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思想體現在學校教育中就是以學生為本。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學校教育,學生為本。貫徹這一重要思想關鍵還在于實踐,以學生為本,是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教師要在情感上與學生拉近距離,傾聽學生的聲音,以便建立師生的民主關系,從而在教學實踐中做到以學生為本,即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培養適應經濟新常態特征的人才,才能達到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教育職能; 生本教育; 綠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5)06003404以學生為本是科學發展觀在教育實踐中的根本要求,即在教育過程中要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一切教育活動都要從學生根本利益和需要出發。而堅持以學生為本才能突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模式,構建一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模式,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1生本教育的理論基礎
教育的本質就是追求人的全面發展,雖然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教育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有一個發展完善的過程,但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也是其他兩項職能得以實現的基礎。潘懋元指出:“教育是一種社會活動,它區別于其他社會事物的本質屬性就是人的培養。”[1]孫喜亭也強調:“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這一本質貫穿于一切教育之中,從古至今,以至未來,只要培養人的職能的活動還存在,就可稱為教育,如果失去了培養人的職能,那也就不堪稱教育了”[2]。
教育的活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特點,但都是針對人的品德、智力、體力三個方面展開的培養人的教育活動,都體現了一定的階級意志、一定的社會要求。不論不同歷史時期階級意志與社會要求有多不同,學校教育始終圍繞著培養人這一根本使命而展開。學校教育是社會發展所需要人才的主要來源渠道,教育的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職能發揮的程度也深深取決于學校教育對人在德、智、體三方面的培養,因而人不但是教育的對象,而且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雖然隨著社會的不斷進化,教育的重心和地位也在發生變化,然而教育的宗旨不可能改變,一切教育活動都是圍繞著人的發展而進行的。所以,在教育活動中必須要做到以學生為本,否則,就無法實現教育的目的。“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梁啟超在其《少年中國說》中的這些膾炙人口的文字無不滲透著對少年教育培養的重要性,也可以說能否培養出健康、樂觀、向上的學生關乎祖國的未來。因此,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能否很好貫徹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能否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僅關乎學生本身的健康發展,而且關乎著國家的未來與興旺。
2生本教育是學校發展的根基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今天,學校也要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培養適應新常態經濟特征下的人才是當前最重要的戰略任務。學校的命運在某種程度上如同市場浪潮中企業的命運一樣,誰能夠做到以市場為導向,從而生產出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誰就能在市場中立足。目前,我國高校已進入人才市場,是人才市場供方的主體,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戰略應當為培養適應市場需要的人才而有所調整,即從社會需要出發,調整傳統教育的內容、手段、形式,打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合格人才。
第6期焉香玲生本教育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
教學研究2015
在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下,在處理高等教育與社會需要的關系中,雖說學校培養人是一項很復雜的活動,不能與單純的產品生產相比擬,但筆者認為從培養人再到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過程也可以看做是一個人才“生產”的過程,最終人才這個“產品”能否融入社會、適應社會需要,將是對學校教育過程是否能夠正常發揮其培養人、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職能的最好檢驗,可以說人才對社會的融入性、適應性就是學校教育質量的表現。學生是學校的“產品”,是因為學生是學校的教育對象,而這一“產品”在社會中融入性和適應性如何將對學校教育質量的評判產生重大影響,進而對當代競爭激烈的高等教育的命運產生重大影響,也就決定了在教育活動中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還是教育活動的主體,而學生的主體性對學校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這就要求在教育活動中,既要認識到學生作為教育的對象,其素質是學校教育質量的體現,又要認識到學生是學校教育質量與管理的親身體驗者,從而使學生成為學校最直接的價值判斷者。如果學校不能很好地培養人、教育人,學校教育與管理的質量存在問題,必然會在學校的“產品”質量中體現出來,直接影響到市場的需求,進而影響學校的發展。同時在教育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使得其有著自主的選擇權利,如果學校不能很好地培養人、教育人,通過鏈接反映必然會影響到學生市場對學校的選擇,嚴重者則必然會被學生所淘汰。當前經濟與社會發展現狀要求學校建設要有長遠的目標,不能急功近利,必須要保證學校教育與管理的質量,要做到這點,就要懂得學生是學校建設與發展的根基,關鍵在于教育者能否做到以學生為本。
3生本教育在現代教育活動中的新嘗試——綠色教育理念綠色教育是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交融一體的教育,它是保護環境與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人類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三大和諧目標的具體途徑[3]。綠色教育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教育活動中的體現,是人類在教育過程中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對傳統教育發展模式的理念進行更新與提升的表現,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大學教育基本功能是育人功能,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大學為社會輸送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及技能的新型人才,因而高校不可避免地成為貫徹可持續發展思想和戰略的主要基地。
綠色教育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它一方面在教學內容上直接教育學生如何運用所學知識正確認識環境、保護生態,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重新認識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系,去尋找自然與環境相協調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要想達到綠色教育的目的,首先需要大學教師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并將其貫徹到教育活動中,對學生可持續發展觀理念的培養才有可能實現,所以大學教師“綠色教育”理念的樹立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大學教師要想樹立“綠色教育”理念、在教育活動中很好地貫徹可持續發展思想,就必須做到以學生為本,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與學生的和諧關系,促使學生不僅在培養教育中深得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熏陶,同時又能夠得到和諧處理自然與社會關系的知識與技能,為學生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樹立與掌握推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知識與技能創造前提條件。高等院校作為社會經濟文化建設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主要基地,在高校開展綠色素質教育,使綠色觀念成為大學師生的基本觀念與行為模式,培養出更多的綠色人才,對提高人類全面素質、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4]。
4生本教育在現代教育活動的實踐探索
要做到以學生為本,關鍵在于實踐,即如何將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貫徹落實到教育活動當中。這就要求教師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學生,不能把學生當作單純的教育對象,而應采取以一個生命對待另一個生命的態度,并貫穿于整個教育活動的始終。筆者認為教師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4.1情感上的近距離
教師應在情感上縮短與學生的距離,這是以學生為本的前提。感情是教育的基礎,古人說“動人心者,莫乎于情”,重視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也得到美國心理學家本杰明·布盧姆教學實驗的驗證。本杰明·布盧姆在探討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因素時,認為影響的因素雖然較多,但真正對學生學習效果有決定性影響的因素有3個:即學習者的認知前提能力、學習者的情感特征和教學的質量,它們分別發揮50%、25%和25%的作用[5]。布盧姆反復強調學生不是被動接受教育的機器,他們是主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對自身的學習進程具有重大的影響,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著學習者對學習過程的投入,對他們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具有重要作用[6]。
師生之間的情感因素在教學過程中起紐帶作用,教師在學生學習中的引導作用乃至主導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而學生對教師的情感認同度如何是這種作用發揮得大小的關鍵性因素,并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
如果一個教師在情感上與學生有抵觸,學生不敢甚至不愿與教師接觸,那么對教師所實施的教育活動,學生也不會有太大的興趣,甚至反感。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可能做到以學生為本,也就不可能實現教育的目的。要發揮情感因素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紐帶作用,教師必須要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敬業精神,熱愛自己的職業,使學生誠學之、篤信之、躬行之;要有深邃的學術魅力與高尚的人格力量;要有良好的師德風范與坦誠真摯的情感。但這僅僅是情感接近的前提,要達到情感接近的目的,教師還必須要具有情感素質,即教師通過文字組織、語言的表達方式、肢體語言的表現、表情的變化等,靈活地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真實感受,用巧妙的語言和真誠的情感使教學活動富有感染力,用真情去感動學生,縮短教師與學生情感的距離,進而達到與學生情感上接近的目的。在這種前提下,教師才有可能了解學生,進而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達到以學生為本的目的。
4.2民主的師生關系
所謂師生關系民主,是指師生人格關系上的平等、師生之間的互相尊重,特別是教師要在觀念認識上真正確立師生人格平等關系,這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做到以學生為本的關鍵。教師和學生作為相互獨立的社會個體應互相尊重對方的人格、信仰和愛好,特別是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把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與教師平等的個體來對待,把學生個體的人格、情感、需求放在應有的位置。
在傳統的教育活動中,教師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獨斷的傳統觀念,而學生在教育活動中也具有一定的盲從特征,這種傳統教育活動中師生所具有的特點同封建家長制的家庭內部關系特點相關,學生對老師的關系具有一種半人身依附的性質,使得師生之間的關系其實是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的師生關系本身就使得教師在情感上與學生產生距離,教師也就不可能做到以學生為本。
要做到以學生為本,教師必須要以一個生命體對待另一個生命體的態度對待學生,即在處理師生關系時,教師要尊重學生們的人格、權利;在實際生活中尊重他們的興趣和愛好;人生選擇時尊重他們的抱負和志向,引導學生作出合理的選擇與判斷;在教育活動過程中,還要注意尊重學生的個性,即公平合理地對待智力與能力有差異的學生;公平合理地對待學習成績有差異的學生;公平合理地對待學生在性別上的差異;公平合理地對待個性有差異的學生; 公平合理地對待家庭背景有差異的學生,等等。教師與學生只有在這種民主的氛圍中,才有可能建立起情感的紐帶,進而達到以學生為本的目的。
4.3做傾聽學生的教師
傾聽學生的敘說是教師的責任,也是做到以學生為本的重要條件。通過傾聽,教師才能真正體會學生首先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生命個體,而不是物質的或觀念的符號,以生命對待生命的態度,施之以不同于物的教學態度與方法,才有可能做到以學生為本。
當學生的敘說被教師拒絕或有意無意地遺漏時,學生的自尊必將遭到傷害,師生之間的民主氛圍遭到破壞,師生的情感就會遭到阻隔,使得師生之間的溝通無法實現,學生就有可能關閉攝取知識的大門,教育的危機也將出現,也就不可能做到以學生為本。因此,教師要想與學生發展民主關系,建立起情感的紐帶,必須要傾聽學生的聲音,傾聽學生的思想,傾聽學生的情感,傾聽學生的需求。
教師開始向學生傾聽,就意味著教師是把學生當作自己一樣鮮活的生命來接納,而這種接納表明了教師對學生的一種真誠尊重、民主對待,這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平等,是建立師生之間相互尊重關系的基礎,這就可塑造出良好的師生民主關系,從而使學生在情感上接納教師,為教師做到以學生為本創造了條件。
總之,以學生為本,是以人為本重要思想在教育活動當中的基本要求,是科學發展觀在教育實踐中的具體運用。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只有以學生為本,才能在教學活動中體現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才能達到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的目的。