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維果茨基認為學生的發展存在最近發展區,筆者認為教師教學也有最近發展區,它也包括兩種水平:一種是教師原有水平,即知識、能力和素養;另一種教學所要求達到的水平,即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最終能否完美達標,必須回歸到“教學最近發展區”的原點。本文主要涉及的是關于教師原有水平的思考,從知識、能力和素養三個衡量標準出發。教師自身地不斷發展,有助于教師的教學活動,才能最終指向于學生的個人發展。
[關鍵詞]教師教學的最近發展區;知識;能力;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5)060025050引言
新世紀對教學提出了新要求,為了更好地應對新的挑戰,教與學兩方面都需要有新的改變。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一是學生學會,教師則必須有相應的專業知識;二是學生會學,則要求教師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三是學生樂學,要求教師具備恰當的職業操守和個人修養。“學會、會學和樂學”可以分別與新課標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呼應。教與學相輔相成,二者目標的達成也是相互聯系的,正如學生發展擁有最近發展區一樣,教學也有最近發展區,教與學成為了“教學最近發展區”的兩個平面,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中為優化教學提供了多個思考維度。
1教師教學的最近發展區
1.1“教師教學的最近發展區”釋義
何為教學?就教學的表現形式來看,有教有學,謂之教學。廣義上的教學,指的是在一定的教學場合下,師生之間或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它包括教師先于教學生的“先學”,隨后傳授知識的“后教”,也包括學生依托教師的“新學”,以及在互動過程中引發教師思考、獲得新知的“新教”,即所謂的教學相長。教學是學校教育活動中最為基礎,也是最為核心的活動。學生的身心能否平衡地發展,學校培養人才質量的優劣,很大程度上都是取決于教師教學的水平與效果。因此不斷地提升與發展教師的教學水平與能力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教師教學的最近發展區對教師專業發展、教學質量的優化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教師教學的最近發展區”包括兩種層面:教師的原有水平是第一層面,即教師教學的原點:知識、能力與素養;另一種通過教學,學生所要求達到的水平,即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也是教師教學的最終目標。教師教學的最近發展區指的便是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也就是說教師原有水平與教師有助于實現教學三維目標的理想水平之間的差異。通過教學活動這個差異會逐漸減小,教學活動的質量直接影響差異縮減的速率。教學活動的開展是以教師原有水平為依托,學生的可塑性很大,并且具有很強的向師性,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就顯得至關重要。學校內外的社會和文化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一場教室里的教和學的“靜悄悄的革命”[1]。而這場革命的戰士便是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師的原有水平就成了教師教學最近發展區的原點,是整體教學活動的基礎,也是最需要夯實的底座,這樣在此基礎上建構的上層建筑才能永存不倒。它不僅關系教師的專業發展,也關系到學生的個人發展,因此,教師教學的最近發展區是立足于教師的原有水平,通過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個人成長,引導并最終指向學生的個人發展。
1.2教師教學三棱柱
教師教學的最近發展區的原點是教師的原有水平:知識、能力與素養,目標指向是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學者用一個正三棱錐來論述這三維目標中三者在教學中對個人發展影響的關系(如圖1所示)[2]。字母ABC分別代表了三維目標中的三個維度,點O1代表的是個人發展。而點O1到三角形的距離代表的就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只有當點O1投射到三角形上是三角形ABC中線的交點O時,中線交點O是三維目標最佳整合點,OA、OB、OC的距離是最短的并且是等距的,OO1的教學過程所代表的教育才最有利于個人發展,個人才能得到最優的發展。作為中線交點O代表的就是三維目標的整合點,也是所有的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同理,這個圖可以用于表示教師水平通過教學對學生個人發展的影響。即教師的知識(a)、能力(b)和素養(c)對學生個人發展的影響。邊ab表示將知識運用于實踐,形成一種較為穩定的能力的過程;邊bc表示的是在實踐中的總結或反思,具有相對的固定性和穩定性,內化而存在于個體中的經驗過程;邊ac表示知識通過批判思維的加工上升為素養的過程。同樣的,只有表示學生個人發展的O1到△ABC的垂直距離為OO1的時侯,才能順利實現三維目標。因此,點a(知識)是b(能力)和c(素養)形成的基礎以及發展的源泉。點b是a和c的表現形式,促進著a的更新與c的完善。c是a和b的綜合反映,制約著a的運用和b的發展層次。筆者認為c(素養)才是教育最終的結果和目的,因為同樣知識水平和能力高低個體,會因為個人理想、信念、興趣等非智力因素對社會的發展產生迥異的影響,這些非智力因素稱為素養。當然教學中必須整合三者,才能最有利個人的發展,作為中線交點的點O就是最有效教學的切入點。
第6期楊潔教師教學的最近發展區的訴諸
教學研究2015
教學最近發展區以及其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筆者則用一個三棱柱來表示(如下圖2所示)。三棱柱兩個底面三角形ABC與abc分別代表了教師教學發展區的兩個層面,底面之間的距離表示教學過程與個人發展過程。邊Aa、Bb、Cc也是一一對應,教師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傳授和引導學生習得一定的知識與技能,教師能力對過程與方法以及素養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實現是同樣的影響。O1點則是在三棱柱中軸線Oo上活動,點a、b、c代表的教師的知識、能力和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 O1在Oo上活動的高度。教學最終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因此,O1是在Oo上無限延伸的,即便在結束學校學習生活之后,學生所習得的“學會”的知識,“會學”的能力以及“樂學”的素養也將是終生受用的。三角形ABC和三角形abc就是教學的兩面鏡子,原點的鏡子可以掃除教學過程中的偏頗與失真,目標的鏡子讓教學活動更加具有教育性、科學性和藝術性,使得個人發展通過教育可以無限的延伸下去,從而養成“活到老,學到老”的終生學習的習慣與能力。
2“教師教學最近發展區”的三要素:知識、能力與素養教師教學發展區雖包含兩個層面,作為教學最終目標層面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在新課標中做了明文規定,但其衡量標準尚未有明確的定論,因此筆者沒有予以充分的考究。不過足以肯定的是三角形ABC最終達到的深度以及O1在中線oO上所延伸的高度取決于三角形abc夯實的程度。筆者認為對教師教學最近發展區的三要素,教師的知識、能力和素養,進行一一剖析,教師才能擁有更好的專業發展與個人成長,更加有效地從事教學活動,也能更有利于學生的個人發展。
2.1儲備豐富的知識
教育的傳承功能決定著作為教育主要場所的學校必須是以知識為主線,傳承社會文化為內在要求。這種傳承給教師的教學教育活動帶來挑戰,教學是一門深入淺出的藝術,所以要想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先有一桶水。無論是傳授知識還是與學生的交流互動都離不開教師所具有的那“一桶水”,即教師的知識。
心理學上將個體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后獲得的信息,稱之為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筆者認為,知識是指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所習得的信息、事實和技能。換言之,“知”指的是個體知識結構中間接經驗的部分,即信息和事實;“識”便是個體知識結構中直接經驗的那部分,即技能。個人與知識是共生共存的關系,教學必須順應學生的發展規律,并選取有意義的知識[3]。教學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知識在教育領域的體現與運用,教師知識主要包括:教師認知、實踐知識與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PCK)[4]。前兩者是教師在實踐經驗中不斷積累建構而成的,屬于知識的間接經驗范疇。教師認知主要指教師的自我反思,如平衡個人的喜怒好惡;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內化,如對教學內容的計劃與決定;對學生的信念與知識,如對“好生、差生”的鑒定;知覺班級教學的問題解決策略,如應對學生上課分神現象。實踐知識是指教師立足一定的理論依據,在具體情景中對言行的適當選擇的經驗知識。這一知識包括行為之前的思考和情景中對某一行為的反應或者為對某一問題的應對兩方面的知識。可以稱之為“為了應用而生成的知識”和“應用的知識”。學科教學知識(PCK)則是教育領域與其它領域的區別之一,是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所在。PCK即包括準教師們在師范生課程中學習的學科知識和教學知識(教育學、心理學與教學法等)的固定知識,也包括隨著教師的教學經驗和人生閱歷的增加而逐步形成的具有個人風格的個體知識,換而言之教學中教師發展而來的知識。
知識為學生認識的客體,學生在認識的過程中獲得發展,并最終獲取知識。但知識并非傳授的對象,它是在特定背景下認識和思考所加工的結果以及在新的背景下認識新事物或解決新問題的工具。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的學習一定伴隨著新體驗、新思想的創生,因此教學的實質是創造新知而非灌輸既成知識。
2.2用活活用的能力
當教師用活知識這桶水,懂得更快更有效的注入學生的這一“容器”里,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活用接收到的水以及領悟接收更多水的辦法時,知識便內化為活用的能力。如果教師“滿堂灌”,給予學生一潭死水,那么學生學會的只有應試而已。只有教師先“用活”,學生才會“活用”,而不僅僅只是局限于文本知識。教授有限但學海無涯,因此“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授之以漁”的過程和方法便是能力。《辭海》將能力定義為: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的條件并決定活動效率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征。把能力區分為認識能力和操作能力,也可按照能力的獨創程度,把能力劃分為再造性能力和創造性能力。筆者認為能力是指人達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任務所體現的個性心理特質,是順利完成該活動所必須的主觀條件,直接影響著活動完成的效率和質量。教師能力是指教師從事教學活動所必須的一種特殊能力。即包含大多活動所共需的、通用的一般能力,如記憶力、觀察力、思維力、反應力、想象力、注意力等;也包含教育區別于其它領域的特殊能力,如教育的獨創力和教育再創力,例如改進或者創新教學方法。人不僅需要在知識學習上走得快,更需要在人生道路上走得遠,“讓人走得遠”的教學不把傳授系統知識視為教學的本質,而是創造條件,讓人在知識探究中產生自己的思想、體驗和理解[5]。筆者認為,教師能力包含兩方面:教育技能和表情達意能力。教育技能包括四大技能:組織教學和教育活動的能力;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課堂組織管理能力以及教學反思能力。表情達意能力,也可稱為教育力,寓友情于教學中的能力[6]。教育技能是承前——立足于知識,表情達意則是啟后——上升到素養。這樣的教學以創造新知為特點,培養能力為立足點,其依托的是教師的能力,指向是發展學生的能力。旨在學生將帶不走的書本放下,把能力帶走。
2.3習得健康的素養
朱夫子一語“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便道破了懂得不斷更新,才能永葆活力的人生真諦。當源頭活水是污水、壞水的時候,這一渠水恐怕都得遭殃,難逃被污染的厄運。教學也是如此,素養不高的教師可以培養出高分的學生,但對向師性強的學生來說,低素養的耳濡目染難免對其德行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高分低能”是教育的異化,而“高分低德”的人才是教育的悲哀,對整個社會也是極大的危害。師不素養,不可興教[7]。百年大計,卻又是教育為本。由此可見,教師的素養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馬不伏歷,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漢書·李尋傳》)。其中,“素養”一詞可以理解為訓練和實踐。 其在《辭海》解釋為“經常修習培養”,即指人在先天的生理基礎之上通過后天因素的影響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特征及基本品質結構。據《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OED)稱,“素養”率先被用于教育術語中是在1883年由馬薩諸塞州教育文員會發行的教育雜志《新英格蘭教育雜志》。“素養”這一術語是伴隨公立學校制度的整頓而問世的,意味著學校教育所處的公共的知識和技能,可以說,它是扎根于社會語脈與共同體之中的文化,表述準備參與公共生活世界的學校教育的共通知識的概念[8]。教師素養是指教師在其成長過程中通過個人努力和教育所擁有的知識、能力和信念的集合,教師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育教學效果。希臘古典時期出現的西方最早的職業教師——智者派,智者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含義,但是擁有專業的知識、技能以及職業操守是亙古不變的題中之義。由此筆者認為“素養”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素質”,即與生俱來的生理特征與潛能,另一方面為“修養”,即后天通過知識的獲取,在實踐中鍛煉而開發的潛能或形成的能力。而教師素養之所以有殷切的提高的需要,是因為教師原來的素養水平與有助于學生應對新世紀新挑戰的理想教師素養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素養包括教師語言修辭素養、倫理道德素養、禮儀素養等等,其范圍甚為廣泛,教師作為培養、塑造人才的職業,即使將人類一切美好德行與品質都納入其素養之中也不為過。教師素質又可稱之為教師專業素質,前文中提到的教師知識和教師能力都是屬于教師素質的范疇。教師的專業素質是教師順利進行教學活動的基礎,也是教師職業的行為準則,核心概念是師德。在此基礎上體現的教師個人意念和品質則稱之為教師修養,隱含教學活動的一切言行之中。其核心為師愛。師德是教學順利進行的必需,而師愛是教學活動更加高效的保障。
3結束語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創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教學旨在為學生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提供理論和方法,最終獲得個人發展。為了更好地認識和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分為三大塊:唯物論、辯證法和認識論。與此相對應的教學也可以分為:知識導向、能力導向教學和素養導向的教學。一項活動所蘊含的哲學理論不會只是單一的唯物論、辯證法或認識論。所以也不存在單一知識、能力或素養導向的一堂課,也不是每一堂課都是這三者有效整合的體現。如果說教師的知識和能力是教學的必需,而教師素養則是教學的必須,必需品滿足人體發展的生存需求,必須品則是個體發展的安全與愛的需求,是精品教育。新世界面向的是高效教學和卓越教學,所以必需品和必須品二者缺一不可。讓教師的知識、能力與素養同行,攜手走進課堂,成為教學牢固的鐵三角。創建一個師生共創、共存、共享和共長的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
參考文獻
[1] 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7.
[2] 李雪華.英語課程三維目標的融合與達成[D].廈門: 福建師范大學,2008:2023.
[3] 余文森.個體知識與公共知識—課程變革的知識基礎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100.
[4] 胡春光,王坤慶.教師知識:研究趨勢與建構框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3,(6):2228.
[5] 張華.研究性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53.
[6] 齋藤孝.教育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7.
[7] 李素萍.師不素養不可能興教[J].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5,(S1):1011.
[8] 佐藤學.課程與教師[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88.
Appeal: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struction
YANG Jie
(College of Educatio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108,China)
AbstractJust as Vygotsky said "there exists a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the writer holds that there exists a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struction as well.The zone has two levels: first is the origin state of teacher,that′s to say knowledge,ability and attainment of teacher;the other is the required state of instruction,the threedimensional target of teaching,that′s to say, knowledge and skill,process and method,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s.Whether the aims of instruction can be successfully reached or not depends on the return of origins of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This article mainly refers to the thinking of the origin state of teachers by the accordance of three reference points: knowledge,ability and attainment.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eacher himself can contribute to teaching activity,and ultimately devote to the individual growth of students.
Key words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struction; knowledge; ability; attainment
(上接第20頁)
[7] Kim Y.The contribution of collaborative and individual tasks to the acquisition of L2 vocabulary[J].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8,(92):114130.
[8] 劉巖.任務對習得英語時態的施教影響[J].教學研究,2011,(1):4549.
[9] 劉珊.輸出方式對語塊記憶影響的實證研究[J].中國外語教育,2014,(4):3441.
[10] Nassaji H&Tian J.Collaborative and individual output tasks and their effects on learning English phrasal verbs[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10,(4):397419.
[11] Spada N&Lightbown P.Interaction research in second/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C]// A.Mackey & C.Polio(eds.),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interaction.New York: Routledge,2009:157175.
[12] Paribakht T S&Wesche M.Vocabulary enhancement activities and reading for meaning in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C]// J.Coady & Y.Huckin (eds.),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 Rationale for Pedag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174200.
[13] Shekary M&Tahririan M H.Negotiation of meaning and noticing in textbased online chat[J].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6,(90):557573.
Effects of collaborative output tasks on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NI Jing1,2,SUN Yunmei1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han,Hubei430074,China)
AbstractBoth sociocultural and interactionistcognitive theories have encouraged the use of collaborative output tasks in L2 classrooms,yet few studies investigated how the combination of task type and implementation variables affected the quality of task performance.This study,by employing two types of output tasks,examined whether doing the tasks collaboratively led to greater gains of vocabulary knowledge than doing the tasks individual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leting the tasks collaboratively led to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accuracy of task completion than completing them individually.However,collaborative tasks did not lead to significantly greater gains of vocabulary knowledge than individual tasks.Interestingly,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effect was found between task type and task condition,with the collaborative editing tasks being significantly more effective in promoting the gains of vocabulary knowledge.
Key wordscollaborative output tasks;task condition;task type;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sociocultural theory作者介紹:?
姓名:楊潔
出生年月:1992年
性別:女
籍貫:江西贛州
民族:漢
就讀于: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專業
研究方向:教學論
學位:碩士學位
聯系方式:18450050249
郵箱:yj20120929@163.com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師范大學旗山校區李苑D8-306
郵編: 350108
0引言
作業在我國,古來有之。《學記》有云“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這里的“居學”便是課外布置的作業。然而,作業發展至今日已經弊端重重,亟需改革。在當下“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踏踏實實”的大背景下,“減負”的口號并沒有得到切實落實,作業依舊遵循老的套路:單一化、機械化,既沒有鍛煉思維的價值,也沒有實踐活動的特性,難以突破傳統的“練習法則”,成為一代代孩子們學習生涯的“黑色”記憶。 作業的改革,長期以來是一個難題,改革作業理念,理解作業的性質和功能應當是“難中之重”,本源性、內核性的問題解決了,很多難點以及外圍性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因此,改變作業觀,樹立正確的作業理念應當是作業改革首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在這樣的背景和需求下,筆者試提出“增值作業”理念,并從理論認知到操作實踐,逐層深入、步步推進,依次解決關于“增值”作業 “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做”的三個基本問題。
1“增值”作業的涵義
“增值”作業是什么?這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如今的作業存在著大量“貶值”,甚至“變質”的情況:學生并未從作業中獲得作業本身應帶來的學習價值,有的甚至由于對作業的厭煩而產生厭學的負面情緒。與此相對,理想的作業應當是“增值”的,能夠讓學生從中獲得額外收益,從學習中收獲幸福感,從而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學習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學生的自身完整。
1.1“貶值”的作業
當下,考試考什么,教師教什么,作業布置什么,學生就得做什么。教師希望學生盡可能多地掌握考試知識而采用“題海戰術”,但是學生在抵觸心理的作用下,實際掌握的是少之又少,作業在這種情況下被無形“貶值”了,甚至淪為“變質”作業,讓學生望而生厭。
1) 機械重復。奧蘇伯爾強調有意義的學習,作業的知識獲取應當同樣如此。而貶值作業將作業等同于機械的練習,甚至有些老師忽視了學習與練習的區別,忽視學習進程中多樣化學習任務的設計,而大量采用與測驗高度仿真的練習,直接追求應答記憶的成果,從而出現“以練代學”的現象,使“未理解就熟練”的學生隨處可見[1]。
2) 千篇一律。通過筆者的實地調查發現,如今學校老師布置作業大多都采取“一”對“多”的形式 (數十名不同的學生做著同一樣作業),或者直接照搬其他教師的勞動成果,根本不考慮學生群體的差異性;有的作業甚至幾年如一日,完全不在乎不同時代學生真正的內心需求。作業的布置真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后工業化時代,教育正在逐漸走向個性化(個別化),珍視班集體中每個學生,是這一過程的基本價值追求,而作業先行是一條現實的途徑,作業應當適合每一類學生的思維旅程[2]。
3) 量大不精。教師一般認為課本上知識只有落實到白紙黑字才能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儲備,才能知道學生是否學到。這種單一思維導致教師們迷信“練多總比練少好”,不加選擇地、賭博式地布置海量習題。據《勞動報》報道,2013年全球同步發布的PISA2012結果表明,中國上海155所學校的6374名學生代表雖在測試中再次奪冠,但對其進行問卷調查后顯示,他們的作業時間平均每周達13.8小時,位列第一,而OECD平均不到4.9小時。“遙遙領先”的作業時間與世界第一的成績也許并不構成直接的因果關系,但是長時間的作業練習難免存在太多機械劃一的“熟題”作業,缺乏促進學生批判性思考與自我發現的精選作業。“為何我們的學生在少年時期成績世界領先,而成年后卻極度缺乏創造力?”如果好成績是以犧牲學生創新精神為代價,這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1.2“增值”的作業
增值,在經濟學中是指相對價格的提高。在教育學領域,崔允漷教授就曾提出“課堂變革就是為了讓學生的學習增值”的理念,“假如變革前的課堂學習值是A1,變革后的課堂學習值是A2,那么A2-A1=增值”[3]。在 “增值”作業中,“增值”是指將情感因素融入作業,使作業超越自身認知價值,完善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的情感體驗,給學生帶來情感、態度、價值觀、幸福感等“額外效益”。同樣用某種值來建模的話,可這樣表述:若作業本身的認知價值為V1(Value1),變革作業后融入的情感因素所賦予作業的價值為V2,那么可以得到如下的公式:V1+V2=V3。V3即為“增值”作業的價值,也即學生獲得的學習價值。V3顯然大于V1;而貶值作業中,V3 此外,“增值”作業在其形態、內容、功能等方面都有區別于一般作業的獨特優勢。 1) 從形態來看,“增值”作業實現了學校與家庭的統一。“增值”作業倡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家校聯動,多重力量共同協助學生完成“增值目標”,力求構建“作業共同體”。“作業共同體”以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為理論啟發,是指一個由學生、教師和家長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彼此之間在學生作業過程中經常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合作,共同引導、幫助學生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系[4]。“作業共同體”中學生、教師和家長是聯動溝通的整體,從多維度提升學生的作業體驗,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實現作業的增值。 2) 從內容來看,“增值”作業體現了物質與精神的統一。作業面對的是一個個富有靈性的,有著情感、態度、愿望和品行的完整生命,他們對作業有更多、更高和更深的期盼。“增值”作業的關注點遠遠超越了知識和技能本身,而更多體現的是人文情懷,是民主和平等,它的目的決不是培養“做題機器”,而是培養人,培養擁有健全人格的人,培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第6期劉曉慧“增值”作業三個基本問題 教學研究2015 3) 從功能來看,“增值”作業達到了目標與手段的統一。“增值”作業以增加作業中情感因素和人文情懷為手段以達到豐富學生情感、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同時,它也是一種新的作業價值觀,是作業發展的目標,是引領作業改革的新的思維導向。因此它既是目標,也是實現目標的手段,達到了目標與手段的和諧統一,從而預防在實際作業改革中目標的偏離和脫軌。 2“增值”作業的價值追求 為什么倡導“增值”作業?這是筆者嘗試解決的第二個基本問題。“增值”作業是“走心”的作業,以促進發展為己任。作業之根本就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作業應當立足學生,通過學生,為了學生[5]。“增值”作業突破傳統的“練習法則”,讓作業不再是“機械性練習”,而是以情感陶冶,心靈享受為核心準則,從而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學習可持續發展以及學生自身完整——這便是“增值”作業的三大價值追求。 2.1為了學生全人發展 “增值”作業關注學生的內心,關照學生的精神世界,體現人本主義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說:“人是最寶貴的財富”[6]。人是思考的存在、精神的存在。教育就應當促進學生全人的發展。然而,傳統的作業大多是只涉及學生“頸部以上”的作業,仿佛是傳統工廠模式——單調的數字計算、蒼白的文字記憶、機械的字母組合,并未觸及學生的心靈和精神世界。這樣機械化的寫作業跟“作業機器”還有什么區別?學生是“生命體”,而不是“認知體”,他們不應也無法接受單純的知識灌輸。因此,作業也是應有生命的。當作業真正關注了學生的內心,關照了學生的精神世界,作業自身也獲得了“生命”,從而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
2.2為了學習可持續發展
“增值”作業關注學生的內心情感需求,注重學生做作業的幸福體驗,讓學生因此愛上作業,促進學習的可持續發展。在很多人的童年記憶里,作業是“黑色”的。為什么學生越長大,越厭煩作業?為什么學生把做作業當成一種“苦差事”?因為他們在作業中找尋不到樂趣,體驗不到幸福,看不到希望。作業越多、越難,學生所體驗到的情感越消極。作業是連接新舊教學內容的“鏈條”:新課前的預習、復習課后的鞏固等等。若學生總把“鏈條”當作負擔,或者想干脆拆掉“鏈條”,學習又怎能維持可持續發展?當作業切合了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產生幸福感,提升了學生幸福指數,便可實現學習的良性循環。
2.3為了學生自身完整
“增值”作業實現學生在學校和家庭兩個場域下的身份統一,促進學生的自身完整。杜威說:“學校即社會”——學校就像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傳統意義上的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是割裂的,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員和作為一名家庭成員的自我認同并不一樣,因此學生在兩個場域下的表現往往不一致,這就造成了自我認同的分裂。曾聽過家長這樣的吐槽:孩子在學校被評為“勞動小能手”,在家里卻是“甩手掌柜”,什么也不做。 然而,作業的出現恰好可以解決這樣的難題:家庭作業是學校生活在家庭的繼續,它有機會也有潛力將學生的學校生活與家庭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自身完整。然而傳統的家庭作業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在“題海”中掌握做題技巧,熟記課本知識,并未很好地利用家庭作業作為聯系學校和家庭的天然紐帶。與之相反,“增值”作業不是簡單的機械重復和知識技能的堆積,而是情感化、人文化的作業:學生以家庭成員的身份完成任務,獲得了知識技能的同時也收獲了情感體驗,它穿越了學校的壁壘,為家庭和學校搭建了溝通的橋梁。不僅讓學生的作業完成成為一種愉悅的家庭生活體驗,也促進了學生的自身完整。“所有真實的生活在于相遇。” 布貝爾(Bubber M)說,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7]。讓學生在作業中遇見真實的自己,讓學校的學生和家里的孩子成為真實的、統一的自己。
3“增值”作業的踐行機制
“增值”作業究竟該如何做?這是“增值”作業從理論認知到操作實踐的轉化。“增值”作業的踐行機制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預設增值目標、改進作業內容和完善作業評價。
3.1預設增值目標
設定目標是貫徹作業設計價值理念的首要步驟。新課改推行至今,三維教學目標受到了普遍認可,教師們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越來越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個“第三維目標”。然而,作業領域的目標設計依然以“知識鞏固”“技能強化”的價值理念為指導[8],即多強調的是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中認知領域的目標,把學生視作知識的容器,缺乏情感因素和人文關懷。而增值目標的設定是聚焦于情感領域目標,為了學生的情感豐富、人格發展以及正確價值觀的養成。
“增值目標”是一種態度,而不是限度。作業中的情感因素是目的,也是手段。教師應當有增值的主觀意識和傾向。每個教師在布置家庭作業前,都應該問自己三個問題:(1) 布置這項作業的目的是什么?(2)學生可以從中得到什么?(3)二者之間存在“價值差”嗎?有可能達到增值效果嗎?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除了要注重學生作業的正確率和質量外,還應該關注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因為,如果作業能讓學生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不僅作業的完成度和正確率能提高,還能讓學生產生適應性的作業行為以及對這個學科更積極的認識。”[2]
3.2改進作業內容
作業內容絕不是簡單的堆積和重復,《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過重的課業負擔嚴重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來。”因此,應減輕學生負擔,改革作業,積極倡導推行以“生命作業”、“開放作業”和“趣味作業”等多種形式的“增值”作業。
1) 生命作業。“增值”作業是“生命作業”,它和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連,讓學生體驗生活,體驗生命。 作為教育重要途徑的作業必須是學生生活中能體驗到的,有助于他們的身體、社會、情感和智力等方面健康發展的經歷,作業的內容和形式應該來源于學生的真實生活。“生命作業”就是要將以符號為主要載體的作業重新激活,實現與三方面的溝通:作業與人類生活世界的溝通,與學生經驗世界、成長需要溝通,與發現、發展知識的人和歷史溝通。簡而言之,就是使作業恢復到鮮活的狀態,與學生的生命、生活息息相關,使它呈現生命狀態[9]。
例如,母親節的英語作業可以是這樣的:Cook for your mother. Tomorrow is Mothers Day. Please make a healthy meal for her to show your love and thanks—take pictures and write a diary.(為你的媽媽做愛心餐。明天是母親節,請為你的媽媽做一頓飯來表達你對媽媽的愛和感謝——照照片、寫日記。)這樣的英語作業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更體現了人文關懷和作業的生命價值。
2) 開放作業。“增值”作業是開放作業,它突破作業即“知識”的一維限制,而是納入情感因素,實現了“知識和情感”的二維飛躍。如果作業真正開放了,它的發展空間是無限的,學生就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親情作業、實踐作業、攝影作業、人文作業等都可以成為它的實現形式。
例如,同樣是母親節,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語文作業:《記憶中的媽媽》——母親節紀念品。母親節快要到了,請依照下列題目,每天寫一段文字。之后將所寫的文字匯總,制成《記憶中的媽媽》一書,送給母親做節日禮物[10]。(1)和媽媽一起的開心一刻;(2)跟媽媽撒小謊的時刻;(3)跟媽媽一起難忘的旅行;(4)我的媽媽很特別,因為……;(5)媽媽給我的一次教訓……在這樣的作業經歷中,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英語知識或者作文技能,而是對母親的感恩和滿滿的幸福體驗。
3) 趣味作業。“增值”作業是趣味作業,它讓學生在趣味中體驗作業帶來的增值樂趣感、幸福感。以理科性質的作業為例,由于其設計很難挖掘人文性質,因此,增加趣味性就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此處對比兩種課堂作業便能說明問題。這兩種作業的目的都是“檢查學生能否根據要求準確畫出分鐘位置”。一種作業形式是讓學生自己“畫分鐘”,結果課堂氣氛沉悶;另一種是以“小小修理工”為主題的課堂活動:教師出示錯誤鐘面,讓學生糾正錯誤,在活動過程中結合動畫或聲音的多媒體演示,結果學生積極性很高而且印象深刻[2]。
3.3完善作業評價
作業的設計是一個和諧統一、環環相扣的系統,為了保證作業的效用真正落到實處,為了促進作業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的作業評價是必不可少的。“增值”作業的評價絕非僅僅是“全批全改”這么簡單,而應有更高的要求。
1) 合情。“合情”是指真正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情感收獲。情感維度是很難像知識維度進行量化的,因此多依賴學生的自身體悟和反思。例如,某學校暑假作業的評價是 “暑期超級達人”評選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暑假生活情況申報“達人”封號,也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材料將自己的暑期生活呈現出來,比如健身達人、旅游達人、佳作達人、繪畫達人……在欣賞他人暑期收獲的同時,孩子們看見了堅持的力量,不斷地學會選擇、學會堅持,并且最終做到最好的自己[11]。
2) 合理。“合理”是指合乎準則,目標達成。“增值”作業的評價不單單強調“合情”,也強調作業內容的合理性。因為作業的布置必然有一定的目標要求,學生需在獲得基本價值的前提下實現作業的“增值”,而并非是天馬行空,娛樂至上。
3) 合力。“合力”是指大力發揮“作業共同體”的作用,師生平等、家校聯動。“增值”作業評價一方面體現了民主和平等,倡導理解和生成,因此應賦予學生充分的作業設計和評價參與權,選擇作業評價模式權,以及體驗作業過程和解釋結論權[12]。另一方面,由于作業大多是學生在家中完成的,而且“增值”作業形式多元,情感色彩濃厚,因此需要家長的支持配合和鼓勵提醒。
4結束語
作業面對的是一個個富有靈性的,有著情感、態度、愿望和品行的完整生命,他們對作業有更多、更高和更深的期盼。“增值”作業是一種愿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學習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學生的自身完整;“增值”作業更需要行動:作業可以是有生命的,作業可以是鮮活的。在實踐中應積極倡導樹立“增值”作業觀,預設增值目標、改進作業內容、完善作業評價,最終實現作業的增值目的,真正讓學生受益,讓可愛的孩子們不再“忍受”作業,從此享受作業帶來的價值和“增值”。
參考文獻
[1] 張豐.作業僅僅是“練習”嗎?[J].人民教育,2001,(4):68.
[2] 方臻,夏雪梅.基于學生心理機制的作業設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3678.
[3] 崔允漷.課堂變革就是為了讓學生的學習增值[J].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14,(1):8.
[4] 佐藤學.學校問題透視——形成學習共同體[J].鐘啟泉,譯.全球教育展望,2003,(7):38.
[5] 李臣之.發展主義作業觀[J].課程·教材·教法,2013,33(7):56.
[6] 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89.
[7] 帕爾默.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M].吳國珍,余巍.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58.
[8]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8.
[9] 葉瀾.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J].教育研究,2002,(5):19.
[10] 胡慶芳,楊翠蓉,季磊,等.美國學生課外作業集錦[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4546.
[11] 黃慧.從假期作業到假期指南[N].中國教育報,2014720(3).
[12] 李學書.從認識論到生存論:中小學作業改革的新取向[J].課程·教材·教法,2013,33(7):2426.
Considerations on the three basic issues of
"ValueAdded" Homework
LIU Xiaohui
(College of Teacher,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Guangdong518060,China)
AbstractThe homework reform allows of no delay.In order to find a new path to improve the homework quality,the author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valueadded homework" and focuses on three issues,that is,the connotation of "valueadded homework",the pursuit of "valueadded homework" and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of "valueadded homework",which respectively resolve the three questions of "what ","why" and "how" is "valueadded homework".
Key wordsvalueadded homework;homework reform;connotation;pursuit;practical mechanism世界各地大學現在都面臨著來自家長、社會、企業等各方面的壓力,為此大學都會制定符合本校的使命陳述(Mission Statement),來指導以及向公眾展示自己,而美國大學的使命陳述更具有代表性,因此對其三類大學使命陳述的研究不僅能為機構頒布、制定目標和愿景提供重要依據,同時還可以為機構所秉持的價值觀提供一個良好的參考視角。那么,三類大學的使命陳述在內容上有哪些異同點?對我國大學使命陳述的確定又有哪些借鑒意義?
1美國大學使命陳述的內涵與發展
三十年前,美國大學掀起了一股確立大學使命陳述的熱潮。使命陳述在美國高等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不僅鑒定和認證機構需要,而且學校各種計劃的執行也要以它為參考。與其它的管理理論一樣,使命陳述快速進入高等教育學術界,并隨著社會的變化而不斷發展。
1.1美國大學使命陳述的內涵
美國當代杰出教育家博耶曾提出:“一所辦學有成效的高校必須負有明確的使命。”[1]使命陳述對大學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然而對于它的內涵,學者們卻持有不同觀點。芬斯克認為使命陳述通常是用來表達社會對高等教育機構的一種尚未明確說明的愿景,這種愿景是雙方都認可的并且代表了大眾對學院和大學的一般期望[2]。這種觀點體現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反映出大學使命陳述的公共服務功能,即一所大學在本地區所發揮的功能、價值。而凱勒在他的一本策略計劃的書中提到,使命陳述是一個機構執行策略計劃的必要部分[3]。這種觀點反映出的是學校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即學校各項計劃、決策的確定與實施都要以本校的使命陳述為模板,這有助于各部門之間相互溝通,提高辦事效率,此時,使命陳述起著總領、規范和協調的作用。根據國內學者的歸納,其內涵主要為:一是大學的基本使命,即創造、保護和傳播知識。二是知識應用于實際、服務社會、促進世界進步。三是大學自身特色[4]。在一些其他國家,使命陳述還承擔著其它任務,比如英國將使命陳述看做是標準基點,用來評估資助公共資金金額的程序;在德國,使命陳述在鑒定一所私立大學是否合格時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使命陳述是一所大學辦學的總綱領,它明確了學校的規章制度,調動了組織成員活動的積極性,同時向社會及其它重要組織展示了自己的歷史、價值。當然,還有少部分學者認為,使命陳述不過是一些修辭語句的集合,只是象征意義上的而不現實,并不能夠真正得到落實,而且也無法客觀的測量它的實現程度,所以對機構本身沒有實際意義[5]。盡管有這些消極的觀點,使命陳述還是在隨著社會和學校的不斷變化中保持著它的價值性和成效性。使命陳述的修訂也要堅持社會變化與優勢制度的確立、領導發起和學術傳統
① 海岸線社區學院;南佛羅里達社區學院;東南伊利諾伊學院;薩里那地亞理工學院;阿什蘭社區及理工學院;伊利社區學院;凱洛格社區學院;薩里社區學院;斯泰拉庫姆堡的皮爾斯學院;三葉草技術學院;肯塔基社區與職業技術學院系統;瓦拉瓦拉社區學院。
② 威廉姆斯文理學院;安默斯特學院;斯沃斯莫爾學院;鮑登學院;米德爾伯里學院;波莫爾學院;卡頓爾學院;韋爾斯利學院;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大衛森學院;威斯理安學院;哈佛福德學院。
③ 麻省理工大學;哈佛大學;佛羅里達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密歇根大學;加利佛尼亞大學;明尼蘇達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耶魯大學;布朗大學;達特茅斯大學;杜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之間的平衡。
1.2美國大學使命陳述的發展
大學使命陳述的發展演變,根據每一時期主要內容的不同,可將其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注重科研。西方大學在經歷過西方民族國家形成時期的短暫復興之后,又陷入一種窘迫衰落的危機,為改善這一局面,大學紛紛采取改革措施,其中柏林大學的改革最終挽救了這一危機,它倡導大學積極開展研究。這一理念模式隨即擴散到世界各地并為大家所接受。美國率先采用德國大學模式的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它主張大學要注重科學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直到1910年,研究理念在美國大學中占據統治地位。
第二階段是強調民主。隨著美國國家政權的逐漸穩定,建國者們迫切希望能夠通過教育來將自由和自治的思想灌輸給年輕人,由此實現美國的民主和自治。19世紀初,以杰斐遜創建的弗吉尼亞大學為首,由美國高等教育界首先提出高等教育民主化,從而引發了西方大學使命陳述的第二次轉型。它要求大學服務于個體,尊重個體的權利,充分發揮個體的價值[6]。伴隨著美國20世紀50、60年代的民權運動,大學的民主化進程也大大加速,主要表現為不同層次學生的入學人數都得以增加。
第6期曹月明美國大學使命陳述的文本分析及啟示
教學研究2015
第三階段是重視公共服務。美國大學公共服務使命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內戰時期,當時基督教派大學通過傳統和職業指導來推動和實現邊遠地區的發展。到19世紀,技術教育在農業和工業領域逐漸興起,以及《莫里爾法案》的頒布,使公共服務使命真正得到發展。公共服務是與教學、科研使命相關聯的,大學教職工和學生通過應用性研究、校外課程、鄉村和城市社區的分析等活動方式,將高級知識傳輸到社會上。二戰后,大學開始以更直接的服務活動參與到政府和企業的工作中。從廣義上講,大學公共服務使命就是指大學要為公民提供有用的知識和學術研究。
第四階段是倡導國際化。盡管不同國家地區之間政治、經濟和文化差別明顯,但全球范圍內的高等教育政策正逐漸趨同,并且隨著現代知識與教育理論的國際化,越來越多的大學開始在使命陳述中涉及到國際化。目前在高校中,國際化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新信息的流動、教師、學生和課程內容。全球范圍內,各個大學都在積極尋求國際合作、增加國際間師生互換、吸引外國留學生,實現課程多元化、校園多樣化,大學正在逐漸變成一種國際組織。
2美國大學使命陳述的比較分析
為探討目前美國大學使命陳述的特點,本文將把美國大學主要分為三類,從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社區學院12所①,文理學院12所②,研究型大學15所③,通過對這39所大學使命陳述的文本分析,將其中體現出的價值觀及二級價值觀進行頻率統計和排名,發現三類大學的使命陳述所體現的價值觀具有相似性,但每一項價值觀出現的頻率具有差異性,具體排名如下:
1) 社區學院:服務(51);平等(14);學習與發展(11);共同體(11);人格尊嚴(7);終身學習(7);真理(4);公正(4);精神(2);自由(2);領導能力(1)。
2) 文理學院:服務(31);學習與發展(21);真理(19);平等(12);共同體(10);領導能力(9);精神(5);自由(4);公正(4);傳統(3)人格尊嚴(2);終身學習(1)。
3) 研究型大學:服務(43);真理(31);學習與發展(21);共同體(17);平等(16);領導能力(7);自由(6);人格尊嚴(6);終身學習(5)精神(4);傳統(3);公正(3)。
2.1三類大學使命陳述中的共同性
通過對美國三類大學使命陳述的分析,可看出三類大學所強調的價值觀具有一些相似性,可歸納為三大類:注重基礎性的價值觀、重視國際性的價值觀、強調服務性的價值觀。
1) 注重基礎性的價值觀。通過研究發現,這11類基本的價值觀在三種類型的大學中都有所體現,即服務、真理、學習與發展、平等、共同體、精神、自由、人格尊嚴、領導能力、終身學習和公正。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高校都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平等,與共同體的合作,同時由于高校面臨著越來越多來自各方的壓力,所以不論是兩年制的社區學院,還是以培養本科生為主的文理學院,又或是專注于科研的研究型大學,都很注重在自由、公正、尊重人格尊嚴、宗教信仰的環境下追求真理,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終身學習能力,最終服務社會。因此每類大學在確定其使命陳述時,都很重視這11個基礎性的價值觀,并將其作為實際工作開展與各項政策制定的標準。
2) 重視國際性的價值觀。在這些價值觀中,排名前五的大都是服務、真理、學習與發展、平等和共同體,而國際化作為當今大學使命陳述的主要特征,體現在每一個價值觀中。密歇根大學在其使命中便提到要服務世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強調要建立世界大學。在當前高等教育日益國際化的背景下,各高校都非常重視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如國際交換生、留學生、中外聯合辦學等。而服務、平等和共同體的最根本的目的,都是為了追求真理和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為進入到國際合作中提供可能性。只有努力為學生提供新的國際多元文化課程,滿足學生需求,秉持公平與公正的理念、堅持文化多樣性,積極尋求與世界各地學術團體、大學和企業的全面合作,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尋求更多國際合作的機會,使學校真正融入到國際化、全球化的浪潮中。
3) 強調服務性的價值觀。服務是一種將教學、研究與社會相結合的使命。從1904年威斯康星大學校長Charles Van Hise提出的“威斯康星理念”[7],倡導大學教育應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到1936年哈佛大學發起的高等教育公共參與運動,許多大學將公共參與列入使命陳述中,至此,服務的含義更加廣泛,不單單指學校為社會提供服務。而目前服務之所以會變得如此重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會服務被納入大學教師的社會化、工作考核、獎勵體系、績效評估體系以及大學的影響力評估當中。[8]在實際執行中,三類院校都側重于為學生提供優秀的教學以滿足學生的需要,堅持為社會、國際提供給服務的理念,而社區學院則更突出強調提升畢業生的就業能力、為青年學生提供轉學教育等來為本地社區服務。
2.2三類大學使命陳述中的差異性
美國三類大學的使命陳述在價值觀上雖有以上三個共同點,但每類大學的價值觀排名并不相同,由此能夠看出每類大學在具體的表述上都會有自己的側重點,以此來彰顯學校特色,促進學校更好的發展。
1) 社區學院更側重于服務使命。從以上三個表對服務價值觀出現的頻率統計來看,三類大學中服務價值觀出現的頻率分別為:社區學院(51)、文理學院(31)、研究型大學(43)。由此可見,社區學院較其它兩類大學更重視服務。根據美國社區學院聯合會的統計,截止2006年全美共有1166所社區學院,社區學院之所以能在高校林立的美國占據一席之地,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服務意識,主要包括提升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和服務本地社區。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州政府減少了對社區學院的資金投入,為籌措經費,社區學院紛紛將目光投入到當地私有工商企業。為響應資助者的要求,與當地社區密切聯系,社區學院一方面從當地知名人士中推薦校董會或校務委員會成員直接參加學校管理,反映居民的愿望和需求;另一方面,聘請當地各領域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為學校系科、專業設置顧問,定期向他們征求學校專業及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制定、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進等方面的意見,并免費向社區居民提供專業服務[9]。社區學院還通過轉學教育和開放入學政策,為本地青年學生提供相當于大學一、二年級的課程,為進入四年制大學和學院進一步深造學習做準備,通過以上這些措施,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同時也為本地社區發展做出突出貢獻,極大地推動了美國高等教育民主化、大眾化和多元化進程。
2) 文理學院更強調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領導能力這一價值觀在三類大學使命陳述中出現的頻率分別為:社區學院(1)、文理學院(9)、研究型大學(7),由此可見,文理學院更強調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在經歷過各種挑戰、變革后,文理學院自身也發生了很多變化,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領導能力從而為日后的公民生活做準備”這一教育目標始終沒有改變。為實現這一目標,文理學院十分重視教學活動,采取多種措施為學生提供高品質教學。在課程設置上突出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如開設將文理課程內容與社會重大問題相聯系的重大問題課程(Bid Question);幫助學生將學術性內容與現實世界經驗聯系起來的基于實地的學習(FieldBased Learning);通過合作方式開展的社區研究(CommunityBased Research)[10]。除此之外,一些文理學院還實施小規模、住宿制、選擇性入學、博雅教育等來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發展學生的興趣、領導和運動等多方面的才能與機會,保證學生的素質與能力,為美國各行各業提供了領導人才。一些杰出的文理學院如威廉姆斯文理學院、鮑登學院、安莫斯特學院等還被譽為“隱蔽的常春藤”(Hidden Lvies)。
3) 研究型大學更傾向于對真理的探索。真理在研究型大學中排名第二,僅次于服務,出現頻率為31,而社區學院和文理學院分別為4和19。美國的研究型大學一直都有追求真理的傳統。一方面,19世紀德國大學重視科學研究和學術自由的理念被引入美國,通過本土實用主義的改造,德國純科學研究與美國社會經濟的實際需要的結合,詮釋了大學科研的真正價值和涵義,從而創造了現代意義上的研究型大學;另一方面,贈地運動通過開設農業和工藝方面的應用學科以及進行應用研究與實驗,將科學、技術和學術相結合,直接改造了美國傳統大學和學院,促成了美國現代研究型大學的興起[11]。研究型大學的科研活動得到聯邦政府的大力支持,提供充足的科研經費。在課程設置上主要表現為個性化,靈活性和內在驅動性,充分尊重和支持學生的自主選擇權,重視研究性教學,像哈佛大學于1959 年開設的新生習明納課程;耶魯大學的指導性學習等都是為了樹立學生的科研意識,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12]。研究型大學將科技研發與知識生產、人才培養進行完美結合,充分履行其辦學使命,明確其辦學定位。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區學院更側重服務使命,尤其是對本社區的服務;文理學院更強調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研究型大學則重視對真理的探索。除此之外還發現,社區學院對傳統的價值觀缺少明確的闡述。傳統是指一所大學本身所固有的宗教信仰和保護、傳播美國遺產。一些學校的成立與宗教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哈弗福德學院就是在1833年由宗教協會(貴格會)成員創辦的一所致力于為本科生服務的嚴謹的、杰出的文理學院。而一些學校的使命陳述還涉及到對美國遺產的保護,比如,耶魯大學的使命陳述中就明確提到:“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對我們的遺產有著廣泛認識的公民”[13]。但由于社區學院的興起主要是因為社會對職業技術人員的需要,并沒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因此社區學院的使命陳述中涉及到傳統的還非常少,至少在筆者選取的這12所社區學院中還沒有提到。
3美國大學使命陳述的啟示
中美兩國雖然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等主要功能的認同存在一致性,但在具體內容的表述、對大學的目標與價值、比較優勢以及影響力的塑造等方面的認識還存在較大差異[14]。所以對美國三類大學使命陳述的文本分析結論,對我國大學使命陳述的確定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3.1大學使命陳述應堅持核心價值觀一致性
在確定自己的使命陳述時,應該知道作為一所大學本身所應該具備的最核心的理念有哪些,即共同價值觀。通過對三類大學使命陳述的具體分析可看出,12個基本的價值理念在每類大學中大多有所體現,除了傳統這一項在社區學院中表現的較少,即服務、真理、共同體等11種價值觀是一所大學的核心,是共有的部分。美國三類高校不僅在使命陳述中對這些核心價值觀進行詳細闡述,而且在實際辦學管理中也緊緊圍繞其展開。而我國各類高校卻很少有對此核心價值觀的詳細論述,或者某類院校對其中一些價值觀有所忽視,如一些專科學校對真理的追求、探索有所欠缺。因此,不論是國內的綜合性大學還是普通本科高校,又或者是專科學校,在闡述大學使命陳述時,都應堅持以核心價值觀為基礎,并以此為指導綱領,在實際管理中作為辦學指南。
3.2不同類型院校的使命陳述應具有區別性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到每種類型的大學在使命陳述上都會有自己的傾向性。比如,社區學院會更注重服務社區的職能,在課程安排上更側重于實際技能的應用,并會提供相應的指導性知識和實際的操作環境;研究型大學更強調對知識的探索和對真理的追求,在課程設置上更強調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文理學院更加強調為四年制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更側重傳統的教學職能。我國目前各類院校都在一味追求發展,向名校看齊,而在這過程中卻忽視了自身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職能定位。鑒于此,我國高校在制定自己的使命陳述時,應對自身的性質與任務有明確的認識,突出自己的辦學職能,不盲目追隨別人,避免高等教育多樣化喪失。如專業技術型院校在制定使命陳述時,應更加強調學生就業與服務本地的能力,為社會培養更多優質技術型人才。
3.3同種類型不同院校間的使命陳述應具有差異性
每所高校性質不同、歷史發展也不同,在自身所處的領域都發揮著自己獨特的功能。例如,衛斯理安大學是由衛理公會教徒創建,與其它文理學院學科領域相比,在圣經研究領域的課程設置更全面,而且得到了圣經高等教育學會的高度認可和好評;同時,還非常重視女性教育,其使命是“為將來在世界上致力于做出不同業績的女性提供優秀的自由文理教育”。我國高校在參照其它高校確定自己的章程時,往往忽視了自身的獨特性,因此各院校在確定自己的使命陳述時,不照搬照抄其他高校,而要結合自身所具有的傳統、特點和優勢,在堅持基本價值觀的同時彰顯自身特色,努力建設好自己的優勢重點學科。
3.4各學院的使命陳述應堅持學科性
從對各高校陳述的文本分析中可以看出,隨著高校民主化、多元化、自主化的發展,某些高校還會給予各個下屬學院充分的自主權。以耶魯大學為例,在學校總使命陳述的引領下,14個學院還會根據自身學科特點,確定更詳細的使命陳述,以使每個學院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比如,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在使命陳述中提到:“作為一個杰出的醫學學術中心,學院將會提供優秀的教學、研究,培養和激勵學生提升醫學實踐和生物醫藥科學;提高醫療衛生知識以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以一種充滿同情和尊重的方式為病人提供護理”[15]。我國一些高校實行院校合并,在合并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學科建設的問題,因此,各學院應在大學總章程的規范下,明確自身的學科特性,確保在各自的學科領域培養特色專業人才。
3.5大學使命陳述應堅持傳承性
大學使命陳述中有一些是固有的,比如自身的文化傳統、服務、領導力等這些核心價值觀,都是不變的。美國大學從創立之初,就十分堅持服務的價值觀,從1862年《莫雷爾法案》的提出,到“威斯康星理念”的確定,美國各高校在闡釋自己的使命陳述時都會將服務放在重要位置。但在堅持不變的同時,也要隨著時代、環境條件的變化而有所改變。從大的方面說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印記,所以才會有大學使命的發展歷程,現在的使命陳述中都會帶有這個時代的關鍵詞-國際性;從小的方面來講,每所大學所面臨的情況都是隨時變化的,使命陳述在重新修訂時要注意到這一變化性,以便更好的指導學校的發展,發揮使命的指導作用。我國高校在確定自己學校的使命陳述時,一定要堅持這種變與不變的統一,堅持使命陳述的傳承性。
參考文獻
[1] E.G.Bogue. Exploring The Heritage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The Evolution of Philosophy And Policy [M]. Phoenix , Ariz. :Oryx Press, 2000:2829.
[9] 劉濤. 實用制勝:美國社區學院的課程開發及啟示[J]. 全球教育展望, 2011,(8):9294.
[10] 王春春. 美國精英文理學院研究——對麥克萊斯特學院的文化人類學研究[D]. 華中科技大學, 2009:3739.
[11] 陳超. 從學術革命透視美國研究型大學崛起的內在力量[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2,(4):18.
[12] 薛成龍. 美國研究型大學課程改革的特點與價值取向[J]. 大學教育科學, 2008,(6):7881.
[13] [15] university mission statement [EB/OL]. 20140215.http://www.yale.edu/about/mission.html.. 0引言
崛起于美國的“慕課”,即英文MOOCs的音譯,是“大規模(Massive)開放(Open)在線(Online)課程(Course)”的英文縮寫,即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代表著一種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2012年被《紐約時報》稱為“慕課元年”,短短一年多時間席卷全球數十個國家,600多萬名參與學習者遍布全世界220多個國家,其影響范圍之廣、擴張速度之快、沖擊力之強,猶如地震海嘯,一些人將互聯網技術引發的這場教育變革稱為“MOOCs風暴”[1]。商業聯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中的Coursera、edX和Udacity并稱為“慕課三駕馬車”。
這場“風暴”正以信息化和網絡化的全新教學形式和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沖擊著中國的大學[2]。2013年5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在線課程率先加入了edX,2013年7月,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也加入“慕課”陣營,與Coursera簽訂了合作意向書。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認為:“這場在美國發起的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其運作模式已在根本上開始觸動傳統高等教育的根基,將引起大學的重新洗牌,最終形成全新的大學格局”[3]。
1“慕課”與課堂研討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的提出然而,大學并不只是簡單的傳授知識與技能,大學若干年來所沉淀的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大學生活過程中所培養和內化的人文精神,是“慕課”所不能觸及的。再者,“慕課”傳授知識的模式適合某些基礎課,而在一些與現代生產相結合的工程類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實際生產和科學研究的經驗,以及把各學科的知識穿插融匯的能力,是在網絡課程中體現不出來的。
這并不是說,工程類課程就可以把“慕課”拒之門外。網絡技術的發展日異月新,工程類課程也要思考如何運用“慕課”模式,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于是,“慕課”與課堂研討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便應運而生,并成為當前國際教育發展的新動向。這種教學模式,既充分利用網絡實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又方便教師系統的把握課程,引導學生討論、解決問題。
2基于“慕課”模式的工程圖學混合式教學改革隨著教育的“技術”的發展,教學資源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傳統的標準化教科書發展為視頻公開課、Flash教程、音頻、圖片、電子書、在線論壇等,教學過程必然會從封閉的教師課堂講授,向復雜的適應現代人學習特點的方式發展。因此,“慕課”模式應運而生,以不可阻擋之勢得到了迅速的發展。2013年,原燕山大學里仁學院副院長徐玉民教授在教學改革研討會上作了《關于“MOOCs”的思考》的報告,并帶頭進行了“慕課”模式下的翻轉課堂教學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工程圖學是工科大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燕山大學的圖學教學改革一直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現在面對“慕課”的洶涌來襲,以及大學生對新事物的強烈的好奇心,應順勢探索創新、大膽突破,與國際化教學模式接軌。本文介紹了基于慕課模式的工程制圖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一種既能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模式,為工程圖學的教學改革、教學模式的轉變、課程的設計及教學評價方式的轉變提供參考。
2.1重構“慕課”與課堂研討相結合的課程體系,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慕課”的核心是微視頻,教師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系統地錄制視頻,每個視頻的長度控制在十分鐘左右,提出問題,并根據教學進度上傳到網絡平臺,供學生提前自主學習,這就需要重構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培養網絡學習和討論式自主學習的習慣。課堂不再是灌輸知識的場地,而是師生之間研討問題和答疑解惑的場所。研討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暢游在由平面向空間(讀圖),再由空間到平面(畫圖)轉換中,提高了空間想象力,培養了圖示和表達能力。
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知識傳授者,而是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開展討論,教師順勢引導,穿針引線,巧妙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師可以根據課堂討論的效果,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安排,教學過程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網絡學習與課堂研討的有效銜接。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消極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自主約束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提高了創造力和發散思維能力,也培養了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
2.2創建網絡平臺,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技術支持
“慕課”的技術支持是網絡平臺,該網絡平臺包括課程學習、教學資源、模型室、答疑討論和意見箱五個模塊。
課程學習模塊又包括視頻教學和電子教案兩大模塊,視頻教學用來實時地發布供學生學習的微視頻,可隨時隨地在線學習,方便重復觀看及復習,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靈活性。電子教案包括教師講課使用的多媒體課件、典型例題分析、參考答案和相應習題的立體模型等,還包括工程圖學的掛圖系統,用來展示典型的圖樣表達方案及與工程實踐相關的工藝結構、標準件及零部件圖,供學生隨時觀看學習。
第6期單彥霞“慕課”與課堂研討相結合的工程圖學混合式教學改革
教學研究2015
教學資源模塊用來發布與教學進度相匹配的真實生產環境下的機械加工、金工實習、金屬冷熱成型、焊接知識講解等視頻,還包括機械加工知識講解、多媒體動畫演示以及基于真實場景零件測繪講解及操作視頻、裝配仿真視頻、典型零件加工視頻、機械加工工藝工程講解視頻、國外高科技生產加工視頻、學科前沿動態等。學生通過對教學資源模塊發布視頻的觀看學習,可以彌補大學生工程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點,增強了工程制圖與后續專業課及整個機械學科的關聯,提高大學生的工程素質。
燕山大學圖學部擁有兩個實體模型室,配備了各種典型結構及零部件模型,把這些模型的圖片及展示視頻上傳到網上模型室,供學生隨時隨地學習。另外,資金和空間限制了實體模型室的規模,利用三維繪圖軟件補充繪制一些典型的模型,上傳到網上模型室,可以彌補這一不足,有助于擴展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維。
答疑討論模塊可隨時隨地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學生在網上提問,其他學生和教師可隨時解答,保證了學生的持續性學習,并根據學生的參與程度獲得該生的活躍度等級。學生也可以在答疑討論模塊探討學習方法,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深度互動,滿足學生相互交流的欲望。
意見箱模塊便于學生對教師的授課模式、教學方法、與學生交流互動的方式等提出意見和建議,監督教師按質按量地完成教學,督促教師提升教學能力。教師用用戶名和密碼登陸后,可以查看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2.3改變教學評價方式,注重自主學習過程
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才是教學改革的根本[2]。在混合式教育模式下,對學生的考核應該趨于多元化、綜合化,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情況。考核分數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根據學生在課堂討論環節善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小組內的完成作業情況及幫助其他同學解決問題的參與程度,和參與在線答疑討論的活躍度來進行打分。這一部分分數由學生互評,教師根據各組的表現,分配分數配額,表現優異的小組可獲得更多的高分分數名額,這一部分占總評成績的20%。工程圖學注重培養學生系統工程技術能力,強調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4]。因此,第二部分是隨堂考核,安排在圖樣表達、零件圖及裝配圖環節,占總評成績的10%。 第三部分是計算機繪圖能力的考核,其內容與難度參考CAXC全國計算機輔助技術認證,占總評成績的10%。第四部分是體現圖解空間幾何問題、讀圖和繪圖能力的試卷考核,這部分內容是工程圖學這門學科的根本,占總評成績的60%。
同樣,對教師的評價也不再是學校領導、院系主任和同事的考核,學生可直接在網絡平臺上對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如何激勵廣大教師更好地投入教學工作,評價是一個重要的導向[5]。目前,中國大學教師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對教學方法、授課手段研究的不多,網上評價會督促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教學上。工程圖學又是一門密切聯系實際生產的專業基礎課程,這又要求教師們參與企業合作,參與項目的研發,豐富工程實踐經驗。只有提升教師的工程素質,才能給工程制圖課程注入新鮮的血液,使學生喜歡這個教師,進而喜歡這門課程[6]。
2.4培養大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
工程教育一直重視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溝通協調能力,“慕課”模式亦重視學生之間的互動。在零件圖、裝配圖環節引入三級項目,學生自主結組,組員對裝配體的各個零件進行測繪,繪制一系列完整的零件圖,并討論優化表達方案繪制裝配體,最后完成項目報告,并制作PPT進行答辯,所有組長給小組打分,組長再給組員打分。同時,組員之間實行作業互判,通過相互討論初步解決問題,相互啟發,相互激勵,發揮上進學生的榜樣作用,使學習優秀者對知識點理解得更透徹,還能更好地督促后進生按時完成作業,以此來鼓勵學生踴躍參與,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并能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2.5堅持開放教育,促進資源共享,提供多樣化服務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習的過程必然轉變為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方式,“慕課”的所有在線資源都可以免費提供給需要此方面知識的人,不限學歷,不限地域,滿足教育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社會上的在職成人亦可以根據工作需求,來學習工程制圖的相關知識,并提出問題,和學生們實現互動。此外,工程技術人員還能帶來一些與工程實踐相關的制圖問題,這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了解制圖知識在實際生產中的重要性,從而更加熱情地投入制圖課程的學習中。
由于我國高校的體制原因,很多大學生不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專業,學生的選修課課源不足,導致這類學生無法學到想學的課程,也無法滿足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拓展學習的路線。還有一部分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得到了轉專業學習的機會,但這次轉專業一般發生在大一第二學期初,而畫法幾何的學習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一學期,這樣沒有經過畫法幾何部分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直接學習機械制圖部分,給這部分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影響了學習的效果。然而,“慕課”這一學習模式在工程圖學上的引入,改變了這類同學的現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或者轉專業的意向,從開始便加入到工程圖學的學習中,保證了學生學習工程圖學課程的完整性,提高了學習效果。
3結束語
“慕課”與課堂研討相結合的工程圖學的教學改革,培養了學生的網絡學習和自主學習的習慣,增強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合作意識。在教學改革中,教師的教學模式和大學生的學習觀念發生了改變,不但提高了工程圖學的教學質量,也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及終身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教師也要清楚地認識到,單門課程教學模式的改變,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及綜合素質的培養的影響是有限的,學習文化的改變需要更多的學科更新教學觀念,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工程圖學課程作為河北省省級精品課程,要抓住“慕課”這一契機,更新教育觀念,促進信息技術與工程圖學課程的深度融合,探索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 汪瑞林,張春銘.MOOCs的挑戰與大學的未來訪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N].中國教育報,20130923(3).
[2] 杜楊.關于網絡公開課“慕課”對高校體制的五大挑戰[N]. 光明日報,20130821(14).
[3] 曹繼軍,顏維琦.“慕課”來了中國大學怎么辦[N].光明日報,20130716(6).
[4] 焦永和,張彤.我國高校圖學教育的現狀與發展[J].工程圖學學報,2004,25(4):126130.
[5] 李曉東.“慕課”對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與對策[J].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4,27 (2):8992.
[6] 郭長虹,趙炳利,郭銳,等.重構CDIO特色的工程圖學課程體系[J].工程圖學學報,2013,34(3):148151.
Composite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Graphics
combining MOOCs with classroom discussion
SHAN YanXia
(Liren College,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Heibei 066004,China)
AbstractMOOCs is a new educational pattern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ircles, presenting a teaching pattern based on computer and a teaching value orientation taken "learning" as the foundation. A composite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graphics combining MOOCs with classroom discussion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and a series of reform measures we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reform in Yanshan University. The practice showed that the teaching model of the teachers was changed, and the habits of learning on network and selflearning were cultivated.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was transferred adequately, and the teaching effects were enhanced. The foundations were established for the followup courses and the lifelong learning by the training of well learning habits.
Key words MOOCs;engineering graphics;composite style; teaching reform
(上接第65頁)
[3] 田傳信.服務現代農業推進創業型農科人才培養[J].高等農業教育,2013,(12):6568.
[4] 韓柱,達古拉.面向農業現代化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36):1787617878.
[5] 賈偉.新時期農業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北京農學院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鄭文堂教授訪談錄[J].經濟師,2013,(8):68.
[6] 孫文學,劉在洲.面向基層的農科人才培養模式分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3,(6):115118.
[7] “農業院校農科人才培養使用狀況及農業行業人才需求研究”課題組.我國高等農科人才培養對策分析[J].高等農業教育,2012,(5):36.
[8] 鄢高翔,祁克宗.農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05,(11): 21762177.
[9] 曾華平.影響高等農科人才培養質量的因素及其對策[J].福建農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5861.
[10] 宋華明,余柳,單正豐.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業科技人才分層培養:問題與對策[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20125.
Dislocation and reposition——education of agricultural tal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HU Shaohua
(College of Plant Scince and Technology,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0,China)
AbstractAgriculture is now transforming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in China.The transforming has been suppor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especially a number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with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nowledge.At present,the practical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can′t meet the dema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However,the talents educated by agricultural colleges have some problems,such as poor theoretical knowledges,insufficient practical abilities,simplified knowledge structure,and so on.The educated talents can not satisify the need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Thus this has caused a mismatch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talents.For this dislocation of talent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reasons and solutions of the problem,and eventually help to find out solutions to the talent lack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employment problem of educated agricultural talents.
Key words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talents dislocation;talent devolopment 1現狀與分析
眾所周知,在我國各層次的課程設置中,英語教學均占一定比重。然而,在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大學英語教師面臨巨大挑戰:完成了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莘莘學子已具備相對完整的英語基礎知識結構,各種在線課程、聽讀資料可謂信手拈來,自主學習相當便利。那么,大學層次的英語究竟還要學什么?大學英語教師又該教什么?國家教育部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提出:“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英語的教與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體現英語教學的實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1]為了了解廣西醫科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并掌握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課題組從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課外自學時間、自學內容和手段等可以量化的客觀角度出發,針對新學期第一個月的課內外學習情況,在廣西醫科大學2013級臨床醫學專業七年制218名新生中展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4%的學生對教學內容不滿意,感覺課堂沒有學到東西、無法學以致用;而76%的學生認為課堂氣氛沉悶,師生互動少,對課堂教學手段不滿意;在自我評價方面,對自己課外英語學習態度滿意的僅占到27%;而81%的同學不滿意自己的課外學習內容,不知道如何展開預習復習、如何自主訓練。
通過進一步課堂觀察、訪談和問卷調查,課題組發現廣西醫科大學英語教學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1傳統的學習模式相對單一,不利于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 傳統的英語教學采用一樣的教學資料、全班統一的教學方法。為了照顧班級的整體水平,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難免顧此失彼:基礎較好的學生覺得老師上課內容不夠挑戰,對英語學習提不起興趣;而水平較差的學生覺得上課內容復雜,無法理解而倍受打擊。課堂的參與度和互動性較低,尊重個體差異且有針對性的聽說讀寫綜合能力培養也無法落到實處。
1.2缺乏有針對性的學習資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較盲目 按照現行大綱,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課時數一般為每周4學時,不足以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因此,有必要將訓練延伸至課外。然而,學生手頭上的學習資料缺乏系統性,且質量良莠不齊,量變積累不足,很難達成語言學習質變的飛躍。雖然有些學生自發購買或網上尋找相關學習材料,但帶有很大盲目性,往往挑選不到適合自己水平的學習資料。
1.3課外自主學習缺乏有效管理
聽說讀寫技能訓練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生的自覺主動,但是傳統教學不能提供一個有效的保障機制督促學生自主學習。沒有時間的投入,缺乏量的積累,能力的提高成為空話。而且,目前的課外自主學習隨意性太大,教師無法監督學生學習的連貫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1.4課外學習缺乏科學的統計和評估機制
僅靠自己的判斷,學生很難明確自己的薄弱環節和所處水平,很難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無法準確了解自己不同階段的訓練效果,更無法明確下一階段訓練方向。
從以上分析可知,大學英語課堂內教學和課堂外自學的引導和組織都存在瓶頸,如不調整改變,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將會極大受挫,語言掌握和使用能力極有可能處在高考時水平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因此,極有必要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進行研究調整,將課堂內外的教與學綜合分析并有機結合,摸索提高英語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2研究方案
2.1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在西方較為普遍,是一種教師直接參與、通過結合教學理論而達到改善教學實踐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種系統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動。首先,教師針對自己教學中的問題直接參與并開展調查與研究,繼而制定一系列的步驟不斷改進教學,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同時提高對教學過程的理解和認識。因為將科學研究直接納入實際教學,行動研究對一線老師提升教學效果極有幫助[2]。
根據行動研究法的循環上升模式,課題組決定分階段開展有針對性的假設研究。每個研究階段均針對現實教學困難分析原因并制定相應干預措施,通過觀察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執行情況,分析干預措施的有效性,同時總結本階段的優缺點,及時調整干預措施,并形成下一階段的調整計劃。如此環環相扣,以實現課堂內外教學效果的梯度提升。
2.2研究目的
本次行動研究的目的是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同時,通過分析各種行動策略對英語教學效果的影響,探索提高醫學院校英語教學效果的具體教學策略。
從宏觀的角度,課題組的行動研究著眼點主要放在三個方面:(1)課堂內教學模式的改進;(2)課堂外自主學習的引導;(3)課堂內外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具體行動研究方案詳見下文。
2.3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以廣西醫科大學2013級臨床醫學專業七年制四個班為研究對象,具體情況見表1、表2。
表1實驗班級
專業班級總人數男生女生2013級臨床醫學3班522428七年制 4 班542331表2對照班級
專業班級總人數男生女生2013級臨床醫學1班5631252班5631253行動干預過程
本次行動研究已進行三個學期,從2013年9月到2015年1月,主要包含兩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遵循“計劃實施評估反思”的行動研究模式。課題組對前期問卷調查及隨堂觀察收集到的統計數據進行了詳細分析,針對廣西醫科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假設了一系列潛在原因并制定了改進教學的行動策略,見表3。表3廣西醫科大學2013級臨床醫學專業七年制第一階段英語教學的問題、原因假設及改進教學的行動策略
序號面臨問題原因假設行動策略174%的學生對教學內容不滿意,感覺課堂沒有學到東西、無法學以致用教學目標不明確,授課內容缺乏趣味性和實用性,不利于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調整授課內容276%的學生認為課堂氣氛沉悶,師生互動少,對課堂教學手段不滿意教學模式相對單一,無法調動學習積極性豐富教學模式381%的同學不滿意自己的課外學習內容,不知道如何展開預習復習、如何自主訓練缺乏有針對性的學習資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較盲目引導自主學習3.1第一階段行動干預
1) 方案設計。本階段的任務是明確教學目標,圍繞清晰的教學目標設計兼具趣味性和實用性的課堂活動,將書本內容和實踐有機結合,幫助學生獲得學以致用的成就感。具體的行動措施見表4。表4第一階段行動研究詳細方案
時間目的具體策略目標評價 調整授課內容圍繞單元主題,引入相關西方文化知識,介紹西方社會生活現況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與實用性,讓學生感興趣 2013.10~2014.1豐富教學模式圍繞單元主題,以學生為中心設計任務型的課堂活動提高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聽說讀寫譯的能力 問卷調查
水平測試 引導自主學習圍繞單元主題,布置相關課后復習內容,發放配套練習資料帶動學生及時并有效地復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2) 具體方案實施。(1)調整授課內容及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輔相成的。美國應用語言學家Krashen在其二語習得論著中提出,輸入的語言材料越有趣味、越有聯系,學習者就越容易習得語言[3]。只有內容和形式都有了新穎的變化,語言習得的效果才能提高。在第一階段研究中,課題組老師首先通過問卷了解學生對授課內容及形式的訴求,發現學生比較排斥傳統的課文精讀精講式學習,希望看到大學英語和高中英語學習的區別。因此,課題組教師進行了調整,教學重點從詞、詞組、句子、語法、文章結構等的灌輸,轉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文化認知及對比。
以《大學英語》全新版綜合教程第三冊第五單元為例。課文A《三封感謝信》講述作者在感恩節之際決定以寫信的方式感謝生命中曾經給予他幫助而他從未認真表達謝意的三個人。課文結構清晰,詞句也不甚復雜,學生閱讀起來難度不大。授課教師于是以“感恩”為學習主題,添加了三個版塊的輔助資料。首先是關于西方感恩節的圖片及文章,學生閱讀后得以全面了解此西方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及文化習俗。其次是一段關于美國印第安人博物館推出感恩節傳統餐飲的新聞視頻,學生得以了解現代社會西方人慶祝感恩節的真實情況。此外,教師還準備了一段名為《遺產小故事》的西方微電影作品。作品講述了一位已去世的燈塔工人通過遺贈和寄言的方式幫助三位和他萍水相逢的人重拾生活信念和人生目標。這部微電影作品中也有三封信的情節,因而內容和單元課文非常契合,作為課堂學習輔助,學生不僅更好地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有了對比二者并分析情節及構思技巧異同的機會。
值得強調的是,以上添加的額外內容,教師并沒有以傳統的講授式展開,而是編排成各種學習任務,由學生分組合作完成。對于文字和圖片資料,教師設置了若干問答題,以小組搶答的方式,著重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資料當中特別好的語句,教師也會設置成翻譯小練習,引導學生收集優美詞句并有意識地訓練翻譯技巧;對于音頻及視頻資料,教師除了編排成聽寫或問答式學習任務,還轉化成復述、辯論、短劇表演等口語產出式訓練項目,學生因而有效訓練了聽說能力。
基于以上教學內容和訓練模式的綜合調整,課題組旨在確保英語聽說讀寫譯技能全面訓練的基礎上,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2) 引導自主學習。根據問卷調查,廣西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七年制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最急迫的愿望是通過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81%的同學因為習慣了高中階段題海式訓練模式,無法適應大學階段的自主學習,很多同學表示不知道該復習什么,也不知道該看何種資料如何備考。
基于學生的困惑,課題組老師決定在語音室自主學習平臺添加聽力及閱讀訓練資料,每周在課余時間開放語音室5個小時。在行動研究的第一階段,依靠藍鴿數字語音室自主學習平臺,課題組添加了大學英語2~6級練習題,每個級別聽力及閱讀練習各20套。學生可以自己掌控練習進度,各取所需,有針對性地磨練聽力閱讀能力。此外,課題組每4周設置一次階段性測試,檢查學生前一階段訓練效果。針對階段性測試中普遍存在的答題錯誤,教師進行集中講評,有必要時還對特別困難的學生開展額外輔導,然后通過在下一階段測試中設置重復題,反復刺激學生記憶,有效突破學習薄弱環節。
3) 評價與反思。第一階段結束前,課題組組織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為期4個月的行動干預取得了一定成效,實驗班同學對課堂教學及自主學習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班同學(表5)。
此外,課題組還比較了第一階段行動干預后實驗班與對照班于2014年1月參加的英語期末統考和同期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數據,實驗班的平均分明顯高于對照班(表6)。表5第一階段調查問卷數據反饋
專業班級學生人數教學內容滿意度教學模式滿意度自主學習滿意度2013級
臨床醫學
七年制1(對比班)5625%26%8.3% 2(對比班)5652%45%10% 3(實驗班)5279%80%56% 4(實驗班)5481%77%54%表6第一階段水平考試數據反饋
專業班級學生人數2013.12.全國
大學英語四級
≧425分2013.12.全國
大學英語四級
平均分2014.1.期
考不及格人數2014.1.期
考平均分2013級
臨床醫學
七年制 1(對比班)5647人(83.93%)4471167.76 2(對比班)5649人(87.5%)4581567.55 3(實驗班)5252人(100%)503372.45 4(實驗班)5453人(98.15%)504373.69第一階段行動干預基本解決了該階段存在的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模式單一等問題,學生的自主學習也擺脫了盲目性,英語課堂及課后學習的有效性均得到一定提升。然而,行動研究過程中也出現了新的問題。不少學生在問卷調查中反映,集中型自主訓練模式時間限制大,不利于優化調配學習時間,而且練習量不夠,感覺“吃不飽”,而進度較慢的同學則抱怨英語練習占用了太多課外時間。此外,課堂教學內容雖然豐富多彩了,但同學們感覺課文重點難點沒有經過教師系統地梳理,知識點比較零散。學生還擔心課堂訓練沒有依照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的題型和模式開展,臨考時會難以適應。
針對新出現的問題,課題組分析了原因并制定了相應的調整策略(表7)。
3.2第二階段行動干預
1) 方案設計。本階段的任務主要是在保證趣味性和實用性的基礎上,有效強化書本知識點,幫助學生整理并記憶學習重點及難點,同時改進課后自主學習模式。具體的行動措施見表8。表7廣西醫科大學2013級臨床醫學專業七年制第二階段英語教學的問題、原因假設及改進教學的行動策略
序號面臨問題原因假設行動策略1課本知識點缺乏梳理,零散或不明確,對課文不熟悉課文精講式授課模式被取代后,沒有相應的替代措施整理強化知識點調整授課內容2集中式自主學習時間安排刻板固定的語音室開放時間不便于安排日程調整自主訓練模式3自主學習資料數量不合適學習資料組合不全面、自主度不夠整合自主學習資料表8第二階段行動研究詳細方案
時間目的具體策略目標評價2014.3~2014.12
(暑假除外)調整授課
內容按照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題型將課文設計成練習資料,課文重點難點融入其中幫助學生明確學習重點難點,有效記憶并學會使用問卷調查形成性評估水平測試調整自主
訓練模式通過網絡通信工具如QQ,建立學習組,群發或共享學習資料下載和練習的時間與空間不再受限制,學生互助及教師答疑做到溝通無極限 整合自主
學習資料將原有大學英語2~6級練習題聽力、閱讀類資料整合成精聽、精讀資料,另外增加泛聽、泛讀材料,并設置翻譯及寫作任務,每周發放豐富語料庫資料,幫助學生積累聽說讀寫譯訓練量 2) 具體方案實施。(1)進一步調整授課內容。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討厭灌輸式地講解要點,然而自己歸納梳理知識點的能力又相對薄弱。于是,課題組老師決定尊重學生“于實踐中掌握要領”的學習特點,并充分利用學生“拿下大學英語六級”的迫切心情,將課文按照學生最害怕的六級題型“填空式聽寫”重新設計,把課文分成數個版塊,每個版塊若干段落,重點詞、詞組、單句變成要聽寫的內容,每次上課進行模擬六級聽寫訓練,播放一個版塊課文錄音,完成聽寫。每次聽寫作為學期形成性評估成績組成部分,成績在期末總評中占一定比例。此外,每次聽寫練習之后,教師都會針對薄弱詞句進行重點講評,這種糾錯式的講授方式學生較樂于接受,有效性也較高。(2)進一步調整自主學習模式。由于語音室白天要承擔正常教學任務,所以自主學習平臺開放時間只能安排在晚上和周末等課余時間。然而學生在問卷調查中反映,晚上和周末通常安排了醫學實驗課或選修課,無法到語音室參加自主學習。固定時段自主學習不能保證最優化時間安排,而且不能保證在最佳學習狀態時參與。考慮到自主學習的本質,課題組老師認為在前一階段幫助學生建立起自主學習習慣并養成良好學習方法后,第二階段可以擴大課外自主學習的自由度,因人而異,由學生彈性掌控學習時間和學習量。因此,借助功能較強大的網絡溝通平臺騰訊QQ,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形成QQ群,教師也加入其中,每周定時發放練習材料。因為溝通便利,練習過程中的答疑環節也高效了不少。同時,還抽取部分練習題進行階段測試,一方面督促學生按時按量完成練習,一方面檢測練習效果。這部分形成性評估成績也納入期末總評。(3)整合自主學習資料。語言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的使用頻率。針對前一階段學生的反饋,課題組老師意識到學生在高中階段完成了英語語法學習后,進入大學階段應該著力積累聽讀練習量,從而擴大詞匯量,提升聽力和閱讀整體水平,以適應篇幅更長、內容更深的主題材料,甚至和醫學專業英語的題材進行銜接。因此,前一階段大學英語2~6級材料明顯無法滿足量化積累需要,學生在精聽、精讀基礎上還應該增加泛聽、泛讀練習。這種精聽精讀和泛聽泛讀結合的雙層結構更有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程度安排學習進度,基礎較薄弱的同學可以先力保完成精聽精讀版塊的內容,而基礎比較好的同學則可以增加泛聽泛讀版塊的練習量,有效解決“吃不飽”的情況。
3) 評價與反思。第二階段行動研究完成時,學生在問卷調查中集中反饋“通過復合式聽寫,對課文知識點的理解更透徹了”;“聽力練習變化豐富,課堂氣氛也更活躍”;“聽力閱讀練習比較契合六級考試,詞匯量得到加強”。本階段以課文改編復合式聽寫練習帶動講解的模式,取得成效(表9)。
表9對課文填空式聽寫訓練方式和強度的滿意度調查
程度人數(兩個實驗班共106人)百分比滿意9791.5%一般65.7%不滿意32.8%課題組還采集了實驗班和對照班在2014年12月英語期末統考中填空式聽寫的成績進行比對,數據證明第二階段的針對性訓練收到成效(表10)。
表102014年12月英語期末考試填空式聽寫得分情況
專業班級學生人數填空式聽寫題型
平均分(滿分10分)2013級
臨床醫學
七年制1(對比班)565.542(對比班)566.053(實驗班)526.594(實驗班)547.61對于第二階段自主學習雙版塊疊加訓練,學生表示“材料內容涵蓋面擴大”,“練習量有所增加”,“自主學習靈活度提高”。為了幫助綜合評估第二階段教學效果,課題組將問卷調查結果及水平測試數據整理如下(表11)。表11第二階段綜合評估數據反饋
專業班級學生人數自主學習
滿意度2014.6.全國大學
英語六級≧425分2014.12.期考
不及格人數2014.12.期
考平均分2013級
臨床醫學
七年制1(對比班)565.1%3人(5.36%)570.82(對比班)567.1%5人(8.93%)13693(實驗班)5273%21人(40.38%)273.794(實驗班)5477%28人(51.85%)176.25統計數據說明,第二階段的行動干預促使課堂教學往實用性方向更邁進了一步,通過全國大學英語六級測試的帶動,課本知識點學習變得更有目的性和條理性。學生的自主學習沒有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靈活度增加,有效性增強。
4結論
經過兩個階段的行動研究不難發現,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自主需求越來越大,因而,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從內容和模式上都應當進行多元化的調整。只有課堂和課外兩個版塊的學習做到相輔相成,英語教學的有效性才能達到最大化。
在課堂教學方面,由傳統的教師課堂灌輸型教學轉變成學生主動式個性化學習,從傳統講授過渡到以個人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自主產出式學習模式。教師由前臺轉移至后臺,提供必要素材,策劃、引導與組織與教學主題相關的課堂活動。學生則通過創作型的學習方式(如課堂報告、競賽、辯論等)靈活地學習課文及相關文化知識,提高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同時,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產出,分析每個個體的薄弱環節,給予有針對性的輔導糾正,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
另一方面,在課堂外,構建基于網絡的個性化進階式英語課外輔助訓練體系,配合課堂教學,兼顧不同起點的學生,提供難易相當、涵蓋面寬、形式多樣、興趣相符的訓練材料,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培養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和方法。學生通過課外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完成泛讀泛聽訓練量的積累。同時,根據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測試標準,設置分級訓練目標,提供練習素材,幫助學生積累精讀精聽訓練量。定期開展階段性綜合檢測,考核階段學習成果,發現薄弱環節。教師最后通過課堂集中講評及網絡互動答疑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強化測試效果、解決階段學習存在的問題。
課題組希望通過開展有側重的教學活動以及目的明確、因人而異的分級輔助訓練,轉變傳統整齊劃一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師的引導輔助下,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提高英語綜合使用能力,真正實現個性化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7.
[2] 王薔. 英語教師行動研究: 從理論到實踐[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2
[1] 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2.
Action research on improving effectiveness of
inclass and afterclass English teaching
—With reference to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TANG Qiusha, ZHANG Yingzi, LIU Shasha, ZHANG Lili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Guangxi530021, China)
AbstractLack of motivation and weakness in independent study on students' side are two difficulties frequently see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herefore, relative action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in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to locate students' actual needs and difficulties in English learning and adjust teaching practices. After two rounds of adjustmentevaluationreflection, both inclass teaching and afterclass learning in the university have been improved and greater effectiveness in English teaching has been achieved.
Key words action research; inclass and afterclass English teaching;effectiveness 教科書不僅承載著知識,而且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向學習者傳遞著觀念與價值。因此,教科書不是價值中立的,它隱含著價值取向。性別偏見是教科書價值取向的一種,表現為對某種性別的歪曲與否定。目前國內有關教科書性別問題的研究主要關注教科書語言本身具有的性別歧視特點,或是教科書內容中對不同性別人物的外觀、工作、性格、角色和所處社會關系的描述,尚未有研究者關注教科書對話段落中的話語角色。本文以研究者索菲亞·保羅(Sofia Poulou)對英國蘭開夏大學希臘語教科書分析為例,從數據樣本來源、分析框架、分析技術、分析結果等方面具體介紹國外對教科書性別偏見的話語角色分析過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話語角色分析對我國教科書性別意識研究的啟示。
1話語角色分析對于研究教科書性別問題的意義話語角色是社會語言學中的一個概念,英國語用學家托馬斯(Thomas)將其定義為交際參與者與信息之間的關系[1],并賦予對話參與人信息產生者、信息傳遞者和信息接受者三種身份,以此體現說話者對信息的不同負責程度。話語角色與社會角色有區別,社會角色體現對話參與者之間的社會關系。然而,對話交流發生于社會環境之中,任何話語角色都帶上社會角色的烙印。通過分析教科書對話段落中的話語角色,不僅能夠獲得男女性別差異的量化數據,還能呈現男女在社會交往中的角色與地位,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1發現男女對話的量化差異
教科書隱含的性別偏見通常需要量化數據作為證據,對話情境中的話語角色可以體現不同性別會話參與者話語量的差異。話語量觀測的范圍可以是整本教科書中所有的對話材料或是教科書中男女混合的對話材料。觀測角度是多樣的,包括對話過程中男女的說話次數、句子數量、詞語數量等。同時,話語角色體現說話人與信息之間的關系,通過分析不同性別話語角色發起對話和結束對話的數量,能夠體現教科書中兩性在言語交際中掌控語言的差異。
1.2呈現角色隱含的社會期望
任何對話語言的運用都是為了適應社會交際的需要,社會角色對其發揮語言功效具有重要的影響力,每一個話語角色都浸潤于社會環境之中。教科書對話一般取材于日常生活交流場景,參與對話的男性和女性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既有表現職業區分的角色,如服務員、烘焙師等,又有代表某種人際關系的普通角色,如母親、丈夫等,不同的社會角色在說話內容與風格上具有與一定社會身份相一致的特點,隱含著人們對該社會角色的人的期望。因此,可以透過話語角色的社會屬性挖掘教科書中可能存在的性別傾向。
1.3揭示角色發揮的交際功能
任何對話中的言語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交際意圖,因此話語角色發出的語言具有實現某種交際目的的功能。根據杰弗里·利奇(Jeffery Leech)的研究,對話語言的交際功能具有四種類型[2]:第一種是信息化,即表達具體的信息;第二種是交際性,用于發展和保持良好的社會關系,或者只是開啟一段談話;第三種是指示性,試圖影響他人行為或者態度,這一類別還可依據一方對另一方權威的強弱繼續細分為指令性、建議性、邀請性、請求性等等[3];第四種是表達性,用于表達情感或態度。通過分析教科書話語角色不同的交際功能,可以發現男女對話雙方在交際中的地位差異,表現在知識、能力、自信心、權勢等方面。
2國外對教科書性別偏見的話語角色分析
學者索菲亞·保羅(Sofia Poulou)對英國蘭開夏大學希臘語教科書話語角色中的性別偏見展開研究,從對話中男性和女性話語角色的區別入手,試圖驗證已有研究所揭示的大多數教科書中女性相對于男性的劣勢位置。該學者采用的話語角色分析方法,體現了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的結合,充分發揮了話語角色對于揭示性別差異的作用。現從分析樣本的選取、分析維度的建構、分析技術的運用和分析結果的闡釋幾個方面介紹教科書話語角色分析方法。
2.1樣本選取
話語角色的分析離不開其所處的對話語境,因此研究者選取教科書中的對話段落作為樣本,從蘭開夏大學的兩本希臘語教科書《Greek Dialogues》和《How to Speak Conversational Greek》(以下簡稱GD和HSCG)中分別挑選出16個和11個對話段落,每個對話段落體現一個相對完整的交際情景,由男女混合完成。由于所選外語教科書中不存在連貫的故事線索,所以每段對話中有不同的參與者,各個對話段落之間不存在相互影響。這有助于增加話語角色的多樣性,使男女話語角色的量化分析數據更為科學有效。
2.2分析框架
分析框架即分析維度,意味著從話語角色的哪幾個方面來體現教科書中的性別差異。該研究的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其中既有外顯要素的分析,又有內隱因素的研究,每個分析維度內包含若干分析項目,各個維度之間存在相互關聯,例如社會身份影響著語言功能的發揮。
圖1話語角色分析框架圖
1) 說話數量。對話材料中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說話數量的對比能夠直觀地反映教科書隱含的對某一性別的偏向。說話數量由說話頻度和單次發言量綜合體現,所以此分析框架下有兩個具體分析項目:首先是說話次數,將雙方輪流說話過程中一方在對方說話之前或之后的完整發言作為一次,可以是單個詞語、句子或者一系列句子;[4]其次是詞語量,即男性和女性說話中的詞語總量。此外,在一個完整的對話材料中,說第一句話和說最后一句話的一方通常在言語交際中具有較強的控制力。所以該框架下的第三個分析項目是不同性別說話者發起對話和結束對話的次數,從而比較兩者的差異。
第3期陸韻國外對教科書性別偏見的話語角色分析及啟示
教學研究2015
2) 社會身份。社會身份與說話者的語言選擇緊密相關,表現在特定社會群體的文化背景、知識程度、思維習慣、生活習性等對語言的影響。教科書不同性別話語角色的社會身份分析能夠體現男女在社會地位、能力、智力等方面的差異。依據對話場景及內容,識別男女角色的社會身份,統計各種身份出現的頻次,并按照所含職業或專業因素的多少,將社會身份劃分為專業身份和非專業身份,前者大多指與職業相關的身份,如駕駛員、店員等,后者指表明人際關系的身份,如母親、兒子等。
3) 語言功能。說話者的語言功能反映對話場景中男女雙方的互動關系和彼此所處的地位。關于語言在交際場景中功能的分類系統已在上文提及,為突出不同語言功能對性別差異的彰顯,研究者在分類系統中選擇了一些典型類別,例如信息類功能中的詢問信息與提供信息,通常提供信息的一方意味著比詢問信息的一方擁有更多的知識和能力。分析話語角色的每一次發言內容,表示其發揮的語言功能,可選類別包括信息類(詢問或提供)、交際類、指示類(命令、建議、邀請、要求)、表達類,并統計頻次從中觀測男女差異。
2.3分析技術
在對教科書話語角色展開定性或定量的分析過程中,研究者帶著已有的文化背景與知識理念進行話語角色的識別、語言功能的認定和數據結果的闡釋,因此無法避免其主觀意識的滲入,這是大多數教科書分析存在的局限。然而這也從另一角度證明了教科書話語角色分析的重要價值。研究者采用以下技術減少誤差,增加分析結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1) 量化數據的相互佐證。在觀測男女說話數量時,僅憑說話數量無法單獨證明教科書隱含男女話語權的差異,因為男性說話數量多可能是因為男性說話者多。為排除這一不確定性,研究者統計了兩本教材對話材料中男女角色分配的情況。如表1所示,大多數對話段落中的男女角色數量大致是均衡的,所以在男女說話人數均等這一事實的佐證之下,男性說話數量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證明教科書對男性的偏向。
表1教科書對話中男女分配
GDHSCG一男一女的對話127兩男兩女的對話21一女兩男的對話 22一男兩女的對話012) 對話長句的元素分解。在識別語言功能時,會發現有些對話是一個長句,發揮多種語言功能。為體現統計的精確性,研究者將這些對話分解為元素,每個元素具有與之前或者之后元素不同的功能。例如在“太好了!有停車場嗎?”中包含兩個元素:首先是“太好了!”,發揮表達功能;其次是“有停車場嗎?”,發揮信息化功能。長句中多種元素的不同語言功能進入頻次統計。
3) 權衡并突顯主要特征。語言功能識別過程中的另一個問題是一個元素可實現多種語言功能[5]。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者依據語境分析比較多種功能,并從中識別出一種主要功能。類似的方法也用于話語角色社會身份的確定,當一個角色承擔兩種及以上社會身份時,按照身份與對話內容的相關程度來選擇一種主要的社會關系作為統計數據。以上兩種情況都需要分析者深入研究對話材料,權衡并抓住關鍵特征。
4) 量化數據的對比統計。數據的比較能夠直觀地體現差異。如表2、表3所示,研究者不僅按照性別對分析項目計數進行比較,而且將兩本教科書中的統計結果也作了對比,從中可以發現兩本教科書共同存在的男女性別角色之間的顯著差異。
表2每本書中兩種性別各類對話的總數
對話種類 GD HSCG 男 女 男 女會話總數155126118110詞語數量75967514801534發起會話 291768結束會話301678信息化對話 105867771詢問信息 48412720提供信息57464851交際性對話 57435343指示性對話20264336命令式對話7957建議性對話21175邀請性對話43114要求性對話8131020表達性對話53728表3教科書對話中專業身份與非專業身份的數量
書籍 女性專業身份 男性專業身份 店員3 服務員1 機場職員1 機場職員2 賓館接待員1 水果商1GD 銀行職員3 烘焙師1 商店助理1 商店助理2 旅行社職員1 車輛租賃處員工1 賓館服務員1 烘焙師1 店員1 商店員工1HSCG 售貨亭攤主1 服務員1 秘書1 機械工1 加油站職工12.4分析結果
通過兩本教科書話語角色的分析,研究者發現教科書對話材料中存在多種形式的對女性的歧視:女性說話數量少于男性、女性話語中大量的表達性語言和信息詢問語言以及男性話語中大量的指示性語言,均表現出兩種性別在獨立性和自我滿足感上的差異和對女性感情用事、脆弱、知識水平低等特質的定型。[6]在揭示性別偏見的基礎上,研究者結合外語課堂教學實際,分析教科書性別偏見對教師公平分配對話訓練機會的影響和對學生掌握語言實用知識的負面作用,并提出消解性別偏見的舉措。
3教科書話語角色分析對我國教科書性別意識研究的啟示索菲亞·保羅(Sofia Poulou)對希臘語教科書性別偏見研究展現了全新的分析視角,將語言學與社會學思維方式運用到話語角色分析中,分析技術路線遵循質性與量化的結合,并以多種方式減少統計誤差和主觀成分。話語角色分析方法對我國教科書性別意識研究提供了有益啟示:
3.1關注教科書中的對話內容
語文教科書或外語教科書中含有豐富的對話內容,傳遞給學習者基本的語言知識,通過言語活動訓練使學習者習得語言運用能力和表達技巧。言語是思維內容的外在表現,隨說話者面臨的客觀場景而變化,集中體現說話者的主觀意志。教科書對話材料展現了不同性別角色的說話范本,這對學習者性別意識的塑造產生影響。因此有必要關注教科書中的對話材料,通過對言語活動中男性和女性說話內容、表達方式、說話數量的多方面考察分析其中隱含的性別差異。
3.2展開形式與功能的全面分析
教科書意識研究既依賴于量化數據的統計分析,如對課文主題、人物角色、插圖內容等在性別維度上的頻次計算,同時也離不開字里行間隱含意義的質性分析解讀。教科書話語角色分析正是體現了以上兩種方式的結合運用,研究者在分析過程中應注意既要抓住語言的形式特征,考察話語頻率、語句長度、發言順序等靜態因素;更要充分關注語言的功能特征,將說話者的言語內容放在日常人際互動關系之中,動態把握語言的深層意義,從中分析男女在言語交際中的互動秩序。
3.3結合社交情境探索男女差異
男女話語角色呈現的規律性受到言語交際場景即語境的影響,因為語言的生成和語境息息相關,構成交際活動的必要基礎。孤立地截取抽象話語片段作為分析素材,會遺漏話語角色身上的社會歷史特質。因此,教科書分析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語言形成的社會環境因素,通過利用上下文、教材插圖和簡介材料等,識別時間、地點、場合、話題、角色關系、文化背景等因素,把握語言生成的實際情景,將簡單的語句分析放在復雜情景之中,從而充分體現語言作為交際手段的本質。
3.4用多學科視角詮釋分析結果
教科書中的性別偏見是社會主流性別文化的影攝,它的生成機制與表現形式可從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文化學、教育學等多學科角度來闡釋。這也意味著對教科書性別意識研究需要廣博深厚的理論基礎,例如在語用學視野下對語言功能進行描述的同時,還應考慮作為話語產生者的人本身所具有的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通過多學科視角的交叉分析才能使隱含在教科書中的性別偏見得到理性的分析與詮釋,從而為性別偏見的消解提供合適思路。
參考文獻
[1] Thomas.J.The Dynamics of Discourse:A Pragmatic Analysis of Confrontational Interaction[D]. Lancaster:Lancaster University.1986.
[2] Leech.G.Semantics[M].Harmondswotrh:Penguin.1974.
[3] Lyons.J.Semantics(vol.2)[M].Cambridge:CUP.1977.
[4] Gupta.F,Yin.A.L.S.Gender representation in English Language textbooks used in the Singapore primary schools[J].Language and Education,1990,(1):2950.
[2] Allan.K.Linguistic Meaning(vol.2)[M],London: Routledge&Kegan Paul.1986.
[6] Sofia P.Sexism in the discourse roles of textbook dialogues[J].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1997,(1):6873.Abroad analysis sexism in textbook through
discourse roles and its inspiration
LU Yun
(School of liberal arts,Huzhou Teacher's College, Huzhou,Zhejiang313000,China)
AbstractAnalysis of discourse roles would help to reveal sexism in textbooks,characterized by sexual differences in amount of speech,social expectation 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 between. Take the analysis of Greek textbooks of Lancashire College as example,the process which contains sample selection,frame construction,technique application and result interpretation in this study provide beneficial inspirations for us to research sexism in textbook:pay attention to dialogues;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form and function; explore gender difference combined with social context; annotate results with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Key words textbook; sexism; discourse ro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