2D),分泌細胞內部的物質在切片制作過程中氧化成黑褐色的顆粒,推測這些物質中含有較多的酚類,可能與藕食品加工過程中的褐化現象有關。
3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改進組織切片染色方法后,能清晰顯示出藕的組織和細胞結構。傳統的石蠟切片染色方法,使用蕃紅、固綠和蘇木精等染料,若染色條件控制不當會導致染色不足和染色過度。本研究改為雙重染色法,首先使用PAS反應將淀粉染成鮮紅色,再用甲苯胺藍將細胞壁染為藍色(淀粉粒也輕微著色而變成紫紅色),染色效果清晰穩定(圖2)。
淀粉的含量和性質與藕的品質密切相關。本試驗建立的組織制片技術體系能夠清晰地顯示淀粉粒的分布,對研究蓮藕淀粉的積累規律和評價蓮藕種質資源均有重要意義。本試驗發現藕表皮細胞和分泌細胞中含有的物質氧化后變為黑褐色,這些物質可能與藕烹飪過程中的褐化現象有關,需要進一步探明褐化物質的成分和積累規律。本研究成果為在細胞生物學水平上研究蓮藕品質性狀奠定了基礎,我們將結合其它技術手段解析影響蓮藕品質的構成因素,推動蓮藕品質育種進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